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國醬鄉發起的「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人」 活動,正持續進行中。期間,我們不斷尋訪書法、茶道、唐卡、建盞等各領域手藝人,欲將中國傳統手藝,通過公眾號等官方平臺宣傳弘揚,讓百年文化再發光。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珠繡傳承人陳克忍老師,通過指尖的藝術,閱覽千萬繡品後的匠心故事。
1根繡花針,半輩繡春風
陳克忍老師出生於「刺繡世家」,祖上原本就是為官家定製官服的繡坊。自小,阿公開布行,阿嬤做繡花,從3歲起,看著阿嬤手指翻飛地在織布前刺繡,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現年57歲的克忍老師,至今仍能清晰憶起第一次拿繡花針的場景:5歲國慶節那天,父親寄來了新褲子。靈機一動的她,偏要在褲腳上繡花才覺得好看。於是在連畫筆都拿不穩的年紀,她照著海邊玩耍時看到的落日,完成了人生第一幅繡品。
後來,克忍老師再也捨不得放下手中的繡花針,在阿嬤的帶教下,學習起傳統刺桐繡。「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不知是否受到篤信佛教的阿嬤影響,克忍在最貪玩的年紀,時常一繡就是一天。即便後來成家立業,懷甲三月的時候,克忍老師也經常從早上9點忙到凌晨3點,才肯放下手中的針線活。
1尺絲綢緞,針線話傳承
在超過50年的刺繡生涯中,克忍老師不斷精進技藝,飛針走線間,將珠繡、金蒼繡等為代表的刺桐繡不斷盤活。
其中,始於隋唐、盛於宋朝的珠繡,因善用珍珠、寶石等繡綴出晶瑩華麗、層次清晰的作品,而成為古代官家最喜愛的飾樣。「盛世衣服,皆用珠翠」,從至尊龍袍再到詔書、馬鞍等,皆有珠繡蹤跡。
珠繡易入門,但想在方寸織布間真正達到精緻的浮雕效果,得靠手藝人活用48毫米的繡花針,經過反覆細緻練習才可得。而這樣刺繡的暗自較勁,已成為克忍老師的自身習慣。
她帶上眼鏡,固定好織布,就進入到自己的世界。正式刺繡前,克忍老師要將不同色澤、質感、大小的珠子,分裝在各個「顏料盤」裡;尺寸一致的珠子,還需要反覆檢查是否粒粒勻稱,以確保最終的繡品效果。
到了刺繡一環,則要集中眼力、心力。玻璃珠的傾斜方向、電光膠片的交疊方式,都盡在克忍老師掌控間。待到繡品完成了大半,繡布密不容針之時,更不能鬆懈手中的針線。
因為幾乎沒停過刺繡的練習,儘管年近六十,克忍老師仍能在一天內繡出幾條一尺長的飛龍。在獨特的珠繡技藝下,金龍目光凌厲,龍尾矯健,似乎隨時御風騰空而起。
1心為傳承,非遺求學熱
歷史如梭,將珠繡牽引在時代畫布上起起伏伏。上個世紀70年代,珠繡在福建、廣東等地的出口貿易浪潮中,風靡南洋,克忍老師年輕時便趕上了珠繡發展的最好時期。
但隨後在90年代,因工人成本升高和市場需求等原因,眾多珠繡廠遭遇了停產、關門,克忍老師所在的紡織廠也面臨著客戶流失、繡品停工的困難局面。即使2004年,珠繡隨製衣風尚短暫回歸,隨後很快又進入到了長時間的沉寂期。每次繡品需求的斷代,意味著手藝同行的大幅流失。即使不靠著刺繡作為生計手段,克忍老師也因傳承同路人愈發減少,而捱過了很多「眼淚在肚子上」的心路歷程。
所幸,家人的支持讓克忍老師得以堅持,通過自己開設工作坊、公益活動,而將這項非遺手藝傳播給更多人熟知。由於在珠繡領域的專業度及傳承的努力,今年,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人民檢察院、教育局,更將克忍老師特聘為非遺傳承講師,與當地的中華手藝匠人一起重振瀕臨失傳的匠藝。
目前,克忍老師每周都會抽出3天時間,去往小學和高校教授珠繡技法;平時通過市級、社區等非遺活動,為當地繡迷一展繡品魅力,吸引更多人關注了解珠繡文化。在克忍老師的學生中,既有80年的後輩,又有00後小朋友。每當克忍老師的非遺公益課一發出預告,就有不少學生反饋課程名額太少,「又搶不到課了」。
在1尺織布後面,克忍老師以針線對話,讓古老的傳統珠繡手藝重新煥發新生。1尺織布外,克忍老師就是一個親和溫柔,平易近人的阿嬤,每當有學生或是非遺愛好者對繡作表示濃厚的興趣時,她就會害羞得「笑到眼睛都看不見」。
在與大國醬鄉溝通的過程中,克忍老師表示得最多的便是「感恩」。因為有家人和政府的支持,同行匠人的攜手努力,以及後輩學生的熱情,讓她更堅定非遺傳承的道路要走到底。
不論是泉州珠繡的非遺傳承人陳克忍老師,還是大國醬鄉承襲坤沙工藝的釀酒師傅,對於中華匠藝的守護者來說,東方之美,並無天機,只是在歲月蹉跎中專注一藝的踐行成果。
大國醬鄉很榮幸,此次能邀請到陳克忍老師進行分享,為傳播中華手藝而盡心力。為此,大國醬鄉也將代表著12987釀造工藝的醬香酒——大國榮耀/創世1949,贈予陳克忍老師,希望美酒暢懷,匠心更炙!同時,也期待克忍老師未來有機會能做客茅臺鎮,開啟赤水河畔的釀酒文化之旅,與王旭先生暢敘匠藝心得。
目前,大國醬鄉「尋找99個中華匠藝傳承」的活動將長期進行,如醬友或身邊的朋友也有關於傳承中華手藝的故事想分享,可通過大國醬鄉的官網,聯繫銷售經理諮詢報名,攜手共耀華夏文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