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後,歐洲各國滿目瘡痍,電影產業進入了漫長的低谷期,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們開始佔領全球。
1927年,享有「好萊塢之王」美譽的米高梅公司總經理梅耶提議,建立一個由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攝影師等電影從業人員組成的美國電影藝術學院。
兩年後,學院組織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演員頒給了埃米爾·傑林斯,最佳電影頒給了威廉·A·韋爾曼的《鐵翼雄風》。
此後幾十年,它一直是電影界最受矚目、最具風向標意義的頒獎典禮。
今天,它迎來了第九十二屆。
《九十二屆奧斯卡》
奧斯卡年年有,但今年的太火了。
專業影評人,從上個月甚至年底起就開始了自己的預測,先猜入圍名單,再猜誰能夠獲什麼獎
業餘愛好者們,也在入圍名單公布後,激情滿滿地加入了這場討論,《愛爾蘭人》、《好萊塢往事》、《寄生蟲》,甚至缺少冠軍相的《極速車王》、《小婦人》也有數萬擁躉。
即便是普通觀眾,甚至對電影無感的劇迷也被「李現奧斯卡預測」刷了屏,被小視頻APP上「高以翔」惹得淚流滿面。
究竟原因,除了蝙蝠影響下的低迷需要強心劑的外部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今年的入選名單太強了,太亮眼了。
論先鋒性藝術性,有一鏡到底、顛覆幾十年認知的《1917》;論公眾喜愛度,有橫掃十億刀的《小丑》,有從東亞火到歐洲三大又火到北美的《寄生蟲》;論深情,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愛爾蘭人》,有小李子、布拉德皮特的《好萊塢往事》。
還有寡姐領銜,探討婚姻真相的《婚姻故事》;寡姐主演,的反戰題材《喬喬的異想世界》......
部部天命,每一部都有著獨特而耀眼的氣質,在藝術性與大眾性間達成了平衡。
這其中,最具冠軍相的無疑是薩姆·門德斯的《1917》與奉俊昊的《寄生蟲》。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喜歡《1917》,能夠突破傳統的電影的剪輯方式,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一部大製作,膽氣夠牛,能拍出如此效果夠牛,。
雖然講的是100年前的小人物,卻毫不影響它的反戰思潮與當今觀眾的共鳴,毫無影響它進入現代的電影課堂。
奉俊昊卻恰恰相反。
他用最老套、最標準的商業品手法拍攝了一個發生在當代的故事,但你卻知道這個故事不一定非要發生在當代,甚至不一定發生在韓國。
故事也是要多商業,就有多商業,要多扎心,就多扎心。
但誰說,老套就不是最好的,成熟不也是完美,超越民族性,找到一種屬於全世界人民的焦慮不更牛。
值得一提的是,《寄生蟲》是韓國第一部獲得奧斯卡的電影,第一個獲得四項大獎的韓國電影,並且創造了非英語片獲得奧斯卡的歷史。
對於一個擁有8000評委的超級頒獎典禮而言,奧斯卡某種意義代表了全球影視行業從業者的意見,但也不意味它能夠挖掘到所有的佳作。
落選也不意味著電影的質量不好,比如67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七提零中的《肖申克的救贖》。
《我知道你們又來這一套》一書中,影評大佬羅傑·伊伯特曾用「Academy Mandate」一詞形容奧斯卡的獲獎電影。
只要我的作品獲獎了,奧斯卡就承認了我,官方就要為我的個人信仰撐腰,就要允許我在頒獎典禮帶著演員默哀鐵達尼號,就要允許我將《野戰排》獲獎與官方表達了反越戰聯繫到一起。
希望有一天,華語電影能夠打入美國市場時,片名下面會有一行醒目的大字:金雞最佳。
碼字民工:小配角
免費編輯:威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