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初創領域大熱的氫能源皮卡、重卡企業Nikola成功登陸納斯達克資本市場,市值高達近300億美元,一舉超越陷入掙扎的福特集團。而Nikola目前尚未有車型量產,營收目前為0,資本市場為何會如此追捧氫能源企業呢?這對我國的濰柴、重汽以及一汽都有哪些啟示呢?
Nikola被華爾街譽為"特斯拉第二",該公司由Trevor Milton於2015年創立。主營業務為純電動皮卡、氫能源皮卡重卡以及加氫站建設。雖然Nikola仍然無營收,但這家年輕的企業已經吸引了包括零配件巨頭博世、IVECO等巨頭的注資。
當然,如果單純停留在畫餅階段,Nikola斷然無法上市。目前Nikola已經推出了Nikola One、Nikola Two和Nikola Tre三款燃料電池車型,上述車型最駭人的地方在於上述產品的長途續航能力強悍,續航可達1200公裡,啤酒巨頭百威英博以及沃爾瑪已經與Nikola達成物流領域合作,在手訂單超14000份,如果量產成功,Nikola營收將迅速爬坡。
除了在重卡這一特斯拉尚未涉及的領域開疆拓土外,Nikola也已經推出了氫能源皮卡Badger,該車型將於6月29日全球開啟預定,直接對抗特斯拉Cybertruck。或許看到這裡,大家以為Nikola仍然是一家以汽車生產製造為主的企業,但Nikola的商業模式或許是促使其市值高漲的最重要原因。
為了促使物流企業等行業巨頭放棄柴油重卡,Nikola創新性地提出了全生命周期打包租賃的商業模式(單份租約為7年70萬英裡,打包費用為66.5萬美元),方案包含用車、加氫、維護等所有費用,這也使得此前因加氫制氫設備導致的成本高昂問題迎刃而解,目前Nikola已經將單英裡運輸成本壓低至0.95美元,甚至低於了柴油重卡的0.97美元/英裡。
這份政策與我國新勢力蔚來的服務無憂、終身免費換電方案有異曲同工之妙。通過Nikola介入用車過程,避免了第三方服務導致的高昂成本。當然蔚來在前期建設換電站以及服務無憂計劃導致了重大虧損,但隨著規模效應的提升,蔚來的換電站進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而Nikola則計劃在全美建設超過1200座加氫站,徹底讓物流巨頭用車無憂。
除了Nikola自身攜帶的網際網路營銷服務Buff以外,傳統重卡巨頭的表現也襯託得Nikola更具競爭力。氫燃料重卡領域,豐田重卡計劃今年四季度量產,但產能局限在10臺,而現代、戴姆勒的氫能源重卡的量產時間表已經推遲到了2023年,康明斯的FCEV重卡更是沒有明確時間表。
總結來看,Nikola目前擁有著續航強悍的氫能源重卡,同時伴隨著其覆蓋全美的加氫站建設,Nikola有望成為氫能源重卡領域巨型玩家。同時傳統巨頭對新技術研發表現保守,這都使得Nikola目前市值高達300億美元。
放眼國內,由於氫燃料重卡帶來的無汙染及高續航表現,我國的濰柴、福田等巨頭都參與到了這一輪競賽當中。但國家對燃料電池車的發展缺乏一個詳細的規劃,同時廠商們對加氫基礎設施的建設目前也缺乏明確時間表。
或許,類比電動車發展浪潮,特斯拉的成功帶動了國內一批新勢力的誕生。如果Nikola在資本市場取得成功,國內的氫能源車初創企業也有望誕生出下一個蔚來。或許,要真的擊敗Nikola,還是需要氫燃料車領域的蔚來、小鵬汽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