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島第 8 條推送
本文原定在世界盃決賽當晚推送,
遲到了15天,熱度褪去後,
我們想更冷眼回看這個青年小國的真實模樣。
© Photo by Mile Modic
克羅埃西亞,一個無名小國
因為世界盃,國家名望陡然達到峰值
🇭🇷
中國誕生逾百篇10萬+爆文誇讚它;
全球點讚量600億次,超過前10年總和;
克羅埃西亞旅遊局官網點擊量陡然增長250%;
莫德裡奇童年放羊、網紅女總統球場親民秀、主教練直言懟政客、克國風景美如畫……
一個個真假話題紛紛刷屏。
人們說:法國贏得了冠軍,
克羅埃西亞贏得了人心。
▲Goolge Trends數據:全球網民對克羅埃西亞的關注度常年為個位數,2018世界盃期間,這一指數直線攀升到峰值100。
只有400多萬人!22年前還在戰亂中,
克羅埃西亞人因為足球獲得了新生。
▲克羅埃西亞扎達爾老城,百姓把祖國球衣懸掛在了晾衣竿上。
可是,就算集千萬顆同情心、一籮筐勵志成長史於一身,當熱度漸漸褪去,克羅埃西亞依然默默無名。
一個每20年才露一次臉的國家,難道叫熱門嗎?剛剛誕生27年的青年小國,國際地位微弱,除了旅遊業和足球,其他領域乏善可陳;近10年,難登國際中心舞臺,美國TIME雜誌封面只露過一次臉;世界經濟排名、幸福指數排名前50看不見它。
戰爭年代,風吹兩邊倒,甚至犯下滔天罪行,至今傷痕難平,全當贖罪。
這樣的國家,還叫熱門?
▲2015年的一期TIME,封面圖片是敘利亞難民湧入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被火點燃的人
在歐洲列國眾生相裡,
它不算一個優雅老貴族,
也不是一個瘋狂野心家,
勉強算得上勵志窮小子…
更準確地說:
這個國家的性格,
就像它國家隊的名字Vatreni一樣,
是一個「被火點燃的人」。
它身世平凡,給人第一印象是優雅、溫良。
但骨子裡有山一般的堅韌,
血液像烈火一樣在燃燒。
每逢大時代,它毒燎虐焰一般地燃燒,
歲月寂靜時,它的內心也默默自燃。
這股內心的烈火,
混雜著浪漫、愛國、仇恨、壓抑,
持續了千年。
© photo by CHINANEWS
世界盃熱度褪去之後,隔開了一段時間差,其實剛剛好!我們不煽情、不溢美,「時差島」選擇在此時,帶您重新開啟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克羅埃西亞,迴旋鏢一般的地形;
面積區區5.6萬平方公裡,比重慶小一點點;
人口寥寥417萬人,比北京朝陽區多一點點;
1991年6月27日宣布獨立,今年才27歲。
與義大利隔海相望,與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波赫、黑山、斯洛維尼亞等一眾「前南斯拉夫」小鄰國關係緊張,尤其與塞爾維亞更是水火不容,堪稱東歐版的「韓國vs朝鮮」。
克羅埃西亞底子薄,家底兒就是「旅遊業」,獨立後的經濟不溫不火,依靠德國等歐洲盟友的幫襯,尚能體面度日。
國家歷史短,面積小,人口少,20多年前還在戰火中 —— 這樣的Background,使得克羅埃西亞的故事一出場就很「燃」。
20年前,法蘭西之夏
記憶中的第一次燃燒
1998年法國世界盃,那支飄逸的紅白格子軍、驚鴻一瞥的超級黑馬,是大多數國人對克羅埃西亞最初的、也是全部的美好記憶。
▲蘇克、博班等黃金一代成為了98年克羅埃西亞民族英雄。
那一年,許多人第一次聽說地球上竟還有這麼個國家,它的國家隊竟還穿著這麼漂亮、別致的隊服!
1998年半決賽,克羅埃西亞輸給了法國,德尚是法國隊隊長;2018年決賽,克羅埃西亞還是輸給了法國,德尚已是滿頭銀髮的法國隊主帥。
整20年的宿命,人生真的很妙。
那一年夏天,見證了克羅埃西亞驚鴻一瞥的少年,現在也該人到中年、為人父母,感受過生活的五味雜陳了吧?
