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疫」而學 以研促長——諾亞舟旗下德清縣綠城慶安幼兒園大班組「走進小學」主題審議活動
再過幾個月,大班的孩子們即將邁入小學的大門。這個陌生而又充滿了新鮮感的地方,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小學」成了這個時期孩子們最關心的話題。如何了解孩子和家長們關於「小學」的想法和興趣點呢?諾亞舟旗下德清縣綠城慶安幼兒園大班組的老師們通過線上活動與家長和孩子們進行了分享交流,發現許多小驚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NO.1線上研討不停歇
老師們結合著幼兒的已有經驗、前期調查、現有情況,開始了《走向小學》的主題審議。
NO.2 主題說明
雖然疫情原因,還沒有開學,但是大班的孩子對於「小學」這個陌生而又充滿了新鮮感的地方十分好奇。主題的開展就孩子而言,小學畢竟是一個陌生而又富有誘惑力的地方;就教師而言,面臨的則是如何為孩子解除疑慮,如何滿足孩子熱切的期望,並從身心發展的許多方面為他們進入小學做好充分的準備,實現從學前教育到小學教育的順利過渡。
在這一主題活動中,教師需要適時適宜地創設環境,給幼兒大膽表述自己內心想法的機會,為他們入小學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同時。需要在活動中運用生動的形象和故事,讓幼兒發現自己的不良習慣並及時糾正,培養幼兒的堅持性、合作精神、規則意識、自我服務等能力,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將來走進小學奠定基礎。我們希望不僅在這一主題中,而且在整個學期中把入學準備教育貫穿始終。
NO.3 主題前審議
NO.4 發表見解
教師們發表自己的見解,以指南為線索,提取出該主題的關鍵經驗。
NO.5 確定主題目標
經過園級前審議和年級組中審議研討後,從幼兒角度出發確定了認知、技能、情感目標。
1.暢想小學,了解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嘗試學做一名小學生。
2.了解各種文具,愛護並學會獨立整理學習用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為即將成為小學生感到自豪。
4.模擬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萌發上小學的願望。
NO.6 主題網絡圖
從五大領域考慮篩選了主題內容,設計了由幾個子主題組成的《走進小學》網絡圖。
NO.7家園共育
為幫助孩子更平穩順暢地過渡到小學階段,我們希望您能與孩子共歷以下過程:
一、帶孩子了解即將要上的小學,看一看、說一說,讓孩子在體驗中了解小學生活,為入小學做好準備。
二、可以利用班級裡的小學教師資源來班級進行家長助教活動,讓幼兒體驗小學的課程與幼兒園活動的區別
三、上學路上和孩子說說我們經過了××路(例如曲園路),在××路轉彎(例如舞陽街),辨一辨東南西北。
四、帶孩子去文具店,欣賞、觀察、比較各種文具,知道不同文具的不同用法,激發孩子上小學的欲望。在家和孩子玩「詞語接龍」、「說相反」等語言遊戲,激發孩子學習漢字的興趣。
在生活中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衣服、物品,學習分類擺放,並給自己的抽屜貼上標籤,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因疫情宅家
① 在生活中讓孩子自己整理玩具、衣服、物品,學習分類擺放
② 引導幼兒合理安排自己的事情,幫助孩子建立好初步的時間意識。
③了解上小學所需用到的文具
子主題生成
1:課程生成的理由
在一次抗擊疫情延期開學的視頻會議活動中,我讓幼兒暢談對小學的感受。我問孩子們:"說到小學,你想到了什麼?"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要考試""要寫作業,不能像幼兒園一樣快樂地玩了""上英語我怕聽不懂""要快點吃飯,不然會遲到的"……聽了孩子們的談話,我意識到孩子們會對小學生活有嚮往、好奇和害怕等各種情緒。感動之餘不免有些擔心,幼兒到了大班,家長或老師都會有意或者無意的對幼兒提起要上小學這件事。而小學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幼兒並不了解。
他們對於上小學的認知也是各不相同,有嚮往、有自豪、也有對未知生活的恐懼和好奇。我覺得,讓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前對小學加深了解,做好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我們設計出《快上小學了》這一子主題活動。
2:收集經驗是關鍵
你們去過小學嗎?
秋天:去過
童童:沒有
你想去小學嗎?
想……
去過的小朋友,你們是跟誰去的?
阿澤:跟哥哥,哥哥再讀2年級。
3:調整,再假設
幼兒已有水平:對小學有表面的認識(有作業、要早起)
主要興趣點:小學有什麼好玩的?幼兒園裡做的事情和小學一樣嗎?
預期的收貨
1:預期幼兒的收穫
幼兒通過多渠道的了解,對於走向小學有了更加生動,更全面的認識。通過活動對小學生活有所了解,使幼兒自然的於小學教育有所銜接。
也萌發了探究的願望同時也感受、了解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增強了入小學的願望。
2:預期老師的收穫
教師通過微信、釘釘進行家園溝通,方式更加靈活性。諾亞舟旗下德清縣綠城慶安幼兒園通過本次活動,教師們對於如何開展主題活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相信在《走向小學》這一主題活動種能夠更好地幫助幼兒了解小學,走近小學。
3:預期家長的收穫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更加有針對性,在教育援助和關懷上更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