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中央12月拍賣|中國名瓷雅玩藝術品

2021-02-14 七左堂

點上方藍字「七左堂」免費訂閱

資訊。品鑒。 交流。

古玩藝術雜誌


12月27日(星期日)-12月28日 (星期一)

10:00-19:00(最終日17:00)

日本/香港

東京圓頂飯店 B1F  「天空」 宴會廳

東京都文京區後楽1丁目3−61

東京中央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幹諾道中111號 永安中心26樓2601

【拍賣】

12月29日(星期二)-30日 (星期三)

10:00~ (東京時間)

株式會社 東京中央拍賣

東京中央拍賣香港有限公司

中國名瓷雅玩藝術品

東京中央12月27-30日拍賣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本次拍賣為敝社本年壓軸大拍,也是本年度全球最後一場藝術品交易盛宴,二十六大專場,共計1200餘件藝術精品,將於各位藏家逐一見面。本次上拍的1200餘件古今中外藝術品,其中文玩雜項及茶道具類共約420餘件,品類齊全,品質上乘,尤其得到如夢工房,神戶知名古美術商等多位知名古董商的大力支持,形成了強強聯合之勢,為當下市場註入新的活力。今天開始我們將陸續為您介紹本次拍賣之文玩雜項類各個精品,先睹為快。

來歷:壺中居舊藏

H:2cm; D:12.5cm

JPY: 800,000-1,000,000

RMB: 48,000-60,000

H:7cm; D:17.5cm

JPY: 2,000,000-2,500,000

RMB: 120,000-150,000

JPY: 8,000,000-10,000,000

RMB: 480,000-600,000

H:21.5cm

JPY: 25,000,000-28,000,000

RMB: 1,500,000-1,680,000

此器形仿商周青銅器樣,作圓口出戟花觚狀,撇口,束頸,鼓腹,足外撇,深圈足,圈足內施白釉,有青花楷書書「大明萬曆年製」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瓶體通體青花裝飾。腹部主題圖案繪雲龍和雲鳳紋。頸部繪洞石牡丹兩組。足上繪雲朵、折枝花和圓點紋。整體青花髮色青翠,藍中泛紫,在白地之上分外美顏。此觚仿商周青銅器式樣,造型端莊,雄渾古樸,圖案寓意吉祥,龍鳳紋組合描繪寓意「龍鳳呈祥」,當為宮廷陳設用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 明萬曆 青花龍鳳紋出戟尊,其形制,紋飾與本器極為相似,以茲類比參考。

H:13cm

JPY: 1,000,000-2,000,000

RMB: 60,000-120,000

H:4cm; D:20cm

JPY: 1,000,000-1,500,000

RMB: 60,000-90,000

清乾隆 

紫金釉描金纏枝番蓮紋鳩首銜環耳瓶

「敬畏堂製」款

H:20cm

JPY: 3,000,000-5,000,000

RMB: 180,000-300,000

撇口長頸,溜肩鼓腹,肩部對稱飾鳩首銜環耳,足部內收,深圈足,足內金粉楷書書「敬畏堂製」四字款。壺身通體施紫金釉,表面以金彩繪蕉葉紋,纏枝番蓮紋,纏枝牡丹紋等。整器胎體輕薄,造型端莊,釉色古樸雅緻,描金紋飾清晰流暢,使得整體雍容華貴。

紫金釉,又稱醬色釉,是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它源於宋代北方窯口。清代景德鎮御窯廠生産的醬色釉瓷器在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謂之「紫金釉」。清康熙以後,紫金釉瓷器上裝飾金彩,摹仿古銅器,成為瓷器裝飾的一個新品種。官窯紫金釉多通體上釉,民窯一般是青花加紫金釉,粉彩加紫金釉等等多色釉瓷器。本件器物紫金釉醬色中偏紅,光澤素雅,配以秀美纖長的器型,華麗中不失文雅之氣,首都博物館藏有一件 清嘉慶 紫金釉纏枝花卉紋鳩銜環耳瓶,與本器頗為相似,以茲對比參閱。

參閱:首都博物館藏

清嘉慶 紫金釉纏枝花卉紋鳩銜環耳瓶

H:7cm; D:15cm

JPY: 2,000,000-2,500,000

RMB: 120,000-150,000

來源:細川護貞舊藏

出版:①《熊本縣立美術館 細川護貞コレクションⅡ 清の磁器 波斯の陶器展》熊本縣立美術館編輯,平成五年十月十五日,第33 頁。

出版:②《目迷五色 清朝磁器》細川護貞著,

中央公論社發行,第78,79 頁。

H:44cm

JPY: 350,000-550,000

RMB: 21,000-33,000

H:31cm

JPY: 500,000-800,000

RMB: 30,000-48,000

H:70cm

JPY: 2,300,000-2,800,000

RMB: 138,000-168,000

H:96cm

JPY: 3,000,000-6,000,000

RMB: 180,000-360,000

追溯遠古,犍陀羅地區乃佛教發源地之一。融合了希臘、羅馬及印度本地的藝術風格,其歷史、宗教及藝術價值非常。日本佛教,北傳佛教之一,其成長,有賴於輸入者。自六世紀以迄晚清,未嘗間斷。直至十二世紀, 形成了多民族的宗派。作為絲綢之路的開端,犍陀羅佛像之壯麗與輝煌,啟發影響著中國,乃至日本佛教藝術之起源與發展。該藝術根據阿波羅與狄奧尼索斯的形象創造了佛陀與菩薩的典型樣式。造型和裝飾的技法裡注入了鮮明的內在精神特質,與西方特質共同,從內而外的滙聚成犍陀羅所特有的混合藝術風格。近百年間,廣為日本、歐美博物館及重要收藏家所珍藏。