但這20年間,哪怕你口頭說多愛克羅埃西亞,這個國家實在沒貢獻更多值得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了。
1000年前,克羅埃西亞的前世傳奇
「山盟海誓」的燃燒
一千年前,克羅埃西亞人經歷了一段純真年代。
公元7世紀,現代克羅埃西亞人的祖輩(斯拉夫人)踏入這片土地,那時的克羅埃西亞民族,還只是這個地盤上的一支少數民族。公元10世紀,誕生了克羅埃西亞王國,走上了人生小巔峰,但畢竟弱小,仍始終臣服於周邊大帝國 —— 國王能被批准辦一個單獨的加冕儀式就很滿足了。
© photo by Wikipedia
隨後10多個世紀,便是漫長的動蕩,無數帝國闖入這片土地,克羅埃西亞人曾也是羅馬人、匈奴人、東哥德人、拜佔庭人,然後是法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南斯拉夫人……直到1991年,才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國家。
著名的馬可·波羅就是克羅埃西亞人。
他的出生地科爾庫拉島(Korčula)至今留存有他的故居。
▲馬可·波羅的家鄉當時在威尼斯共和國治下,所以世人多以為他是義大利人。
克羅埃西亞老人常說:
我們願為國旗而戰,國旗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格子國旗」,確實稱得上伴隨克羅埃西亞人一千多年的驕傲了。國旗上繪有紅白棋盤的盾形圖案,正好由25個格子組成,克羅埃西亞也因此被稱為「格子國」。雖有人笑話它像一塊桌布,但這確實是視覺眩目又高級的審美。
格子圖案怎麼來的?
相傳10世紀時,克羅埃西亞國王Držislav被威尼斯人俘獲,因連贏了威尼斯大公三局象棋,重獲自由,於是格子象棋盤就成為了一種紀念,永久地留在了國徽上。
▲另一種學術些的考究是,紅色和白色分別代表北部「紅色克人」和西部「白色克人」。
首都薩格勒布的聖馬可教堂,始建於13世紀,屋頂鋪滿了彩色格子的馬賽克,宛若積木。如今已成為克羅埃西亞的精神象徵。
克羅埃西亞人還將「格子美學」充分融入生活,塗在戰鬥機、民航飛機、快遞小哥小貨車、各種裝飾品上……
悠悠歲月,國旗是它的一面棋盤,
克羅埃西亞也頗像大國博弈時的一枚小小棋子,
屈身於西歐、俄羅斯各大國夾縫間,任憑擺弄。
克羅埃西亞人的性格底色
「以山崗與溪谷許諾」
在老歐洲人眼裡,克羅埃西亞作為東歐的傳統山地民族,混搭了東歐人的奔放與南歐人的溫和,心胸豁達,愛乾淨,脾氣嘛……有點古怪。
克羅埃西亞流行一句古老諺語,obećati brda i doline,直譯為「以山崗和溪谷許諾」,類似漢語裡的「海誓山盟」。
其國民性格深受地理因素的影響,很難用某個固定詞組下定義,我們嘗試用「山之紅」和「海之藍」來形容他們。
Ⅰ
山之紅
久遠的歷史中,「山」是這個民族的依存。
克羅埃西亞的國名就源於其族名Hrvatska,意為「山崗之人」。因此既有山裡人的好鬥、倔強不服,又偏安一隅,隱忍豁達。這倒有點像中國重慶,「山裡人」特有的脾性。
整個克羅埃西亞,一半以上國土都由喀斯特地貌構成,溶洞就有1500多個,形成眾多世界級景觀。(當然,中國是世界另一著名喀斯特地貌大國,比如桂林山水、四川九寨溝、武隆天坑、貴州溶洞、雲南石林…) 實際上,喀斯特地貌一詞就源於克羅埃西亞。
克羅埃西亞人自古把「山」放入了姓氏中。
你一定注意到了:許多人名結尾都帶個「奇」字,比如國足的「小豬佩奇們」——莫德裡奇、拉基蒂奇、曼朱基奇、蘇巴西奇……這個「奇」字姓氏,大多沿襲以前貴族王公的頭銜,或者某座山頭、山間小鎮的名字。
▲多提一句,克羅埃西亞使用率較高的人名有伊萬(Ivan)、盧卡(Luka)、馬可(Marko)、赫勒沃耶(Hrvoje)等,當地有孫子/孫女沿用爺爺名字的傳統,所以看到許多重名時不要太疑惑。
Ⅱ
海之藍
海,更是克羅埃西亞最迷人的藍色狂想曲!
