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為人要學會耐煩,為官要不圖虛名

2020-12-12 亦然花開

曾國藩打了勝仗後,皇帝升了他的職。儘管只是一個虛職,使曾國藩內心有些不快,但他仍然十分感激皇上的恩賜。

更重要的是,這次勝利使湘軍士氣大振,鞏固了軍心,戰鬥力得到了增強。這使得作為統帥的曾國藩很有成就感,也提高了他對治軍能力的自信。

於是他萌發了收復山河、建立功勳的偉大願望,這種遠大理想使他忘掉了一切不快和煩惱。

隨後,曾國藩調兵遣將,將湘軍分為南、北、中三路大軍展開行動,一路收復失地,攻佔要隘。

儘管如此,曾國藩在家書中並沒有表現出任何得意和驕傲的情緒,反而更加謹慎、收斂和退讓。

一、不張虛名,不進官階

在《致諸弟·但願不張虛名,不進官階》中,曾國藩強調居家要節儉,「家中卻不可過於寬裕。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足見他的低調和節儉。

「我現在軍中,聲名極好。所過之處,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錢米豬羊來犒軍者絡繹不絕。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報,享此榮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

對於現在取得的成就,享有的榮譽,曾國藩覺得心中有愧。他把自己的努力,以及獲得的成就,歸結到祖宗累世之厚德上,從而小心謹慎,戰戰兢兢。

與普通人希望官越做越大不同,曾國藩反而希望「官階不再進,虛名不再張,常葆此以無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只要自己能夠不犯錯誤,不惹災禍,能夠使全家平安幸福就非常滿足了。

「至軍事之成敗利鈍,此關乎國家之福,吾惟力盡人事,不敢存絲毫僥倖之心。」

對於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由於關係到國家的安寧和百姓的幸福,自己只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不敢有絲毫的僥倖心理和懈怠情緒。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再次感受到曾國藩在做官和為人上的謹慎與謙遜。

二、耐煩為居官第一要義

入朝為官是古代讀書人最大的願望,許多人為了求得功名,窮一生之力,發奮讀書,屢敗屢試。這才有了範進中舉後的發瘋,才有了許多讀書人落第後的失意。

然而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在享受做官帶來的名利和地位的同時,也要承擔無數繁雜的公事,因此保持內心的穩定,耐得住煩躁,就成了做官的必備素質。

就像我們在職場,每天為瑣事煩心,緊緊張張,忙忙碌碌,著實讓人心煩。

在《致沅弟·耐煩為居官第一要義》中,曾國藩就勸九弟曾國荃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脾氣,一定要做到耐煩。

曾國荃脾氣火暴,遇事很容易不耐煩,他沒有像兄長一樣在官場的打磨下變得圓熟通融,而是很容易生氣,並喜歡發牢騷,說話不著邊際。

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就發現了「仰鼻息於傀儡羶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的過激言論。

這讓曾國藩十分擔心,在給九弟的回信中說:「此已露出不耐煩之端倪,將來恐不免於齟齬。」他生怕曾國荃因為這樣的性格惹禍上身。

於是,曾國藩在信中告誡九弟:「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兄之短處在此,屢次諄教弟亦在此。」

如果想做官卻不能耐煩的話,不但做不好官,還有可能因此而惹上麻煩。所以應時刻牢記「耐煩」這一點。

三、普通人也要做到「耐煩」

對於普通人來說,「耐煩」兩字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於讀書人來說,只有耐煩,才能夠讀好書,讀進去書。如果沒有耐心,這邊拿起來,那邊放下去,書就不可能真正看進去。就算偶爾拿起了書,也不過是隨便翻兩下就放下了,更不可能深刻領會書中的要義。

想要讀好書,就必須要耐煩,真正靜下心來,反覆咀嚼書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把書讀好,讀進去。

