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琳
圖:網絡
2020年,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
在如此不平靜的一年裡,
我選擇立一個能夠讓人「平靜」的 flag——
讀100本書。
可以說,在讀這100本書之前,
我是一個閱讀速度很緩慢的人(儘管現在也沒有快多少),
所以既然我能夠實現這個 flag,
相信大多數人也都可以做到。
以下是我在一年裡看完100本書的小方法:
/
在年初(越早越好),立一個小目標,
先讀它個100本 。
假如沒有目標,恐怕你會連實現的動力都沒有。
不要急於照搬閱讀大佬們的書單,因為適合他們的,
不一定適合你目前的階段或者個人需求。
但是最好明確選書的範圍。
我的建議是,選擇比你原來所閱讀的書籍的深度,
高半個至一個 level。
比如,之前你閱讀了不少通俗小說,
那麼接下來就可以閱讀一些名家的代表作。
或者,假如你對哲學感興趣,
不妨先從哲學入門書看起,
而不是一上來就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拿過來看。
制定時間分配。
一年365天,要看完100本書,平均3-4天一本。
也就是說一個星期至少要看完2本。
辦理一張讀者證。
上海的圖書系統發展非常好。
不管是熱門,還是冷門的書籍,
基本都可以在全上海的各個圖書館裡找到,
並且還能各館自由還書。
清朝文人——袁枚,
曾說過:
「書非借不能讀也。」
借書看,無形之中就給了你一個閱讀的 deadline,
它會催促你看書、還書,
然後進入下一個階段。
活用 Kindle。
儘管不少人認為紙質書的閱讀體驗,
遠遠好於電子書。
但也不得不承認,
電子書的輕便性和靈活性,
也遠遠好於紙質書。
各有千秋吧。
閱讀需要方法。
#目錄要認真地看。
因為目錄反映了此書的內容框架,
以及作者的思路和寫作邏輯。
#抓關鍵點。
一本書裡,全部都是精華嗎?
也許未必。
亞洲作者通常喜歡「拋磚引玉」,
故此重點部分往往在段落的尾部;
而歐美作者偏好「開門見山」,
所以重點內容就在段落的開頭。
不過此方法只做參考,並不能以偏概全。
#精讀、通讀 or 跳讀。
一年讀100本書,如果每一本都是精讀的話,
恐怕不太現實。
所以想要更高效地閱讀,
就要視書籍的性質和你個人的感受,
選擇通讀或跳讀。
有些書,只要抓住重點,
哪怕跳讀,也不會漏其精髓。
結合閱讀筆記。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若在一年裡實現了100本書的計劃,
卻沒有記錄,那將是一個遺憾。
因為我們往往閱讀完一本書之後,
再過個幾天,
會很難想起那本書裡的很多內容,
更不要說連續閱讀幾本書了。
記錄的好處還在於,我們可以時時復盤。
甚至有朝一日,
假若突然心血來潮想再讀個碩士或博士學位,
那麼屆時寫論文的話,
也就能很有效率地找到現成的文獻資料。
閱讀筆記可以手寫,也可以選用電子筆記,
我選擇的是後者,
因為建立文檔和查找內容,
既快捷又一目了然,而且內容不易遺失。
網上有幾款筆記類 app,其實功能都大同小異。
堅持,堅持,還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