亞得裡亞海,奠定了克羅埃西亞人浪漫的底色。
在南方濱海地區,明顯感受到當地人比北方多了一絲陽光和清爽,連語調也柔婉、慵懶了起來,民風也更淳樸厚道。
按理說,美好風景該滋養出享樂主義者,但克羅埃西亞人與迷醉、松松垮垮的義大利人、西班牙人很不一樣,他們顯得更有鬥志、更激昂。
他們在國歌裡,這樣謳歌祖國山河:
親愛的,我們愛你的平原,
親愛的,我們愛你的高山。
薩瓦河和德拉瓦河,繼續流吧;
多瑙河,不要失去你的活力,
深藍色的海,告訴全世界,
克羅埃西亞人愛他的祖國。
—— 克羅埃西亞國歌,最早發表於1835年
(嗯,那時還沒有克羅埃西亞這個國家呢)
100年前,老歐洲人眼裡
「最燃的風景」在克羅埃西亞
若單純從旅遊的角度去看,
克羅埃西亞實在是太美好了。
300年前,老歐洲人就讚嘆它是歐洲最美海岸線;100年前,美國《國家地理》開始發掘它、陸續刊出深度遊記;如今,年輕的《孤獨星球》、TripAdvisor等旅遊媒介多次將它評價為歐洲最佳旅行度假地之NO.1。
論海岸線之曲折繁複,它在歐洲僅次於挪威;
論高顏值,它的地中海風情海灘 & 古羅馬城池遺風,足以媲美希臘和義大利;
論世界遺產,8處文化遺產+2處自然遺產的配置在歐洲若不足為奇,那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穩居歐洲首位(與西班牙並列),夠嘚瑟了吧;
何況,它的物價還比那些老歐洲們便宜。
更可貴的是,你今天旅行的克羅埃西亞,和100年前的歐洲貴族們看見的,幾乎是「同一個」克羅埃西亞。
早在190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就有過關於克羅埃西亞山地旅行的專題報導。記者Koch用大篇幅描寫了迪納拉山脈的民間市集:
一路從山地往平原走去,克羅埃西亞山間的每個村莊都是明媚的,人人都穿著傳統服飾,渾身曬得黝黑,性情溫和,不推不擠。薩格勒布的周末市集是我們拜訪過的歐洲市集中最乾淨、最公平的,他們甚至把每一個蘋果都擦得蹭亮,每一個籃子都很精緻,他們賣的葡萄酒比飲用水還便宜……
一個首都,加上無數個明珠一般的海濱古城,這些旅遊資源足夠這個國家世世代代「吃」下去。
▼
首都薩格勒布(zagreb),凹嵌在內陸山間,小巧、精緻得不像是一國之都,藍色有軌電車、多拉克菜市場、無數的露天咖啡館都是最local的旅遊體驗。受奧匈鄰居影響,這座城市也有著歷史悠久的哥德式大教堂。
▼
最南邊的杜布羅夫尼克(Dubrovnik),克羅埃西亞沿海最最熱門的一座旅遊城市!從海對岸的威尼斯坐船隻需1個多小時。19世紀早期,拜倫就盛讚過這座中世紀城邦。近年,又因《權利的遊戲》君臨城在此取景而受現代人追捧。
▼
漫步古城牆是旅遊杜布羅夫尼克的保留節目。一片紅瓦白牆,古堡、修道院、圓頂教堂,海風勁厲地吹,中世紀的羅馬史詩徐徐重現。
▼
▲世界文化遺產希貝尼克大教堂,始建於1402年,曾是克羅埃西亞羅馬天主教大主教所在。
斯普利特 (Split),克羅埃西亞第二大城市,全國8處世界文化遺產,這裡獨佔了3處。穿巡於戴克里先宮的古羅馬堡壘、宮牆間,會突然領悟,古老的達爾馬提亞是如何深刻影響了現代克羅埃西亞人的民族認知。
▼
扎達爾(Zadar)是小莫德裡奇的故鄉。這座很義大利的中世紀老城,被Lonely Planet稱為「克羅埃西亞最被低估的旅行地」,這也意味著它比其他熱門城市要幽靜、寧謐得多。
▼
▲對於看慣了中世紀遺蹟的歐洲遊客來說,扎達爾的「海風琴」才是旅遊亮點。什麼叫做大浪漫?請聽海演奏!©Photo by Sidharth Bhatia
更有人一路追到海岸線最北的普拉(Pula),就為看一眼普拉競技場!它是全世界現存6座羅馬競技場中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成的一座,迄今2000多年歷史。連義大利人也要來此集郵才算圓滿!