此尊犍陀羅佛造像,面容俊秀,表情嚴肅而不失溫和。頭髮後梳,呈波浪狀,髮髻盤起。眉心白毫清晰可辨,乃佛陀是也。目若杏仁,微微睜開,雙唇緊閉,雙耳肥碩下垂。身後圓盤狀頭光。佛陀身著通肩式大衣,衣褶深重,清晰可辨。雙手胸前結印,跏趺坐於方臺之上。臺前以弟子像為主題,雕刻精美。考其雕像風格,應屬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之作,彼時乃犍陀羅藝術之高峰,成就輝煌。精美的雕工,細緻的表現手法,以及其上所承載的美學價值,共同賦予了此尊佛造像獨特的魅力,深沉而恆久。

佛頭H:25cm; 帶臺H:55cm

JPY: 10,000,000-15,000,000

RMB: 600,000-900,000

此尊北齊佛頭以黃花石雕成,佛頭面相清秀俊雅,頂束髮髻,滿飾螺紋,面部豐腴,面目修長,向兩側上挑,眼瞼微開,作俯視狀,高鼻小口,嘴角含笑,下顎圓滿。整像雕鑿工藝精細,結構嚴謹,盡顯北齊造像遺韻,呈雍容閑靜之感。

北齊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王朝之一,佔有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一帶。北魏末期到北齊是佛教興旺發展的時期,佛教美術作品也臻於鼎盛,統治者提倡鮮卑化,與南朝交往,與西域聯系,天竺佛法東傳,中印之間的交流,交織在一起,呈現出北齊汲取眾家之長,融合各派,多元文化交融的佛教造像藝術。故北齊佛像的面孔總是笑對人間,面部刻劃栩栩如生,可謂獨樹一幟、氣象萬千。這時的佛教雕塑基本上為單體圓雕,並形成一種標準樣式,佛頭多為面圓,頭頂略尖,額較圓,鼻梁從額中直下並略帶弧形,雙眼微睜,小嘴略含笑意,下頜突出,雙耳下垂,五官較為集中,其形象與新疆克孜爾石窟中壁畫形象十分相近。此尊佛首即為個中代表,面相自然,表情疏朗,靜中含動,展示出菩薩靜心思維的神態。

H:11.5cm

JPY: 100,000-150,000

RMB: 6,000-9,000

H:47cm

JPY: 1,500,000-2,000,000

RMB: 90,000-120,000

H:68.5cm

JPY: 5,000,000-8,000,000

RMB: 300,000-480,000

此幾木胎修黑漆而成,面呈海棠花形,幾面之下為高束腰,束腰上嵌裝透雲紋縧環板,束腰之下的牙子分段相接,做出倒垂的枝葉狀,線條回轉流暢。腿足下半部卷轉特甚,盡端雕作花葉,下削圓球,落在海棠

花形臺座之上。此香幾製作工藝精湛傳神,造型新奇,頗具匠心,有雋永之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元代漆器家具珍品。

盒款:寬文三年(1663年)癸卯七月十一日

題簽:千五十六

L:30cm; W:13.5cm; H:3cm

JPY: 1,200,000-1,500,000

RMB: 72,000-90,000

此盤木胎修黑紅二漆,以剔犀工藝作長方形香盤,盤折沿淺腹,下承四方圈足。器身漆層厚重,漆面柔和光凝,整體雕如意雲頭紋,刀口斷面處,紅黑二漆層疊起伏,謂之「烏間朱線」。盤底亦修黑漆,中心部因年代久遠,隱約可見有紅漆書寫「潤囗」二字,此類以紅字書底款之漆器,多出自於日本寺院大名之處。外配新舊桐木盒兩個,原裝桐木盒有蟲蛀痕跡,其底部有「寬文三年癸卯 七月十一日」墨書款。「寬文三年」為1663 年,即清康熙二年,說明此盤在此時間即已傳入日本,因其珍貴,故藏家另做桐木盒,雙層保護,故整體器物除自然細小乾裂紋外,品相極佳,為元代到明中期傳世漆器之珍品,可寶可藏!

