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之於我們的意義,通常有兩個層面:其一是個人層面,主要表現在個人對於某種色彩的喜好;其二是社會層面,表現為社會群體對某些色彩的象徵意義,具有共同的觀念。
中國古人對色彩的重視,要遠遠大於現代人。從社會層面來看,我國古代長期以來形成了以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為「正色」的色彩體系。這五種正色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五種「底色」。它們源自中國傳統的五行觀念。
「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一套複雜的系統。比如五行與五方相配:東方屬木,南方屬火,中央屬土,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五行與五季相配:木主春,火主夏,土主季夏,金主秋,水主冬(季夏是夏季的最後一個月);還有五行與五色相配: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黃,金色白,水色黑;等等。
這套系統對我國古代很多方面影響都非常大,上至皇權統治——由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根據「五行」理論提出的「五德終始說」,自秦朝開始被正式採用為王朝更替的理論依據。按照該說,黃帝朝為土德,尚黃;夏朝為木德,尚青;商朝為金德,尚白;周朝為火德,尚赤,這是按照五行相剋的順序,秦代周,水克火,故秦始皇以水德自居,以黑色為正色,朝服、旌旗等以及禮儀大典中,一律都採用黑色。
下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夏天萬物生長茂盛,紅紅火火,興旺發達,夏屬火,色赤,故民間以紅色為喜慶的吉服;秋天和冬天是萬物從衰老到死亡的季節,秋屬金,色白,冬屬水,色黑,故民間的喪服從白從黑;而春天的綠色(春屬木,色青)被視為生命的象徵,其意義則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土在五行中居於中央,最尊貴,故土之黃色常被用作皇帝的專用服色。
「五色」體系來源於「五行」。不過我們還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是這五種顏色,並與五行相配呢?
一種解釋認為,這是古人通過感性觀察,從五方五季的對應關係推導出來的:春木東方,春天萬木爭榮,一片新綠,故木的顏色為青;夏火南方,夏天、南方天氣炎熱,驕陽豔豔,故火的顏色為赤;秋金西方,西方太陽西沉,秋天陰氣始生,萬類霜天,故金的顏色為白;冬水北方,寒氣從北方而來,冰雪皆可還原為水,而水嚴峻深刻,故水的顏色為黑;中央厚土,土的顏色為黃。
另一種解釋則認為,五方五色可能是參照中國大陸的土壤分布而來。萬國鼎先生在《中國古代對於土壤種類及其分布的知識》一文中指出:「古代都城所在地的陝西與河南是黃土區域,南方有紅壤,北方有黑色灰化土,都很明星,西方有鹽漬土,乾燥時土面現白色,西北大面積的沙丘、灰鈣土、漠鈣土等顏色也較淺,東方則溼潤時土呈青灰色,也還勉強說得通。也許古代創建五色方位的時候,是參照實際土色分布的。」
正是由於一方土代表一方的疆域,所以在我國古代,「五色土」又成了天下的象徵,古代帝王會在代表江山社稷的社稷壇中堆放五色土,五色土由各地進貢而來,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公 號:古今神秘文化)
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對於中國傳統的這五種「正色」,似乎已不那麼明了其意義,也不那麼重視了;除了個別顏色的某些意義還保留了下來,比如中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