▼
還有不輸希臘的「跳島旅行」,克羅埃西亞1700多公裡的曲折海岸線,以及1200多座島嶼對於冒險者來說是天堂級的 —— 要知道,這上千座島嶼中僅50多座有人居住。著名的心形島Galešnjak,布拉奇島的金角海灘Zlatni rat,以及最大的島嶼群Kornati……都等待著世人的打卡。
▼
以及遊客必訪的歐洲最美自然公園——普利特維採湖群國家公園(Plitvice),又稱十六湖,1979年就入選世界自然遺產,被中國遊客親切地稱為「歐洲版九寨溝」。
▼
「燃點」不妨再多來一點
國民高顏值,很燃!
克羅埃西亞盛產美女,這與她們是多民族混血有關。如同亞得裡亞海的陽光一般,她們明媚動人,身材高挑、凹凸有致,美豔不可方物。
▲去Instagram逛一逛,許多歐洲時尚博主們都愛把克羅埃西亞選做凹造型的最佳地點。
帥哥也無可挑剔 —— 克羅埃西亞男性有著平均180cm以上的傲人身高(全球排名第7),配上金髮碧眼,再來一身優雅的格子裝,走在大街上明晃晃的,十分吸睛。
「裸體主義」誕生地,很燃!
來到克羅埃西亞海邊,就Open一點吧~
崇尚自由的「裸體主義」起源於20世紀初的歐洲,1934年,克羅埃西亞拉布島(Rab Island)誕生了全世界第一個裸體海灘。至今,克羅埃西亞都是裸體主義者的天堂,每年造訪克羅埃西亞的遊客中,超過100萬人是裸體主義推崇者。
▲克羅埃西亞一片裸體主義者海灘,攝於1980年代。
裸露身體,是為了與自然相融,請不要獵奇。真正的裸體海灘通常位置偏僻、小眾。身為遊客的你,若想體驗一番,不妨向當地人打聽 —— 不要問「周圍最好的海灘在哪裡」,而要問「您通常去哪兒遊泳」。
有趣的是:世界盃每場比賽結束,克羅埃西亞球員也有保留節目 —— 脫衣慶祝。看來,裸體文化是滲透進了民族血液裡的!
©Photo by Sarah Labuda
這個文藝至死的國度,很燃!
戰火顛沛從未消解掉克羅埃西亞人的文藝氣質。國內畫廊、博物館林立,逛展、看劇是一種生活日常。它們的音樂不只一曲《克羅埃西亞狂想曲》,極速民謠(Turbo-folk)、新浪潮搖滾更是成為戰爭年代的抗爭武器!此外,克羅埃西亞還是隱藏的動畫界大佬,《Surogat》曾獲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激進的反戰主題一直被視為文藝先鋒。
▲薩格勒布學派這種追求極簡、反商業的創作模式曾在1960年代給歐美、日本動畫業帶去巨大影響。
地中海美食,也很燃!
在克羅埃西亞,能吃出一個mix版的歐洲!克國美食史可追溯至古代,內陸受斯拉夫人、土耳其人的影響,肉食到底,多用豬肉和各種香料;沿海則受古希臘、古羅馬影響,多用橄欖油和香草。風靡克羅埃西亞的土豆燉牛肉、魚湯、墨魚飯,透骨新鮮!
