受訪專家:解放軍第302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副主任 姜天俊
1月19日,奈及利亞衛生部部長阿德沃萊在首都阿布賈召開的國家健康委員會緊急會議上宣布,拉沙熱疫情已蔓延至全國17個州,共發現212例疑似病例,死亡人數攀升至63人。日前,奈及利亞主流媒體《先鋒報》指出,西非伊波拉疫情在尼共造成8人死亡,此輪拉沙熱疫情的擴散速度和致死率均呈現出比伊波拉危害更大的趨勢,但尚未引起國際社會足夠重視,呼籲世界衛生組織儘快全面介入尼遏制疫情和相關防控工作,共同應對挑戰。那麼,拉沙熱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傳染病?離我們有多遠?如何去防範?
拉沙熱(Lassa fever)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經嚙齒類動物傳播的一種急性烈性國際性傳染病,主要流行於奈及利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幾內亞等西非國家。因首例患者是1969年在奈及利亞東北地區的拉沙鎮發現而得名。
引起拉沙熱的元兇拉沙病毒是沙粒病毒科家族中的一個成員,電鏡下看起來呈圓形或卵圓形顆粒,直徑50~300nm。該病毒平時主要在嚙齒類動物體內生活,比如非洲的多乳鼠就是當地拉沙病毒的自然儲存動物,當這種鼠與人密切接觸時,拉沙病毒會通過含有病毒顆粒的氣溶膠或尿液微粒感染人類;患上拉沙熱的另一種方式是接觸拉沙熱病人或病人接觸過的物品,因此,醫務人員往往容易感染這種疾病。
每年的1~5月份是拉沙熱容易暴發的季節。從感染病毒到出現不適症狀有一段潛伏期,平均6~21天。該病起病緩慢,在疾病初期,感染者會有一些全身不適症狀,包括發熱、咽痛、咳嗽、噁心、嘔吐、腹瀉、肌痛及胸腹部疼痛等,患者眼結膜可有充血,面色出現潮紅現象。約70%的感染者表現為輕症或無症狀,約5%的感染者症狀比較嚴重而需要去醫院接受治療,未經治療者病死率為15%~20%左右。在西部非洲,每年大約25萬人感染拉沙熱病毒,約5000人死亡。如果正在懷孕的婦女不幸感染此病,流產率和病死率將大幅度增加。
由於拉沙熱缺乏特異性表現,臨床診斷比較困難。對於去過非洲地區的人員,如果出現發熱、咽痛、肌肉疼痛和白細胞減少等病變,應考慮到拉沙熱的可能性,並及時接受隔離治療。
預防拉沙熱主要採取以下三項措施,一是控制傳染源,包括滅鼠和環境整治,降低鼠密度。拉沙熱病人要嚴格單間隔離,醫務人員必須在嚴密防護後再接觸患者,離開病房時全面消毒。二是切斷傳播途徑,包括防鼠,不探視患者,避免直接接觸鼠類及其排洩物。開展健康教育,講究個人衛生,減少人與多乳鼠的接觸。三是保護易感人群,目前尚無可供使用的疫苗,主要採取個體防護措施來保護自己,家庭成員和醫務人員避免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和排洩物。
我國尚無拉沙熱病例報告,國內的鼠類亦未檢測到攜帶的拉沙熱病毒,因此,暴發拉沙熱疫情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疫情離我們並不遙遠,隨著我國與非洲,尤其是西非國家經貿往來的不斷推進,輸入性病例隨時可能發生,並將疫情傳到國內。因此,加強出入境檢疫,把好國門要道,避免疫情輸入非常重要,也刻不容緩;同時,旅非歸來的國民一旦出現身體不適症狀,應及時到傳染病專科醫療機構就醫,保護家人,也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