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可以使各國民眾付出到什麼程度?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國家認同可以使各國民眾付出到什麼程度?

2020-04-17 18: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編者按:《劇變》探討了一個當前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當危機來臨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從個人視角而言,危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成長軌跡,如處理不當,終其一生會生活在負面情緒中。對於整個人類社會而言,危機可使一種文明沒落、一個國家解體、一個時代終結。因此,如何分辨危機、應對危機,避免危機,化危機為機遇,實現個人和整個人類社會的劇變,是人類當下面臨的主課題。普立茲獎得主、《槍炮、病菌與鋼鐵》作者戴蒙德再一次發揮其歷史敘事的頂級水準,帶我們巡禮了各國在歷史中的危機應對,並從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生物進化等跨學科視角展現了人類自古以來何以應對危機的歷史沿革。本文摘自序言《椰林俱樂部大火的遺燼》。

什麼是國家認同呢?它指的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因自己國家所特有的、獨一無二的、令人欽佩的事物而普遍產生的自豪感。國家認同可能涉及許多不同的領域,包括語言、軍事成就、文化和歷史。各國在這些領域存在較大差異。舉例來說,芬蘭和日本都擁有完全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獨特語言,兩國人民都對此引以為傲。相反,智利人雖然和大部分其他的南美洲及中美洲國家國民使用同一種語言,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將這種特徵轉化為獨特的國家認同:「我們智利和其他所有講西班牙語的拉丁美洲國家都不同,因為我們具有政治穩定性和民主的傳統。比起拉丁美洲人,我們更像歐洲人!」軍事成就是部分國家的國民形成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芬蘭(冬季戰爭)、澳大利亞(加利波利登陸戰)、美國(二戰)和英國(多次戰爭,最近的兩次是二戰和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在很多國家,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集中在文化層面,例如,歷史上的義大利在藝術方面的傑出成就和現代義大利在烹飪及時尚領域的卓越成果、英國的文學、德國的音樂。許多國家的國民為自己國家的運動隊感到自豪。英國人和義大利人對自己國家的悠久歷史和曾經在世界上造成的影響而備感驕傲——以義大利為例,2000年前羅馬帝國的光輝歷史是其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來源。

在我們談到的7個國家中,有6個國家的國民都擁有強烈的國家認同。唯一例外的是印度尼西亞,該國國民的國家認同相對弱一些。這並非是在貶低印度尼西亞人,它僅僅反映了一個明顯的事實:印度尼西亞直到約1910年才成為一個統一的殖民地,直到1949年才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考慮到這一點,印度尼西亞會發生種種分裂運動和叛亂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然而,隨著該國官方語言印度尼西亞語的逐漸普及,再加上民主的發展與公民參與程度的不斷提升,印度尼西亞國民的國家認同最近正顯著提升。

在本書中談及的一些歷史較為悠久的國家,國家認同是其解決國家危機的重要影響因素。對明治時代的日本和芬蘭而言,國家認同使其國民萬眾一心,從而有勇氣去抵抗強大的外來威脅,攜手共度國家最艱難、最屈辱的時期,並且願意為了國家的大我而犧牲個人的小我。芬蘭人甚至紛紛捐出自己的結婚金戒,以助祖國籌集要支付給蘇聯的戰爭賠款。國家認同還使1945年後的德國和日本度過了軍事慘敗和接踵而至的被佔領時期。在澳大利亞,國家認同是該國國民圍繞「我們是誰」這一問題重新進行自我評估和採取選擇性變革的關鍵所在。國家認同還影響了智利左翼政府的政策,在皮諾切特下臺後,智利的左翼勢力重新掌權,儘管其對智利軍方的恐懼已經日漸消退,對皮諾切特的支持者依舊存在恨意,但掌權的左翼政黨選擇實施和解政策,倡導建立一個「全民的智利」,這裡的「全民」既包括追隨皮諾切特的右翼人士,也包括追隨阿連德的左翼人士。這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與之相反,在今天的美國,對群體認同的強調不絕於耳,而廣義上的國家認同卻被日漸忽略。

一國的國民和政府通常通過重述歷史的方式建立起民族自豪感,從而強化國家認同。這樣的歷史重述造就了「民族神話」。這裡的「神話」並不包含「虛構性」的貶義色彩,而是一個中性詞,指的是「具有明顯的歷史根基,旨在解釋某些現象或者達成某些目的的傳統故事」。在現實中,出於政治目的被反覆傳頌的民族神話有很多種,既有真真切切的歷史,也有徹徹底底的謊言。

一種極端情況是,一國的民族神話確實還原了真實的歷史,而且確實集中重述了該國當時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不過這種重述仍然是為政治目的服務的,例如英國和芬蘭。1940年夏,英國歷史將重點放在不列顛之戰上,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芬蘭歷史則聚焦於冬季戰爭,兩國通過重述這段歷史來塑造自己的國家認同。沒錯,截至當時,這兩場戰役確實是英國和芬蘭所經歷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戰役,而且時至今日,出於政治目的,這兩場戰役依然在被反覆重述。