還有著上乘的葡萄酒和啤酒 —— 當地有句諺語:魚一生必遊泳三次,一次在海中,一次在橄欖油中,一次則在酒中。
別忘了買一條「領帶」作紀念!
鋼筆和領帶是克羅埃西亞人發明的,如今已是最熱門的旅遊紀念品。早在17世紀,作為法國僱傭軍,克羅埃西亞輕騎兵喜歡佩戴一塊鮮豔方巾,法國路易十三覺得時尚,便賜了個美名a la croate,意為:克羅埃西亞風格,隨後衍變成今天的領帶。
這些風物人情從100年前穿越而來,
看上去太美,仿似歲月一直如此靜好。
叛逆少年的戰爭年代
誰引燃了火藥桶
一切的美好,在1918年戛然而止。
克羅埃西亞所在的巴爾幹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桶」。地處東西方十字路口,扼著黑海和地中海航線,兵家必爭,一點即燃。進入20世紀,各種衝突更是兇猛。
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帝國戰敗,依附於奧匈的克羅埃西亞人為求自保,不得不選擇了與宗教信仰迥異的塞爾維亞人、斯洛維尼亞人勉強組合,成立一個新國家: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四起,克羅埃西亞身為小國,「道義」與「利益」,「不朽」與「苟活」,它沒猶豫太久就選擇了後者。風吹兩邊倒,輕易地投靠了法西斯,成為希特勒納粹德國的傀儡政府,建集中營、殘酷屠殺數十萬塞爾維亞人。兩族仇恨就此種下。
這也是克羅埃西亞最為人詬病的一段黑歷史。
▲希特勒接見傀儡政權 「克羅埃西亞獨立國」領袖安特.帕夫尼克。
失戀的青年時代
仇恨在燃燒
二戰結束後,共產黨人狄托在一片廢墟上建立了現代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又重新成為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這是一個短暫的30年平靜時光。南斯拉夫,一個曾經閃耀的國家,有著極高國際聲譽,經濟強盛,但如今已經不存在了。這30年,也算得上克羅埃西亞「近百年中最黃金的年代」了。
但實際上,克羅埃西亞人與塞爾維亞人的世仇從未化解!所謂的好時光裡,克羅埃西亞人雖為國家貢獻了一半以上的GDP,但因二戰黑歷史被各種打壓、區別對待,仇恨之火一直在疊加。
南斯拉夫素有「一個國家、二種文字、三種語言、四種宗教、五個民族、六個共和國」的形容,複雜的巴爾幹半島在1980年狄托死後,矛盾復燃,國家迅速陷入內亂。1991年蘇聯解體後,南斯拉夫也無所依附,最終解體為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波赫、黑山、馬其頓等一系列小國,又一次散沙一盤。
1991年,克羅埃西亞悍然宣布獨立。
這一次,這個壓抑已久的火爆山裡人,徹底讓仇恨肆意燃燒了起來!
獨立並未換得和平,內戰爆發!塞爾維亞與斯洛維尼亞的戰爭只打了10天,而克羅埃西亞內戰卻打了整整4年。克羅埃西亞人強行驅逐境內的塞爾維亞族,雙方以血腥對血腥,以兇殘對兇殘,毫無人性底線。傷亡無數,最終30多萬塞族人被驅逐出境。
克羅埃西亞人確實很能打仗,憑硬實力佔山頭,把鄰國欺負得很慘。它幾乎搶奪了前南斯拉夫所有的海岸線,把塞爾維亞活生生逼成了內陸國,連出海口都找不到。(只給波赫留下了一個區區20公裡的涅姆港。)
這仇恨,烈到了什麼程度?
一個塞爾維亞小女孩,割開血管說要放掉那1/4克羅埃西亞血液;而一個克羅埃西亞小男孩,問大人可否可以砍掉他身上屬於塞爾維亞的手腳。
原本坐一個院子喝茶的朋友,第二天就成了仇人。1991年,70%離婚案是因夫妻民族不同造成。
這竟然都是真實的歷史故事!
