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什麼,漢武帝用它來削弱諸侯王的權力,為何沒人敢反對

2020-12-14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西漢開國之後,實行的政治制度是郡國制,也就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局面,在漢朝中央控制區實行郡縣制,在諸侯王控制區實行分封制,這一政治制度是迫於當時的形勢造成的,劉邦為了聯合其他政治勢力統一天下迫不得已分封的異姓王,西漢的分封起初是異姓王,但在劉邦統一天下後,異姓王先後被消滅,取而代之的是劉邦大封同姓王,分封自己的兒子、親戚為諸侯王,為西漢鎮守邊遠地區,這在西漢建國之初起到了穩定政治的作用。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諸侯王的繼承人換了一代又一代,與漢朝中央的聯繫越來越疏遠,呂后去世後,齊王劉襄還曾經率領齊國大軍向長安進軍,以便剷除諸呂,齊國也是當時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但是朝中的周勃、陳平等人平定了諸呂叛亂,齊王劉襄也不得退兵,所以諸侯國在當時的實力是可以與漢朝中央政府對抗的。

漢武帝

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這是以吳王為首的七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反抗漢景帝削藩的戰爭,起因就是漢景帝聽取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建議,漢景帝削藩的手段非常簡單,就是直接割走諸侯王的土地,這種生硬又沒有變通的削藩手段自然也就引發了諸侯王的強烈不滿,最終是漢朝中央政府打敗了七國聯軍。

之後,漢景帝廢除了七國中除了楚國之外的所有諸侯國,然後分封了自己的十三個兒子為諸侯王,分割了原來的六個諸侯國,並且對諸侯國的權力加以限制,取消了諸侯王的政治權利和人事任免權,諸侯王除了能享受稅收之外,其他權力基本上沒有了,所以,漢景帝時期漢朝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集權。

西漢初期的諸侯國

到了漢武帝時期,雖然諸侯國無法對中央形成有效威脅,但是有些諸侯王因為還有很大的土地面積,具備一定的隱形威脅,所以漢武帝聽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並在全國推行開來。

簡單地說,推恩令是一項隱性的削藩手段,它的內容就是:將原來由嫡長制繼承的土地改為由諸侯王所有兒子共同繼承。

中國古代的繼承制度是嫡長子繼承制,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就是說無論是皇帝,還是諸侯,或者是士大夫,他們的爵位、財產、官職都是由自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而其他兒子是沒有繼承權力的,嫡就是正,長就是年長,這項政治制度自周朝制定之後,一直是個不成文的規定,流行於後世朝代。

七國之亂

現在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原來一個諸侯國的所有權力只有嫡長子繼承的,現在要看諸侯王有幾個兒子,就將原來的諸侯國所管轄的土地分成幾份,由這幾個兒子(一般是嫡子,也就是正妻生的兒子才有繼承制)共同繼承,這樣一來,一個大的諸侯國在經過幾代人之後,以幾何級數的速度變得很小。

舉個例子,比如楚國這個諸侯國有60座城池,楚王有3個嫡子,那麼嫡長子繼承楚王爵位和官職,同時還有20座城池可以繼承,另兩個兒子分別繼承各20座城池,就這樣一個大楚國就被一分為三。再繼續下去,如果楚王嫡長子又有三個兒子,那麼楚王嫡長子管轄的土地又將被一分而三,就這樣傳下去,用不了幾代人,諸侯王的後裔就會被變成平民。

推恩令

所以,出身西漢皇族的劉秀、劉演兄弟到了西漢末年,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差不多就是跟普通的老百姓一樣了,雖然還是皇族後裔,但是地位早已經不如從前了,而且是越往後,這些諸侯王的後裔越沒有權勢,比如東漢末年的劉備,已經是家徒四壁,貧窮得要靠織席販履才能生存下去了,這就是推恩令的作用。

推恩令比起強制削藩與限制諸侯王權力的手段高明了很多倍,而且還沒有人敢反抗,因為你沒有理由反抗,反而還會得到支持。因為原來的繼承制度是諸侯王的所有土地都是嫡長子一個人繼承,現在是諸侯王所有嫡子都能繼承,原來除了嫡長子外不能繼承土地的諸侯王嫡長明顯會支持這種做法,而嫡長子只有一人,非嫡長子人數肯定是嫡長子的好幾倍之多,所以除了少數嫡長子反對之外,大多數非嫡長子是支持的,有土地繼承總比沒有好。

推恩令

但到了漢武帝時期,諸侯王唯一的權力只有土地上的稅收了,諸侯國的政治權利和兵權,諸侯王都無權幹涉,就算有人反對,也沒有實力來起兵反抗,只能默默地接受這一切。

此外,推恩令還是郡縣制很好的補充,因為推恩令推行到後來,大的諸侯國全部被分割成很多小諸侯國,這些小諸侯國與漢朝的郡縣差不多大,甚至還要小,所以後來這些被推恩令分割的諸侯國被納入漢朝的郡縣制所管理。

東漢十三州,已經沒有諸侯國了

比如東漢時期將整個天下分為十三個州,每個州下面管轄了郡縣和一些侯國,比如徐州下面有下邳國、彭城國、琅琊國、東海國這樣後綴冠名為國的,就是當初的諸侯國,這個時候的諸侯國只能被而稱為侯國了,而不是王國 ,這個時候的諸侯國已經被郡縣所管理,他們的上級是刺史或者州牧,雖然他們還是分封制下的產物,但實際上已經融入了郡縣制,這就是推恩令的高明之處。