處於中間的情況是,一國的民族神話所重述的確實是在過去發生的事件,但它僅僅關注一國在某個時刻發生的其中一起事件,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事件。例如,19世紀初期的美國歷史著重強調劉易斯與克拉克橫跨美洲大陸的那場遠徵,還有歐洲白人探索並徵服西部世界的其他進程,卻抹掉了他們殺害和驅逐印第安原住民、奴役非裔美國人的歷史。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的歷史只強調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人民與荷蘭人之間的對抗,卻並未提及大批印度尼西亞人在國內發起的反抗共和政體的運動。還有20世紀初期的澳大利亞歷史,僅僅記錄了加利波利登陸戰,卻對殺害和驅逐當地原住民的事情閉口不提。

另外一種極端情況是,一國的民族神話中的大部分歷史都建立在謊言之上。比如,德國人曾經以公民叛國的謊言來掩蓋自己在一戰中的失利,日本人對南京大屠殺持輕描淡寫或者完全否認的態度。

完全如實地重述歷史是否有可能?人們對歷史是否不可避免地存在多種不同的解釋?這些不同的解釋是否應該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視?對於這些問題,歷史學家持不同的觀點。但不管答案是什麼,事實是:出於政治目的而傳頌的民族神話確實強化了國家認同,國家認同對一個國家來說十分重要,用於強化國家認同的民族神話擁有不同的歷史根基。

作者: [美] 賈雷德·戴蒙德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標題: 人類社會與國家危機的轉折點