▲這張著名的戰場聖誕老人照片,就攝於克羅埃西亞內戰。
▲球員莫德裡奇廣為流傳的童年故事—— 祖父在內戰中喪命,小莫隨父母遷至扎達爾的難民旅館,踢野球幫他度過了許多難熬歲月。
內戰持續到1996年,
雙手沾滿鮮血,克羅埃西亞終於重生。
經過這一黑暗時期,
克羅埃西亞人性格變得愈發剛烈,
歐洲人說他們「太橫了」。
新一代的傳奇故事
重燃自由火種
接下來的20年和平歲月,克羅埃西亞又恢復了平靜。好像,一切又回到了美美的樣子。
2013年,克羅埃西亞加入歐盟,幹起了旅遊老本行,如今旅遊業已佔GDP1/5。
▲如今的克羅埃西亞,整體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官員貪腐等問題都是事實,發展之路仍荊棘遍布,但也算是經濟自給、逐漸步入了正規。
克塞兩族人雖還沒真正和解,
但人們終究厭倦了狹隘的民族主義,
渴望真正安寧的生活。
戰後的克羅埃西亞人,生活方式更加「西方化」了。吹著亞得裡亞海的風,攀上古羅馬的石階,看夕陽灑在老城的橙紅瓦片上。薩格勒布的老人們,清晨在多拉克菜市場買一籃蔬果,累了在咖啡館裡懶懶地坐上一下午,任歷史的稜角被時間磨平,哪怕內心依然隱隱揮不去「前南斯拉夫情結」。
這讓人想起米蘭·昆德拉筆下的捷克,輕與重、靈與肉,演繹一段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安吉麗娜·朱莉曾執導過一部電影《血與蜜之地》,故事就圍繞波赫戰爭展開。那段戰火帶給太多人傷痛。
也正因歷經了太多戰火,這個民族的愛國凝聚力才在今天變得如此強烈,國家的每一點成就都令人民倍感珍惜,並盡情褒讚!
而足球,就是那個讓克羅埃西亞獲得新生的「光榮與夢想」。在克羅埃西亞,足球從來不只是足球,它超越了宗教、地域和民族歷史,成為了一種「國家認同」。
一度,它的足球隊被整個世界拒之門外。
1992年歐洲杯被禁賽,1994年世界盃被禁賽,1996年歐洲杯被禁賽……直到1998年,克羅埃西亞才終於第一次有機會亮相世界盃。一亮相,就殺入四強,驚豔世界。
憋了太久,
人民的愛國情緒終於得到了徹底釋放!
吉他奏響,水手啟航
願你不再為仇恨燃燒
20年間,克羅埃西亞的變化顯而易見。
©Photo by Deniz Fuchidzhiev
1998年世界盃後,政客還會趁機宣揚「足球就是戰爭的延續」,很顯然還殘留著戰後的「情緒緊張、足球政治」。2018年世界盃後,我們聽見了來自民間、更自由的聲音 —— 至少,民眾可以在Twitter借主教練之名偽造一封公開信去直懟政府,「政客們,請不要消費我們的勝利,足球和你們無關」。
或許,已沒人想去追問克羅埃西亞的複雜歷史,
那就沉醉於「山之紅」與「海之藍」吧!
克羅埃西亞,穿越千年,
仍在像火一樣燃燒。
這個小國曾在強權殺伐中求生過,也被狹隘的民族怒火焚盡過,只願它不再是歐洲的火藥桶,就像這支國家隊在這個夏天帶來的自由火焰一般 ——「天賦、情感和責任」會引領它,找到出路!
克羅埃西亞民歌
《當我們的船遠航》
Kad naš brod plovi plovi iribu lovi
當我們的船兒遠航水手打魚忙
Na jarbolima stojimo mi
我們站在桅杆上
A da smo dečki dečki mi toznaju riba ribari
我們的小夥子們都知道怎樣捕魚
Kad uz gitare pjevamo mi
吉他奏響我們就跟著唱
Cijelo ljeto sunce prži nas
夏天的驕陽炙烤著我們
Zimi bura nadjača naš glas
冬天的暴風徵服我們的聲音
A kad zvijezde prekriju savsvod
而當群星在穹頂閃耀時
Morem plovi raspjevani brod
我們就駕船遠航
· END ·
© 時差島出品
圖 | VCG、Unsplash、Visit Croatia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
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啊 ☟
時差島
Same Same but Different
- 對世界D面的認知與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