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打了勝仗後,皇帝升了他的職。儘管只是一個虛職,使曾國藩內心有些不快,但他仍然十分感激皇上的恩賜。
更重要的是,這次勝利使湘軍士氣大振,鞏固了軍心,戰鬥力得到了增強。這使得作為統帥的曾國藩很有成就感,也提高了他對治軍能力的自信。
於是他萌發了收復山河、建立功勳的偉大願望,這種遠大理想使他忘掉了一切不快和煩惱。
隨後,曾國藩調兵遣將,將湘軍分為南、北、中三路大軍展開行動,一路收復失地,攻佔要隘。
儘管如此,曾國藩在家書中並沒有表現出任何得意和驕傲的情緒,反而更加謹慎、收斂和退讓。
一、不張虛名,不進官階
在《致諸弟·但願不張虛名,不進官階》中,曾國藩強調居家要節儉,「家中卻不可過於寬裕。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足見他的低調和節儉。
「我現在軍中,聲名極好。所過之處,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錢米豬羊來犒軍者絡繹不絕。以祖宗累世之厚德,使我一人食此隆報,享此榮名,寸心兢兢,且愧且慎。」
對於現在取得的成就,享有的榮譽,曾國藩覺得心中有愧。他把自己的努力,以及獲得的成就,歸結到祖宗累世之厚德上,從而小心謹慎,戰戰兢兢。
與普通人希望官越做越大不同,曾國藩反而希望「官階不再進,虛名不再張,常葆此以無咎,即是持身守家之道。」只要自己能夠不犯錯誤,不惹災禍,能夠使全家平安幸福就非常滿足了。
「至軍事之成敗利鈍,此關乎國家之福,吾惟力盡人事,不敢存絲毫僥倖之心。」
對於軍事上的成功與失敗,由於關係到國家的安寧和百姓的幸福,自己只有盡最大的努力去做,不敢有絲毫的僥倖心理和懈怠情緒。
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再次感受到曾國藩在做官和為人上的謹慎與謙遜。
二、耐煩為居官第一要義
入朝為官是古代讀書人最大的願望,許多人為了求得功名,窮一生之力,發奮讀書,屢敗屢試。這才有了範進中舉後的發瘋,才有了許多讀書人落第後的失意。
然而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在享受做官帶來的名利和地位的同時,也要承擔無數繁雜的公事,因此保持內心的穩定,耐得住煩躁,就成了做官的必備素質。
就像我們在職場,每天為瑣事煩心,緊緊張張,忙忙碌碌,著實讓人心煩。
在《致沅弟·耐煩為居官第一要義》中,曾國藩就勸九弟曾國荃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脾氣,一定要做到耐煩。
曾國荃脾氣火暴,遇事很容易不耐煩,他沒有像兄長一樣在官場的打磨下變得圓熟通融,而是很容易生氣,並喜歡發牢騷,說話不著邊際。
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就發現了「仰鼻息於傀儡羶腥之輩,又豈吾心之所樂」的過激言論。
這讓曾國藩十分擔心,在給九弟的回信中說:「此已露出不耐煩之端倪,將來恐不免於齟齬。」他生怕曾國荃因為這樣的性格惹禍上身。
於是,曾國藩在信中告誡九弟:「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帶勇亦然。兄之短處在此,屢次諄教弟亦在此。」
如果想做官卻不能耐煩的話,不但做不好官,還有可能因此而惹上麻煩。所以應時刻牢記「耐煩」這一點。
三、普通人也要做到「耐煩」
對於普通人來說,「耐煩」兩字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於讀書人來說,只有耐煩,才能夠讀好書,讀進去書。如果沒有耐心,這邊拿起來,那邊放下去,書就不可能真正看進去。就算偶爾拿起了書,也不過是隨便翻兩下就放下了,更不可能深刻領會書中的要義。
想要讀好書,就必須要耐煩,真正靜下心來,反覆咀嚼書中的道理。這樣才能把書讀好,讀進去。
對於普通百姓,只有耐煩才能把事情辦得圓滿。如果不耐煩,在做事時就容易心不在焉,虎頭蛇尾。只有耐下心來,認真去做,才能夠把事情處理好,得到最終的目標。
對於幹事業的人,只有耐煩才能夠成功。一個人所做的事業有大有小,但不管幹多大的事業,如果沒有耐心和恆心,是不可能最終取得成功的。
世上任何偉大的功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靠一點一滴地逐漸積累,才能最終實現。所以,耐煩不但是為官的第一要義,也是為人處世的首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