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裡,生老病死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沒有人會主動去談及老去和死亡,但是,在在現實裡,衰老以及生命終結和出生一樣重要,都是需要面對的。古人也會面對逐漸老去,他們是怎樣看待的呢?或許能從他們的詩詞中窺探一二。
唐代有一對很有趣的好朋友,劉禹錫和白居易,都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並且兩人晚年都患有眼疾和足疾,看書、行動很不方便。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消極、悲觀的情緒,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白居易在詩中發問,都老了,該如何面對呢?眼睛幹疼夜晚得早些睡覺,,頭髮稀疏,腿腳不便,整日窩在家中,鏡子懶得照了,書也看不成了,這樣的晚景實在悽苦。白居易這首詩形象地寫出了老年人艱難的處境和心境。
劉禹錫讀了白居易的詩之後,寫了《酬樂天詠老見示》來回贈: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認為人到了老年雖然會有諸多的不利因素,但是仔細想一想,也還有許多有利的方面:比如說經歷過的世事多,處事經驗自然就比年輕人更豐富,對事情的理解和看法也更深刻,看人就像看山河一樣一目了然,有了更深的洞察力。而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讓讀者的精神也為之一振:不要說太陽照到桑榆的時候就已經是晚景了,它撒出的霞光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
其實令人羨慕的不光是劉禹錫樂觀的態度,更是他們之間的友誼,當一個人陷入低落情緒當中的時候,好朋友可以來開導勸慰,這才是人生最難得的珍貴。人生苦短,衰老不可抗拒,那就好好珍惜當下的每一天,有朋友相伴,快樂無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