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擇善而處,去留隨緣

2020-12-14 紅塵禪緣

人生不怕一個人,就怕和錯的人在一起,弄糟了自己,感染了別人,餘生你要擇善而相處,該來的人來,該去的人去,一切隨緣,不問天意!餘生你和什麼人在一起你就會變成什麼樣子的人,善良的人會感召好運,不善的磁場感召的都是不好的東西,唯有善良才可以讓你的福氣永久的存在下去!

善良才會福澤深厚,善良的人自帶光芒,越是善良的人越是會有好運;生活中,一個人的善事,做得越多越有福氣,坑人害人的事,不做更有福氣。其實一個人的福氣,都是從做人做事開始,該做的事就做,不該做的事就不做。有人幫助你,是你的福氣;而你去幫助別人,便是積攢福氣。越是善良你越是有好人緣,人緣好福氣就會好,財運也會越來越旺盛!

餘生你要善良

你的餘生一定要善良,和善良的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開心和有福,善良的人都是熱心腸是一個無私的人,別人有難就會去幫忙,別人有事也會很積極的出手,從來不會計較自己的得失,有的善良的人做了好事還希望人知道,是積累重大陰德;善良的人從來不會吃虧,善良的人周圍的磁場都是好運!你越是善良你就會有更多的好運!對別人好一點對別人善良一點,別人也就會對你多一份善意,也會對你好一點,你曾經給予別人的善良和恩情早晚都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堅持你的善良不問歸期,不問善良會不會有善報,善良是源於一個對世界的人和事的慈悲心,慈悲心不生煩惱,越是慈悲越是會善良,你的善良終究不會吃虧,善良就是你一生好運的源頭!人生不求大富大貴,但求餘生能無悔所遇見的人,所經歷的事!

去留隨緣

你需要你的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會因為你的善心而去接受你的好意,也不是你遇見的人因為你的善良就會愛上你,人生的一切終究還是離不開因緣,有的人順其自然就來到了你的生命中,有的人你怎麼祈求都對你無動於衷,其實你不必因此對自己懷疑,你只不過是把真心給錯了人,不是你的緣分求不來,來也好,走也罷,來去隨緣,不必因為離開的人和事情感到惋惜和悲傷,也沒有必要因為得到一些東西沾沾自喜,你有的別人也有,你沒有的別人未必就有,不必羨慕別人的人生,不必貶低自己的生活,一切都是最好的生活!

人生註定是赤裸裸的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也註定了自己一個人離開,所以你能得到的和不能得到的,在若干年以後都會變成一把塵土,你所執著的你所奢求的也都是一場空,佛說:一切皆是幻想,管好自己的心,走好自己的路,餘生請你來去隨緣,愛恨隨意!