原作名: Upheaval: Turning Points for Nations in Crisis

譯者: 曾楚媛

出版年: 2020-4

關鍵詞 >>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愛一個人,究竟可以付出到什麼程度?
    究竟,愛一個人,可以到什麼程度?究竟,什麼樣的邂逅,可以捨命不悔?在熱播劇《與晨同光》中,李洛書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答案。他對黎初遙的愛,樸實而不張揚,深沉而內斂,是穩穩噹噹的行動派,是踏踏實實的付出感,是堅強隱忍的承擔。
  • 佤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跨境比較研究
    一個新國家中的人民必須把他們的國家領土視為家園,他們必須認識到作為個人,他們的人格認同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其按領土劃界的國家的認同定義的。在大多數新國家中,傳統的認同方式都是從部族或種姓集團轉到族群和語言集團的,而這種方式是與更大的國家認同感相牴觸的。」於是,便產生認同危機[17]。周平認為,「國家認同」是一個政治文化概念,所指稱的是一種重要的政治文化現象。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
  • 培養國家認同,美德法新這些國家是這樣做的……
    普通中國民眾愛國主義熱情高漲,期待著大閱兵的到來。這種自豪感以及對國家的高度認同,竟讓某些外國駐京記者感到吃驚。實際上,愛國主義在國外也並非什麼禁忌之詞——想想以本國文化為榮的法國人的驕傲,看看好萊塢大片裡高頻出現的「星條旗」,愛國主義激情在歐美發達國家一點不鮮見。事實是,為培養本國國民對祖國的認同,為給民眾上好愛國這一課,很多國家都有比較突出的做法。
  • 以色列這個國家,到底強大到了什麼程度?
    有了這麼一位元首,當時的德國民眾很難不受到影響,慢慢的很多普通民眾也開始厭惡猶太人,覺得他們就應該從世界上消失,於是德國出現了多起大規模的反猶事件,很多猶太人遭到了迫害。戰爭打完以後,倖存的猶太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於是英美開始幫助其建國。
  • 以色列這麼小的國家,到底厲害到了什麼程度?
    那麼以色列這麼小的國家到底厲害到了什麼程度呢?今天就來看看它到底有多強大吧。 以色列有猶太民族為主體而建國,所以在以色列建國之後,本來為流浪民族的猶太人在數千年之後終於完成了建國,所以世界各國有錢的猶太商人紛紛回到以色列。
  • 人類多元化的未來駛向何方:從差異中鍛造國家認同
    在英語中,state和nation都包含有「國家」的意味,但前者更偏向「政府」意味,強調作為一個政治權力組織的「國家」,而後者則側重「國族」,突出「國家」是由全體民眾構成的共同體。不難想見,在後一種意義上的「國家建構」雖然也需要制度性的國家力量參與,但重心卻落在如何促進內部的有機團結上,最終「合眾為一」,創造出國民的凝聚力。
  • 烏克蘭窮到什麼地步?米格29直接在地面停放,民眾直接發聲討問
    對於突發的天氣狀況,各國除了提前應對之外,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近期寒潮席捲整個東歐地區,極端天氣之下,強降雨給烏方帶來很大的困擾。本來就已經進入到冬季,天氣相當寒冷,而此時下雨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民眾肯定是不太滿意。
  • 內蒙某中學掛蒙古國國旗國徽,是民族認同超越了中華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結果
    有些人一面找國家要好處,要優惠政策要轉移支付;一面又掛外國國旗,一心嚮往所謂自己民族的「祖國」。吳玉軍、劉娟娟在《國家認同視域下的蘇聯解體原因探析及啟示》中指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如果人們對其不具有認同感,缺乏基本的民眾心理認同基礎,就會為宗派勢力和分裂力量的出現提供便利,最終導致國家的解體。
  • 從這兩份數據看臺灣民眾的「統獨」立場和「認同」問題
    最近,兩份備受兩岸學術界關注的民調數據出爐,那就是由臺灣最具權威的民調機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所製作的「臺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布(1994年至2020年)」和 「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1992年至2020年)」圖。
  • 美國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關國際新聞的話題都能得到大家的激烈討論,當今世界上一共有200多個國家,哪個國家最受關注呢?毫無疑問肯定是美國,理由也很簡單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更是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今天小恆和大家聊得話題就和美國有關:美國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 蔡英文必須為「臺獨」付出代價
    蔡英文此舉挑釁意味十足,她想要用這種方式來宣誓自己的「臺獨」行為,然而「臺獨」真的不需要付出代價嗎? 「臺獨」分子漸進式推進「臺獨」,試圖讓島內民眾形成認同感 實際上從李登輝開始,「臺獨」分子就開始漸進式「臺獨」行為了,不斷地為所謂的「臺灣國
  • 以色列厲害到什麼程度?
    那麼,像以色列這樣子令中東國家都為所忌憚的國家,它究竟憑什麼?它又厲害到什麼程度呢?下面就讓周周來給大家解答。以色列位於西亞,在1948年5月14日根據聯合國決議正式成立以色列國家(以色列復國)。國家總人口約905萬,其中猶太人口就有670萬,是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國土面積為25740平方公裡。
  • 被國家認同的普通人:沒有被人注意到的楊超越
    楊超越委屈的說:「可能接受的質疑會比較多一點…但是,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站到我的這個位置上,去體會一下這種恐懼感。」網上的議論迅速的分為了兩派:支持楊超越的和反對楊超越的,每一方氣勢都很足。而2018年底,國家站到了楊超越這一邊。過去不管是哪種形式的比賽,哪種形式的競爭:在中國,都沒有「人」本身的位置。
  • 家國一體與國家認同(圖)
    作者以考古遺蹟、文物為切口,通過對文明的幾大要素──都城、陵墓、禮制建築與禮器、文字的耙梳,以及對國寶、遺蹟的展示,全景式展現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以及不同時期、不同族屬建立的不同王朝,對中華民族一致的國家認同。  本書採用回溯式寫法,由近及遠、從已知到未知地講解,從身邊常見的四合院、可遊覽參觀的故宮等,一一探尋其歷史源頭,回望中華文明之根。
  • 「臺灣人」認同上升?「臺獨」是歷史逆流,是走不通的絕路
    由於各種原因,臺灣地區的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但是這也不能成為「臺獨」分子破壞國家統一的理由,大陸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中國的發展一直都很迅速,不管是經濟還是其他方面都有了不錯的成績。但是中國不會成為第二個美國,不會在國際上霸權。
  • 什麼是你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主體對自身的一種認知和描述,包括很多方面,但主要是文化認同,主要由主體的個體屬性、早年經歷和發展前景組成。簡單來說,你認同了什麼,你就成為什麼。很多人在遭到冷遇和挫折時都會抱怨別人的冷漠。他們會說,「他們根本不拿我當回事兒。」
  • 這個國家告訴你,非洲人可以「懶」到什麼程度,實在太無語了!
    這個國家告訴你,非洲人可以「懶」到什麼程度,實在太無語了!前面提到,非洲的土地大部分貧瘠,但是這並不是主要原因,非洲也是個充滿資源的大陸,同樣貧瘠的阿拉伯地區,為什麼經濟就能如此驚人呢?其實和他們的「懶」脫不開關係,比如波札那這個國家。這裡是目前世界上高品質鑽石的最大生產國家,同時也擁有世界產量最多的鑽石礦。
  • 「專家論劍」臧志彭等|進博會重大活動受眾、媒介與國家認同感
    文化交流的背後也有著文化同質化的隱患,國民對本國文化的認同也在此影響下有下降趨勢。從各國主辦奧運會開始,重大活動參與和舉辦產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自主舉辦重大活動對國家和城市形象的塑造與國際聲譽的建構都有巨大影響,同時它也是提升國民自身國家認同情感的契機[11]。國家認同感建構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如何更好地在重大活動中推進國家認同感的建構是每一個國家、城市致力於解決的問題。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女王還規定傳教士必須獲得王室認同並擁有傳教執照,賦予反天主教的英格蘭民眾新教信仰,廣泛的推動新教思想傳播。1571年制定的「三十九信條」成為英格蘭教徒的信仰基礎,到16世紀末期,天主教對人們的影響逐漸降低,教徒們越來越認為自己是一個新教徒了,擁護國王的民族意識與國家意識也在人們的思想中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