對於普通百姓,只有耐煩才能把事情辦得圓滿。如果不耐煩,在做事時就容易心不在焉,虎頭蛇尾。只有耐下心來,認真去做,才能夠把事情處理好,得到最終的目標。

對於幹事業的人,只有耐煩才能夠成功。一個人所做的事業有大有小,但不管幹多大的事業,如果沒有耐心和恆心,是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的。

世上任何偉大的功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靠一點一滴地逐漸積累,才能最終實現。所以,耐煩不但是為官的第一要義,也是為人處世的首要基礎。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耐煩之人必成大器
    曾國藩沒有立即接見他們,只是站在暗處悄悄地觀察著。半個時辰過去後,曾國藩發現,那三個人當中,已經有兩個人等得不耐煩了。其中一個東張西望,看屋內的擺設;另一個雖規規矩矩地站在庭院裡,卻神色焦急。耐煩之人每臨大事有靜氣曾國藩曾經說過,「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 曾國藩憑什麼位極人臣?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字伯涵,號滌生,原名子城,派名傳豫,清湘鄉縣荷葉塘(今雙峰荷葉鄉)人。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3月1日,時髮腳麻之症,舌蹇不能語。
  • 摒棄三種「只求虛名」的思維,抬高自己的成功度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睜眼看世界」並積極實踐的第一人。他一生待人接物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願別人佔我便宜,斷不肯我佔他人便宜」正是因為具有這種質樸的為人處事方式,曾國藩一生朋友極多。當然,曾國藩最有意義的還是他的「笨拙」思維方式。這種「紮實徹底」思維方式,使他取得巨大的成就。想要有一番成就,抬高自己的成功度,必須摒棄以下三種「只求虛名」的思維。
  • 世間再無曾國藩
    像曾國藩這樣常常因為平庸怠惰而苦不堪言、而羞愧不已、而愈挫愈奮的人,又怎麼可能是「庸人」呢?曾國藩能擺脫平庸,一靠能吃苦,二靠能耐煩。所謂耐煩,其實也就是「堅忍」。他嘗說: 李申夫嘗謂餘慪氣從不說出,一味忍耐,徐圖自強,因引諺曰:「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此二語是餘平生咬牙立志之訣。
  • 曾國藩:有智慧的人身上都有這四種表現,你有幾種?有一種也好
    一、樹大招風,不圖虛名曾國藩一生崇尚內斂與務實。他向我們闡述這樣一種思想:做事應該盡力而為,為人更要腳踏實地,堅決避免僥倖、投機取巧,竊取虛名的行為。真正有智慧的人在意什麼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不會貪圖那些虛名,他們做事情也是踏踏實實,決不眼高手低,敷衍了事。
  • 曾國藩告誡後人,為人處世要有「四知」,人生才能更好把握方向
    這樣的人也不是天生就惹人討厭,也和他後天性格的養成有關,這麼一看,要做個好人,做個為人稱道的好人,的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論語》裡說,做人要「知命、知禮、知言」,而曾國藩卻將它拓展為「做人四知」,謂之「知命、知禮、知言、知仁」。知命:即知天命。
  • 讀懂曾國藩,牢記這三點,混出個名堂並非難事
    曾國藩年輕時,在官場沉浮,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便向理學名臣唐鑑先生請教,唐鑑送了他一個字——「靜」,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都在此中獲得。
  • 曾國藩:層次越高的人,越有這4種富貴相
    曾國藩說,人有四種福相,一定要修成。 《清史稿》記載,曾國藩「為人威重少言」,步履慢而沉重,說話少而沉穩。 他在部下面前很有威嚴,沉穩的氣質讓人心生敬仰,不自覺地尊敬他。 曾國藩在家書中給兒子說: 「舉止太輕,是一大弊病,以後要時時留心,無論行坐,都要重、厚。」
  • 曾國藩:聰明人不說六句話,高情商的人都知道
    曾國藩可以說是最擅長為人處世之道的近代名臣了,他深知中庸之道,並且以此為宗旨貫徹了自己的一生。他處理政務從不會不耐煩,為人清廉而又勤勉,不論是面見上級,還是對待下級,他都謙順溫和,不卑不亢,從不居官自傲。他一手創立的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他也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建造了多個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比如建造了中國的第一艘輪船,第一所兵工學堂,在文化方面,他組織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還派遣了第一批留洋學生出國。
  • 曾國藩官至二品大員,為何突然要去辦團練?曾國藩:靠山倒了
    曾國藩在清朝歷史上,絕對算是一個傳奇人物,在滿清生死存亡之際,是他力挽狂瀾,在地方辦團練,組建湘軍,並最終擊敗太平天國;但是,在回地方辦團練之前,曾國藩已經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朝堂之上手握實權的二品大員,而當時的曾國藩年僅39歲,絕對算是朝堂之上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無量。
