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淺弋道歷史
漢字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它們對中華民族的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科技落後、物質匱乏的年代,漢字是各朝各代歷史的載體,它們用一個個符號記錄著奇人異事,在幾千年的歷史沉澱中,漢字不僅是全世界唯一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也是歷史較為悠久的存在。從最初的象形無文字發展到如今的簡體字,漢字能夠流傳至今不僅是它自身的魅力所致,更多的還有文人墨客對它的維護。
封建時期朝代更迭頻繁,很多當政者為了一統天下,不僅在思想上對臣民做束縛,在文化上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文字曾經幾度被廢,最為動蕩的一次就是晚晴民初時期,一些反腐倡新的愛國人士想要廢除文字來救國救民。出發點是好的,只是這個過於極端的方式令人汗顏。
為解放思想而廢除文字,是世代使然還是人為所致?
近代史的中國是一部血淚史,晚清政府逐漸走向滅亡,西方列強強行打開國門,國內民不聊生、戰火四起,國難當頭,眾多愛國人士挺身而出,他們有的棄筆從戎投入戰場,親臨前線為保家衛國浴血奮戰;有的捨生取義,為獲取敵方情報深入簡出、隱姓埋名,為端掉敵方犧牲自我;有的視死如歸,以筆做槍,散盡積蓄,為保護國家文化傾盡所有。在內憂外患的局勢中,身處苦悶中的文人志士想要找出新的方向,解放思想、撅棄糟粕,在各種文化碰撞中,他們將眾人不能清醒的根源歸結於繁瑣的文字,部分新思想人認為那些滿口「之乎者也」的文人就是因為被文字束縛才看不清局勢,「想救國必須廢文字」的浪潮迅速推廣開來!
這場轟轟烈烈的廢文行動很快得到了各路專家學者的認可,急於改革的傅斯年曾公開表示:笨重繁瑣的文字不應該出現在自由開放的時代;魯迅也對此表示贊可,學術界、文學界頗有權威之人對其表示認可,文字一時間成為了口誅筆伐的存在。
文字拉丁化和漢字複雜化的激烈角逐,究竟誰能略勝一籌?
為了解決廢除文字後沒有載體的問題,專家們在此期間推出了簡單明了的「拉丁化文字」,之所以是拉丁化,就在於簡單快捷、便於記憶,這種文字沒有繁瑣的方塊字難以書寫,它用字母組成、用拼音拼寫,看起來高效簡單,卻沒有一定的文化沉澱。很多語句的表達在拉丁文字中將會有所缺失。
漢字是否應該被廢除在整個文學環境中鬧得沸沸揚揚,眾人為了加快拉丁文的普及,不約而同地贊同廢除「誤國誤民」的漢字,在千鈞一髮之際,有一個專家挺身而出,用兩篇文章來表示自己的抗議!
兩篇奇文在不聲不響中就擊潰拉丁化文字,怎樣的魅力留住了漢字?
這兩篇文章一經發出就震驚了文學界,讓很多想要廢除文字的人一度沉默,廢除漢字風波也不了了之。這兩篇文章是什麼?有何獨特之處?為何能徵服眾專家?寫下奇文的人名叫趙元任,趙元任出身於書香世家,在耳濡目染中,自幼對文學漢字興趣頗濃,他發奮圖強、成績優異,26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是少有為的代表人物。
在聽聞專家想要廢除漢字時,他既震驚又緊張,坐立不安,在偌大的「廢漢字」潮流中發聲無異於以卵擊石,冥思苦想後,他寫了兩篇奇文作為反擊,這兩天奇文堪稱難以超越的經典,《施氏食獅史》和《季姬擊雞記》短短兩篇文,打臉了眾多了號稱漢字無用的專家!
這兩篇文奇在三個地方,第一:全篇文章讀音相同、音調不同卻寓意深遠,音同字不同、意義也不同,這是老祖宗在幾千年的文化沉澱中留給後人的無價財富,目前為止,找不到任何一個同音不同意的其他文字前來代替漢字;第二:無限趣味,拉丁漢字雖然可以讓人學會學懂,但它完全沒有語言的優美性、含蓄性、沉澱性,用拉丁漢字寫出來的文章猶如蒼白無力的流水帳,毫無趣味,趙元任的全篇文章只發一個音、就可以理解為趣味十足、意義深遠的小故事!
在趙元任以及其他專家的力挺下,漢字完好無損地流傳至今,在這場轟動一時的風波中,趙元任用滿腹才華權勢了漢字的魅力,時代在變,但有些不可替代、無法超越的精華是不容質疑、不能改變。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