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港集團工會自2020年6月開始,全面實施「質效提升」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使廣大員工積極投身到「質效提升」工程,形成「人人可創新、創新靠人人」的良好氛圍,
工藝革新、節能減排、質量改進、產品開發……一個個「質效提升」創新工作室如不斷跳躍著的晶瑩浪花,閃耀在港灣各個角落;一個個創新團隊,用「最強大腦」在遼港改革發展建設中發揮著十八般武藝。這是遼港人改革創新的大課堂,也是「弘揚蛇口精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案例。
壁立千仞,強本者剛
一項好的舉措,需要制度保證。為保證質效提升創新工作室的創建質量,真正發揮創新工作室的示範、引領和吸納作用,6月10日,遼港集團工會制定並下發《質效提升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方案》,集團領導班子也多次到各基層單位的創新工作室進行調研,並召開現場交流會。很快,一個有帶頭人、有創新團隊、有工作制度、有創新項目及成果、有活動場所、有經費保證的「六有」制度體系迅速搭建;與此同時,各基層單位為工作室的創建提供外部資源與平臺搭建支持。這個「六有一搭建」,即「6+1」制度體系,為後續「質效提升」工作室蓬勃開展提供了饒沃的土壤。
有了創新工作室這一平臺,如何點燃員工的創新創造熱情成為遼港工會著手解決的關鍵問題。為尋求創新工作室的最佳「打開方式」,創新工作室的高效、高質量運行,遼港集團工會日臻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即:每年對創建情況、成果轉換情況等開展考核,確保工作室有序有效運行;建立並完善激勵機制,使創新成為永不枯竭的生產力。
擴展創新格局,凝聚創效思維。集團要求工作室每年要有多項創新成果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定並實施運用,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集團工會經費出資200萬元成立助推基金,專項用於工作室的建設與運行。集團也將根據項目的推廣運行情況對創新團隊進行個人獎勵。
此外,為打破一次性命名的終身制,當年被表彰的工作室,次年仍需要根據新的創新項目與成果進行申報,實行動態管理,推廣成果轉化應用,匯聚更多的青年加入創新創效發展浪潮中,進一步激發工作室的創新熱情。
積沙成塔,百鍊成鋼
遼港集團的大多數員工分布在各基層單位,從事裝卸生產、市場開發、技術改造等多類型工作,且其中不乏高素質人才,是質效提升工程得以落地見效最豐厚的土壤。為充分激發基層單位創新活力、更好地服務於「質效提升」工程、助力集團高質量發展,遼港集團工會組織開展了「質效提升」創新工作室創建活動以及「我為質效提升獻一策」合理化建議活動。
一朵浪花的力量微小,無數的浪花卻可以澎湃出大海的磅礴力量。遼港集團創新工作室的創建紮根於每一名員工、每一個基層班組,使每一個崗位都有機會成為創新的平臺。在遼港集團工會與各基層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全港員工積極投身於「質效提升」工作中,遼港工匠們不止於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更追求個人成長與企業發展的共同實現!
向全體員工徵集生產工藝、設備改進、降本增效等方面的創效點,立足崗位尋找問題,以實際行動為企業降本增效、貢獻才智,加快形成人人敢創新、人人會創新、人人善創新的良好局面。隨著活動的逐步推進,「質效提升」理念漸漸根植於3萬多名員工的思想行動中,並通過實際操作轉化成企業質效提升的現實成果。
自活動開展半年多來,已基本建成70多個質效提升創新工作室,覆蓋了技術創新、項目攻關、人才培養等不同領域,擁有團隊成員千餘人。
成就夢想,向海而生
在遼港集團工會的支持下,由基層職工挑大梁的創新工作室在各港區百花齊放。創新工作室各有「絕活」,湧現出一批批港口建設領域的技術創新尖兵——貨櫃「岸橋大師」韋國遠、港口鐵路「機車神醫」郭學強、名揚圈內的「技術大拿」孫同峰……緊跟「創新」節奏,勇當港口「創客」。
今年,遼港集團3名工作室的帶頭人分別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範」榮譽稱號,1個工作室榮獲「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集體」, 4個工作室分獲「遼寧省勞模創新工作室」「遼寧省職工創新工作室」,3個工作室榮獲「大連市示範性職工創新工作室」等榮譽。1個工作室團隊骨幹成員在第十二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港口客運員職業技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團體第四名、個人第6、11、14名的優異成績。
截至目前,遼港集團「質效提升」創新工作室已完成創新項目355個,涵蓋了工藝革新、技術發明、節能減排、技能提升、質量改進、產品開發等企業需求。其中,技能傳授、產品質量等賦能型項目124個,技術改造、工藝優化等效益型項目231個,產生直接經濟效益6千餘萬元。在「質效提升」工作室的創建過程中,在一個個技術難題被攻下時,員工們清晰地觸摸到夢想實現,給個人和企業帶來的改變。這些變化堅強有力、迅猛而又溫暖的鑄就著這個企業前行的每一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