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對基金經理,就像選對帶頭大哥,對於基金投資而言,非常重要。對於大多數投資人而言,基金投資之所以優於股票投資,就是仰賴基金經理的專業能力,如果不幸所託非人,那麼還奢談什麼高收益呢?
不少基金銷售平臺也看到了大眾對於基金經理的關注,於是,為了銷售基金,紛紛把基金經理請進直播室。然而,我們在選購主動型基金時,應該如何挑選靠譜的基金經理呢?
01 看歷史業績。
這一點是直接展現基金經理實力的指標,很多投資人也特別關注。然而,有兩點細節我要強調:
第一,拉長時間線看業績。短期的高業績可能帶有運氣成分,不足以體現基金經理的能力。通常來說,一輪牛熊周期平均是7年,穿越過牛熊的基金經理,他們的業績才能更好地體現他們的真實水平和抗風險能力。
在看基金經理的時候,就是從ta管理過所有基金的「任職天數」和「任職回報」,直觀地看出業績表現,尤其注意關注熊市時,ta的業績表現。
第二,避開短期業績爆表的基金經理。這兩年有一批熱門公募產品,收益率做得很高,好幾個都是兩年翻倍,規模也迅速擴張,然而,這麼高的收益率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
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不管某一年的業績多出色,時間拉長到五年後年化收益率都是20%上下,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均值回歸。也就是說,從概率學的角度看,短期收益爆表的基金經理,未來幾年收益回落、甚至落後於市場的可能性非常高。
02 看任職履歷。
就像HR招聘新職員,我們在挑選基金經理時,過往的履歷是必看的環節。我們可以關注,基金經理所學專業是哪個領域,對其管理的主題類基金是否有幫助,例如有醫學專業背景的基金經理對於醫藥行業市場就可能更為熟悉。
我們還可以關注基金經理過往或目前所在的基金公司,如果基金公司非常優秀,那麼可以從側面印證基金經理的能力,並且優質的基金公司能夠為基金經理的研投提供強大的助力。
03 看跳槽頻率。
我個人比較看重基金經理任職的穩定性,喜歡那些跳槽頻率低,以及基金換手率較低的基金經理。
基金經理頻繁跳槽或者被替換,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他的能力存在問題;而基金經理頻繁換股,則說明他的投資策略不穩定,甚至於沒有成熟的投資風格。
無論是業績太差被調換,還是投資風格左右變幻,對於投資人而言,都是不利因素。基金經理的穩定,更有利於他更專注地管理好基金。例如富國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朱少醒,易方達的張坤,都是穩定派的代表人物。
我是正好,專注小白理財的80後巨蟹男,請關注@正好的理財筆記,和我一起慢慢變富。
如果覺得我寫得好,請幫忙點個讚,讓更多人看見,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