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複習資料 5.《七律 長徵》
一、重點詞語解釋:
萬水千山:這裡的千、萬都是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隱含著困難多、艱險多。
等閒: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小浪花。
磅礴:這裡指山勢高大、險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腳下滾過去。
雲崖:高聳入雲的山崖。
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盡開顏:全都喜笑顏開。
二、詩句的意思:
紅軍不怕遠徵的艱難險阻; 把歷經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
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金沙江兩岸峭壁懸崖,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讓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白雪皚皚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七律:七律是律詩的一種,每篇一般為八行,每句七個字,分四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偶句末一字押平聲韻,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須一韻到底;句內和句間要講平仄,中間四句按常規要用對仗。
二、填空:
(英勇頑強)、(樂觀向上)、(毫不畏懼)的紅軍。
1.全詩生動地概述了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艱難歷程,謳歌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徵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全詩共四聯,記載了長徵路上的種種艱難險阻,包含著中國共產黨的萬般豪情壯志。
3.這首詩以「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開頭作為總起,總領全詩,其中「遠徵難」一詞概括寫出了紅軍長徵途中經歷的種種困難。「不怕」二字是全詩的詩眼,「不怕、只等閒」兩個詞則寫出了紅軍對待困難的態度,毫不畏懼,勇敢頑強,全詩中能夠表現出這種樂觀向上態度的詞語還有騰細浪、走泥丸、更喜、盡開顏。; 「萬水千山」概寫了「難」的內外蘊涵。「只等閒」舉重若輕,顯示了詩人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統帥風度。「只」加強了堅定的語氣,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4.「暖」字暗示紅軍巧渡金沙江後的歡快心情,「寒」字暗示紅軍飛奪瀘定橋的驚險悲壯。
5.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閒」,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豪邁無畏的英雄氣概。
6.《長徵》是毛澤東的作品,詩句中概括介紹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詩句是: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讀了這首詩,我的眼前浮現了紅軍戰士爬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翻岷山等五個畫面。
7.「細浪」指五嶺山,「泥丸」指烏蒙山。這樣寫,表現了紅軍英勇頑強,樂觀向上。
8.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長徵圖」:騰躍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飛奪大渡,喜踏岷山,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徵的光輝戰鬥歷程。
6、擴展: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長徵的基本路線: 瑞金→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四渡赤水→ 渡過金沙江→巧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宣告長徵的勝利結束。
四、課後問題答案:
第2題:詩句的意思:五嶺山脈那樣高低起伏,綿延不絕,可在紅軍眼裡不過像翻騰著的細小波浪;烏蒙山那樣高大雄偉,氣勢磅礴,可在紅軍看來,不過像腳下滾動的泥丸。金沙江兩岸峭壁懸崖,湍急的流水拍擊著兩岸高聳的山崖,給人以溫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瀘定橋橫跨東西兩岸,只剩下十幾根鐵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詩句表達的情感:(作者把紅軍翻越高山峻岭看成是「騰細浪」與「走泥丸」;金沙江水湍急,拍擊著兩岸的懸崖,詩人卻感到暖意;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只剩下高懸於兩岸的鐵索,在詩人眼中,也不過是一個「寒」字。)這些充分表達了紅軍大無畏的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