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連結:
「第二屆(2012)國際軟實力學術研討會」在濟南大學召開
編者按:對軟實力的操作,可以是對軟實力某要素自身的操作,例如,對文化的、藝術的、教育的等要素的操作,也可以對是軟實力不同要素相互結合的操作(例如文化與教育的結合),更可以是軟實力與硬實力交叉,如文化與科技結合交叉的操作,還可以把軟實力體現在硬實力中,例如,體現在品牌中,體現在產品設計中;更進一步,把軟實力中的某些要素,做成獨立的產業;例如文化產業,除了常規的電影、戲劇、電視劇,還包括基於虛擬技術的動漫影視劇,以及健康的遊戲等。筆者通過此文探討軟實力與硬實力的關係,認為在強大的經濟硬實力背景下,軟實力要更好地實現和操作。當前,我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是實現軟實力的絕好時機。
一、軟實力、硬實力的概念與評估
1. 軟實力與硬實力
199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小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他在《政治學季刊》和《外交政策》雜誌上分別發表了《變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質》和《軟實力》的論文,並在此基礎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譯本《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一書。在這些論著中,約瑟夫.奈提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由硬實力和軟實力構成。其中,硬實力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軟實力由文化、意識形態、制度、外交影響力等體現。
2. 對硬實力和軟實力評估的區別
對硬實力與軟實力的評估,有著巨大的差別。
對硬實力的評估,一般有明確的客觀評估指標。例如,對科技實力,可以從新產品數、高技術產品數,發明專利數,一流刊物論文數,一流大學數,一流研究機構數等指標來評估。對經濟實力,可以從GDP總量,GDP增長速度,人均收入,生態環境的保護等指標來評估。對軍事實力,可以從武器裝備的先進指標(例如第幾代戰機,航母編隊數,各類同性能指標的戰艦數,同性能的飛彈數等),來評估。
但對軟實力,就很難找到這樣的客觀指標。例如,構成軟實力的文化要素本身,就很難找到同質的數量指標來評估。比如,對文化吸引力的評估,要從它實現後的數據(有多少人被該種文化的吸引)來評估,而很難從文化本身來評估(例如,評估某類藝術的吸引力,由於藝術見解的不同,一般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構成軟實力的其他要素,也大體是這樣。很難從其本身找到客觀指標,來評估其實力的大小。客觀指標,一般需要從它們實現的結果中來尋找(外延評估或者外化評估)。
一般而言,從軟實力的要素的自身來評估軟實力的大小,只能採用主觀評價方法。例如,根據軟實力的要素自身的特點,構造問卷和量表,用分層抽樣的方法(按照社會不同階層來分層),收集評估數據,計算不同國家不同軟實力要素的實力大小。這是對兩種實力大小做評估的基本區別。
3. 軟實力實現的概念與要點
「軟實力實現」這個概念,需要進一步明確定義,才能更深入地討論它(明確定義是科學探討的前提)。軟實力的實現是指,構成軟實力的要素在一定時期內,被多少人獲知、接受、並影響到他們的行為。在這個實現的過程中,有如下幾個關鍵點和關鍵步驟:
1)軟實力要素的自身(文化自身的特徵差異,將影響其實現的範圍和速度),
2)軟實力的該要素的傳播方式與傳播過程(傳播方式與過程的差異,將影響得知該要素的不同階層的人數),
3)有多少人接受軟實力的這個要素(例如,一個人是否接受一種文化,與這個人的社會地位與訴求密切相關,也與當權者是否「強迫」相關),
4)有多少人在行為中,體現了該軟實力要素的影響。
對這4個要素的研究,能夠使我們預估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實現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