H:2.5cm; D:7.5cm

JPY: 2,000,000-3,000,000

RMB: 120,000-180,000

此香盒為木胎紅漆所製,圓形,蔗段式,子母口,口沿飾回紋,通體剔紅,光亮潤澤。蓋面採用多層裝飾技法,在錦地紋上浮雕嬰戲圖主題,松蔭山石之間,三個小孩點燃炮竹,或捂耳,或遮面,場面生動活潑,一團喜氣。剔紅是雕漆品種之一,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其法常以木灰、金屬為胎,在胎骨上層層髹紅漆,少則八九十層,多達一二百層,待半幹時描上畫稿,然後再雕刻花紋。此盒構圖緊湊,層次分明,雕工精細,取景吉祥喜慶,代表了當時剔紅工藝的最高水平。外配日本原裝桐木盒。

L:140cm; W:39cm

JPY: 8,000,000-15,000,000

RMB: 480,000-900,000

此件掛屏在厚實的漆層上,通體用近百種甲骨文篆出「福」字,每一福字都雕刻細膩,刀工精準,給人展示百福盛宴。掛瓶的四周亦雕刻以寓意百福之紋飾,生動形象,栩栩如生。

剔紅是中國傳統漆器製作工藝,其技法成熟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兩代。歷史上,明成祖朱棣和清朝的雍正、乾隆這三帝都酷愛剔紅,剔紅工藝在這三朝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清乾隆時期出現了雕漆的鼎盛時期。清代的製作更趨精緻,雕刻精細,運刀如筆,鋒稜清楚有力。清代乾隆年間可謂剔紅工藝史上之集大成,形成了氣質典雅、雍容華貴、精益求精、恢弘大氣的整體時代風格。

W:41.5cm; H:204cm×6

JPY: 8,000,000-12,000,000

RMB: 480,000-720,000

來源:關西某藏家舊藏。

青銅器作為中國國之重器,代表了中國古代商周及兩漢時期工藝美術的最高水準,歷來倍受海內外藏家之重視。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之鄰國,兩國文化相通,審美情趣相近,歷來對青銅器之理解與重視較其他國家更為深刻,故在日本珍藏於流傳的青銅器物頗為豐富,尤其各大國公立及私立博物館之中,均把中國青銅器物作為鎮館之寶,其品位之高,往往歎為觀止!本次拍賣,特徵得流傳於日本的眾多青銅,其中以青銅爵為主體,另有青銅觶,尊,鎛,鼓,錞於等,共計十餘件佳器,均為日本藏家多年舊藏之物,初次面向廣大藏家釋出,可謂價廉物美,機緣難得,敬請關注。

銘文:父戊

H:21.5cm

JPY: 1,800,000-2,800,000

RMB: 108,000-168,000

H:25cm

JPY: 1,200,000-1,800,000

RMB: 72,000-108,000

H:44cm

JPY: 400,000-600,000

RMB: 24,000-36,000

此鼓鼓面平整,胸部鼓突,束腰,空腹,撇足。鼓之胸部對稱四耳,左右各三隻大象。鼓面邊沿有四隻蹲蛙,其背上各附兩只小青蛙;鼓面中心為太陽紋,八芒十二暈,鼓面每暈飾錢幣紋、花紋、孔雀翎紋等;鼓身飾18 道複線凸弦紋,複線凸弦紋之間飾雲紋、雷紋、錢幣紋、花紋等。

青銅鼓是用於祭祀,戰陣,集會和隨葬等的樂器,並為日常娛樂和貯藏財物之用。造型多樣,主要流行於雲貴及兩廣地區。其鑄造工藝精湛,造型周正,多以太陽紋,雲雷紋等紋飾為主,風格簡單粗狂。其中鼓面或平整無飾,或鑄有數只青蛙,端莊中泛著可愛,為戰國兩漢時期青銅鼓之特點。本器器型端莊,古色古香,為兩漢時期難得之青銅鼓之精品,可寶可藏。

H:49.5cm

JPY: 1,800,000-2,800,000

RMB: 108,000-168,000

此虎紐錞於,腔體較高,盤外侈,鼓肩,自肩向下急收,腰部呈筒狀,底為平口。盤內虎紐,昂首倨牙,長尾斜垂,尾端向上捲曲,虎身有簡易紋飾,其下盤內有浮刻魚紋。

錞於,亦作錞釪、錞。我國古代銅制打擊軍中樂器。現發現最早的作於春秋時期,盛行於漢代。《國語·吳語》:「鼓丁甯、錞於、振鐸」。《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錞於常與鼓配合,用於戰爭中指揮進退。鄭玄註:「錞,錞於也」。《淮南子·兵略訓》:「兩軍相當,鼓錞相望」。多用於戰陣。《國語·晉語五》:「戰以錞於,丁甯,儆其民也。」 韋昭 註:「錞於,形如碓頭,與鼓角相和。錞於形如圓筒, 上部比下部稍大,頂上鈕。鈕多作虎形, 故常有「 虎鈕錞於」之稱。有人認為,具有虎鈕的錞於應屬古代巴人遺物。已發現的青銅錞於多出於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區。本器器型完整,鏽色蒼古,為少見之青銅錞於佳器,可寶可藏!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七左堂"公眾號

交流

添加微信 13557717040


郵箱:494583791@qq.com   文章來源於網絡,僅限於交流學習,版權歸作者所有,涉及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