  • 「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肺腑之言:為人不可太聰明,說話不能嘴太笨
    曾國藩是我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一生腳踏實地、勤勤懇懇,立下功勞無數,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實際上,曾國藩也不是打小就擁有過人的智慧。在他年輕的時候,曾國藩也曾不斷學習,一心只為功名利祿,因此吃了不少虧。30歲之後,曾國藩就發誓,不做衣冠禽獸,要做聖人。
  • 從「志、識、恆」看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曾國藩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2、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3、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4、盛世創業之英雄,以襟懷略達為第一義。
  • 曾國藩:為人處事,想要得到別人敬仰尊重,記住這3點(值得一看)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身為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不光在政治及軍事上均有巨大成就,在為人修身上同樣有不少奉獻,他的修身勵志莫不與他的人生成功之路有關。曾國藩提出過做人有三不,要是能做到這幾點,不管走到哪都將贏得其他人的敬仰和尊重。
  • 為什麼要做「貪」官,而不做清官?曾國藩用封侯,闡釋了這個答案
    曾國藩最後被慈禧太后加封為一等毅勇侯,以此表彰他在太平天國運動中的卓越貢獻。這也使得曾國藩力壓同時代的李鴻章、左宗棠等晚清名臣,成為取得事功成就的第一人。曾國藩取得這樣的巨大成就無疑是艱難的,但在關於他是如何做到時,我們總是被灌輸正面的思想,說他嚴格自律、勤儉節約、廉政光明等等。
  • 曾國藩座右銘:若是性格猶豫,做事糾結,這16字你定要讀懂
    後人稱之為繼孔子和王陽明之後的「半個聖人」,也是人們口口相傳的「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是不折不扣的奇人,奇在哪裡呢?他七次科考,七次落榜,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幅書法作品,是曾國藩非常經典的一句座右銘:「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6個字,但是其中包含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哲理。
  • 同樣是漢臣,為何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無此殊榮?
    因此張廷玉還未入朝為官,便在家庭氛圍下耳濡目染,熟稔了為人臣子的處事之道,再加上張廷玉自己本人學識淵博,天賦異稟。於是被康熙皇帝選中,把他留在身邊做了「直南書房」,類似如今的「秘書」工作。張廷玉作為「康乾盛世」三朝重臣,個人的職業巔峰應是在雍正時期。在康熙時期,張廷玉的最高官職便是禮部侍郎。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國藩丨巨大成就 我國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說。
  • 曾國藩:「忠厚老實之人都難成大器」,這三個毛病得改
    曾國藩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成長功績以及處事之道與逐漸沒落的清政府相比是那麼的熠熠生輝。
  • 曾國藩的為人處世「六戒」!
    中國近代政治家、軍事家曾國藩,湘軍創始人。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中興功臣」。曾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毅勇侯等職,諡號「文正」,後人稱「文正」。他被尊為千年第一完人。閱讀生活中的「六戒」,學會自己的處世之道,才能成為大器。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愛說這3句話,建議避而遠之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說:讀《曾國藩》,能看到最複雜的人心。晚清時期出現了四大名臣,分別是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還有被稱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從一介布衣到晚清重臣,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他遊走於官場幾十年,十年七遷,官升十級,至二品,曾國藩是古今中外難得一見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