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10月14日電 題:「數字」舞動 未來正來——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觀察
新華社記者 塗洪長、餘俊傑、董建國、邰曉安
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14日在福州落下帷幕,一場「數字」舞動、創新綻放的盛宴,讓人們充分領略到數位化生活的豐富多彩、數位化轉型的巨大潛力和數位化發展的廣闊空間。透過峰會,一個日新月異、充滿無限可能的數字世界正向我們走來。
數字讓生活更美好
栩栩如生的AI教育機器人不僅可以背誦古詩詞,還能隨時切換中英文;戴上VR眼鏡,就可以「點燃」酒精燈,在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進行一次化學實驗;只要在「微笑提款機」前露出笑容,即可根據「微笑指數」兌換小禮品……峰會期間,一處處「腦洞大開」的智能化生活場景引人入勝。
5G信號場館全覆蓋,全場景刷臉支付、地鐵人臉識別、智慧停車……在峰會舉辦地福州,會場內外隨處都能感受到數位化生活的神奇魅力。
從衣食住行智能化到遠程教育、網際網路診療、在線辦公……曾經想像中遙不可及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近在眼前。數字中國建設的豐富成果,正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撐。
數字浪潮下,各種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自主就業、副業創新、靈活用工等生機勃發。在城市,網約車、跑腿員、快遞小哥奔波在大街小巷;在農村,一部手機、一根自拍杆,正成為越來越多農民們的「新農具」。據統計,2019年全國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交易額已達34.81萬億元,2019年社交電商從業者規模達到4800萬人,從業人數同比增長58%。
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
在車輛快速行進中仍可與外界高質量通訊交互的射頻識別前擋風玻璃;可智能感知、實現人機互動的智能調光車窗……在峰會現場,一片片融合數位技術的汽車玻璃引人注目。通過數字賦能,汽車玻璃製造企業福耀集團正不斷拓展「一片玻璃」的邊界。
新冠肺炎疫情使企業數位化轉型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據權威機構測算,數位化轉型使相關製造企業成本降低17.6%,營收增加22.6%;物流企業成本降低34.2%,營收增加33.6%。當前,「上雲用數賦智」已經成為眾多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實體經濟數位化漸成浪潮。
數字不僅服務實體經濟,數字本身更是新經濟的代表。「雲計算是新型生產力,大數據是新型生產資料,人工智慧是新型生產工具,區塊鏈是新型生產關係。」浪潮集團執行總裁王洪添表示,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融合應用,將推動新型網際網路發展,加快數據價值釋放。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6.2%。
與會人士普遍認為,智能製造、工業互聯、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業態蓬勃興起,將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數字中國建設聚力前行
缺「芯」少「屏」如何緩解?數字鴻溝如何填補?數字建設如何「走出去」?峰會期間,各界與會人士紛紛對數字中國建設新形勢下面臨的挑戰與考驗建言獻策。
「人工智慧等『卡脖子』技術研發需要長期堅持,它的商業價值不可能在短短幾年之內就體現出來。」百度公司董事長李彥宏表示,這種情況下,我國數字經濟科技人員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信仰。
「建設數字中國的基礎是要掌握先進的數位技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芮曉武說,「目前,我們面臨著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在別人的牆基上建房子的困境,尤其是國產數位技術尚未經過充分迭代,漏洞風險仍然存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敢於創新。」
數位化生活日益普及,但也留下了一些數字服務的「盲區」與「暗角」。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奚丹說,智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科技普惠,數字服務要考慮到農村薄弱地區和特殊人群的到達率,比如當前還有不少拿著手機但不會使用健康碼的老人,需要企業與社會一起努力,幫助他們在越過「接入鴻溝」後解決「能力鴻溝」,共享數字紅利。
「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為深化『數字絲路』合作提供了更強的支撐。」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徐愈說,利用數位技術,中國在疫情防控、社會運行、經濟復甦等領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應用案例,這些經驗應在國際上進行廣泛分享。
點擊進入本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