餘生你需要對別人善良一些,因為無常每時每刻都在誰也不能預料明天究竟會發生什麼,讓該來的來,該去的去,不強求,不遺憾,不後悔

相關焦點

  • 聚散隨緣,進退隨意,喜憂隨風,去留隨心
    人與人之間,聚散隨緣,進退隨意,喜憂隨風,去留隨心。
  • 往後餘生:擇善而處,去留隨緣
  • 不高估感情,不強求他人,去留隨緣
    愛人先愛己,將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看淡人生,去留隨緣,或許你才會收穫想要的感情。如蘇軾所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短短一世,我們都不過是匆匆過客,何必死鑽牛角尖。人生寶貴,莫要為了這些,不值得的人,不值得的事,而讓自己陷入憂愁苦悶,凡事灑脫隨緣,給自己一個自由的人生!舉報/反饋
  • 佛教不是宿命論,隨緣不是認命!
    隨緣吧,認命了!」那麼,佛教裡講宿命論嗎?隨緣是認命嗎?宿命論強調的是人生的一切禍福吉兇都已註定,無法改變。而佛教講的是業力果報,是善惡苦樂的業報差別。《中阿含經》說:「若有故作業,我說彼必受其報,或現世受,或後世受;若不故作業,我說此不必受報。」定不定受報,在於自己,自己慚愧懺悔,努力改善,就算是重業亦可變輕。
  •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一切隨緣,順其自然
    佛教最高境界的一句話是:佛說,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強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會不期而至。因此,要擁有一顆安閒自在的心,一切隨緣,順其自然,不怨怒,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隨緣不是聽天由命,而是以豁達的心態面對生活。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
  • 佛說:去留由天,一切隨緣!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感恩快樂一起努力遇見更好的自己,ID:weixinhao15552541665】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佛說去留由天,一切隨緣,看淡一切,順其自然,去留由天,一切隨緣。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一,八風不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分別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受苦、受樂」,這八種生活境遇,像風一樣隨時隨地吹動人的身心,所以叫「八風」。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
  • 得失天註定,諸事隨緣行
    強求來的只會徒增煩惱,只有諸事隨緣,才能活得開心快樂。相由心生,心隨情定。這裡的情指的是情緒。人生瑣事,何必執著,較真的人,為難了別人也為難了自己。看得太重,反而容易迷失了自己,凡事看淡,反而樂的自在。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 都喜歡說「隨緣」,隨緣的真實含義你知道嗎?
    佛教宗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都要與人為善,講隨緣,學佛之後,這一句隨緣成了口頭禪,不管說什麼,做什麼,當自己不想辯解的時候,不管心裡有什麼樣的情緒,最終都是以一句隨緣結束,這麼隨緣對嗎?當有一次,聽了法師的開示,才讓我對隨緣有了深入的了解。那是前幾年發生的事情。
  • 佛教:隨遇而安,隨緣而止
    能力與條件的限制,很多人事只能隨遇而安,隨緣而止。爭,人生少遺憾;隨,知足者常樂。真實的淡泊是對自己人格與情的冶煉,是在紛擾的塵世中物我兩忘,是一種內心的祥和,也是一種深入的淡定;它是對人生的深層領悟,是人生境界的極致;面對紅塵喧囂,面對繁華誘惑,用一份平靜與從容來面對生活,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我們選擇不了生命,但我們可以選擇走過的方式。
  • 天意不可違,人心不可猜,一切隨緣
    世間一切都是命定,都是天意,都要隨緣,便是最好的安排。很多時候,我們努力了,也不一定有你想要的答案,堅持了,也不一定有你想要的成果。很多事情,我們都無法左右,不是我們能控制,也很難如願,譬如愛情。有些人,註定是無法擁有,那就順其自然,是天意不可違,命中注定,不可求。人生在世,有可為,有可不為,違背天意的事不可為,能做的,只能是盡力而為。
  • 佛教:大慈白衣觀世音,隨緣赴感應群機,妙德圓成證菩提
    今天為大家介紹佛教觀世音菩薩三十三應身像之中的「白衣觀音」,再次之前,先為大家講解一個白衣觀世音菩薩的歷史典故:大慈白衣觀世音,隨緣赴感應群機;三昧辯才善誘誨,妙德圓成證菩提。相傳在我國清朝時,有位常年身患眼疾的少年名叫餘少習,他因為常年被眼疾困擾而四處求醫,但是不僅病情全無半點起色,而且還慢慢的變得更糟。
  • 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人到中年,在這三個方面靜養自己,餘生不慌
    作者:一勺美文古人說: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這種境界,只有中年後才可以明白,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生活態度是頹廢的,是不值得學習的。面對寵辱,有多少人能夠不驚,面對去留,有多少人能無意?平凡普通的我們很難做到,只是儘可能地修煉自己的內心,讓心安靜下來。心如果安靜了,很多事就算無法接受,也能夠做到不驚不慌了。這種心態,應該是最接近於中年人真實的生活的,也是我們可以達到的境界。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人到中年,在這三個方面靜養自己,餘生也就不慌了。
  • 「隨緣」真正的含義是什麼?無緣時又該如何結善緣?
    「隨緣」這一詞彙被廣泛的引用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對話中,但用久了往往會逐漸模糊了本來的含義。隨緣是什麼意思?隨緣絕對不是隨便,隨便是無所謂,怎麼樣都行,不想動腦筋考慮。隨緣,在佛家是指隨順因緣、順應根機之緣而定行止。
  • 佛教所認識的世界,是這樣的!佛教所說的修行要先從破我執開始
    佛教以開悟,尋找自性,找到真我為修行目的,找到這個真我,其實就是找到了如如不動的本性,即心即佛。十字街頭好修行,現在好多修行人沒有條件脫離家庭,還要在工作之餘學佛。如何在幹擾中不受幹擾,並且找到那個不受幹擾的是誰,這就是功夫,這也是我們在生活中所要解決的問題。
  • 隨緣
    一日,主持普請的和尚,不忍老禪師高齡還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所以就把他的勞動工具藏了起來,老禪師尋找工具不得,參加不了勞動,當天用餐時拒絕吃飯,說:「我有何德能,讓他人代勞,而自己吃白飯呢?」從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流傳了下來。
  • 著名禪樂歌手黃帥全新唱作單曲《來來去去皆隨緣》清涼首發
    本網7月6日訊 蒲月鳴蜩,知名禪樂人、著名中國佛教歌手黃帥發布了全新唱作單曲《來來去去皆隨緣》。潺潺的流水聲搭配深邃、渾厚的班蘇裡笛,閉上雙眼,聆聽亙古勝境的惠風吹來,內心頓感清涼、和暢。頗具禪意的歌詞,郎朗上口的旋律,黃帥老師清澈、寧靜的詮釋了「人生本過客,來去皆隨緣」的修行真諦。
  • 《金剛經》:隨緣是生活中解脫煩惱的好方法
    《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在相,皆是虛妄」,它們都是因緣相續的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要「無住」,又由於有這些現象的存在,它們無常生滅,剎那在轉變,所以佛教我們要生心。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確很難做到事事完滿,那麼隨緣也不失為一個折中的辦法。隨緣是現實生活中一種折中的無住,我們生活就會因為隨緣也變得輕鬆快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執念於許多東西放不下,在萬法歸一的觀念下,一切攀緣都屬於妄心,都是真心之所變現,我們錯誤地把把妄心當作真心,因而攀緣就不快樂。讓一切都隨緣,隨緣而住,就是無住 。
  • 詩歌 去留之間
    渡辺あきお · 繪 主播:田超 去留之間[墨] 帕斯 白晝在去留之間疑慮重重, 它熱愛自己的透明。
  • 2018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普降法雨
    2018年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靜波法師做示範2018年11月16曰,盛大的2018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首場示範講經會議在杭州佛學院隆重舉行。這次講經交流會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浙江省佛教協會協辦,杭州市佛教協會、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