此外,漢朝國勢能夠維持四百餘年,能夠徹底解決分封制遺留下來的政治問題,推恩令居首功,劉邦當初推行郡國制的後遺症被推恩令徹底解決,這就是推恩令的作用和好處。

相關焦點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什麼沒人起來抵制呢?
    作為天下第一陽謀的「推恩令」,有他實施的必要條件,讓諸侯們想反不能反!元朔二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後,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
  • 如何對付同姓諸侯王?漢武帝:推恩令可以
    但是時間長了,這些同姓諸侯王就會成為一股很強大的勢力,威脅到當朝皇帝的統治。所以我們看到西晉的八王之亂、明朝的朱棣靖難之役等等。如何對付同姓諸侯王,也反映出皇帝的政治智慧。 面對這個情況,漢武帝倒是想出了一個絕好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推行推恩令。可以說,推恩令的實施,對諸侯王是一種無解的存在,制度本身解決了諸侯王可能存在的叛亂。
  • 主父儼提出推恩令,正中漢武帝下懷,諸侯王全部被削弱
    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漢朝時期的諸侯王實力非常強大,漢武帝已經提前感受到了來自諸侯王的威脅。於是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實力,他開始借用推恩令來實施削藩。不過漢武帝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利用推恩令將所有可能發生的暴力或者反抗,降低到最小,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諸侯王在不知不覺中失去權力和地位,這一點才是最讓人佩服的。推恩令的實施,最早要上溯到劉邦統治時期。當時異姓諸侯王起兵造返,劉邦親自率兵平反叛軍,後來為了預防諸如此類的事情再次發生。
  • 漢武帝治國方略——推恩令
    在同一個國家內兩種體制並存是很難處理的,漢景帝那會兒,幸虧他有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周亞夫用了三個月的時間把吳楚七國叛亂給平定了,但從制度上它並沒有解決如何約束諸侯王,這個歷史的難題交給了漢武帝。在削弱諸侯王方面,他推出了幾個重要的新的法令制度,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推恩令。推恩令從表面上來看是推廣恩澤的意思,好像很好聽,但這個推恩令卻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政治權術,這個權術的核心就是用巧妙的方法削弱諸侯王國的勢力。推恩令要解決什麼問題呢?它要針對的是要解決諸侯王的王位傳承問題和王國內部的權力分割問題。在推行推恩令之前,西漢前期的諸侯王,王國內的權力轉移是怎麼做的呢?
  • 漢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為何沒有人能起來進行抵制?
    單純來看漢武帝的削藩政策「推恩令」,確實感覺非常的容易。不僅成效顯著,而且還沒有什麼諸侯王反對。但事實上,漢武帝的削藩政策和其他領域一樣,都是因為有了文景二帝的積累鋪墊,才有了漢武帝的推恩令削藩成功。漢武帝的削藩,如果沒有漢文帝和漢景帝在前面給來回試驗,趟出了一條路。
  • 千古第一陽謀:漢武帝的推恩令是怎麼回事,為何無人可解?
    計謀從古至今都是中國人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它源於上古時代的「道家」,主要被分為「陰謀」、「陽謀」兩類。如何區分這兩類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劉邦帳下有兩大謀士,其中張良善用陽謀,陳平善用陰謀。因為大臣們集體排斥賈誼,所以漢文帝也無法完全信任他,且他的建議還是太過激進,易讓諸侯王有意見,漢文帝沒有聽從他的建議,不過他在位時還是把能與朝廷匹敵的齊國拆成了五個國家。若文帝當年沒拆散齊國,七國之亂漢朝必敗。後來武帝拾起了賈誼的建議,與他的智囊主父偃進一步完善,推出了「推恩令」。
  • 老師不會告訴你,歷史上漢武帝的推恩令,並不是什麼最強陽謀
    歷史上關於漢武帝的推恩令,一直有許多人推崇,甚至於被譽為史上最強陽謀。 尤其是到了漢武帝時期,全國上下需要共力對付匈奴人,且不說眾多諸侯國分散了漢朝的國力,萬一要是諸侯王們在背後捅刀子,給漢武帝來個釜底抽薪,那才真是欲哭無淚。
  • 「推恩令」為何能被稱為中國古代史上的最強陽謀?
    推恩令是漢武帝時期的特色產物,是皇帝為了避免諸侯王權力過大威脅朝廷,防止出現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它名義上是皇帝允許諸侯王「推私恩」將所轄土地分給子弟,實則是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想出的一個餿主意。
  •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後,為什麼諸侯王不再來一次七王之亂?
    七王之亂說的是什麼,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掌控。於是漢景帝下令削藩,先後下令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吳王劉濞怕削地無止境,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謀反。
  • 漢武帝的推恩令橫掃西漢諸藩,為何後世王朝需要削藩時卻不使用?
    這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推恩令,因為它不僅一舉剷除了西漢王朝數十位諸侯王,直接改變了漢王朝的內部權力架構,更是為漢武帝北伐匈奴,建立不世偉業奠定了基礎。但是,既然推恩令這麼厲害,為什麼卻不見後世王朝使用呢?
  • 推恩令為何成為諸侯王們的噩夢?看似保護了諸侯王,其實是大陰謀
    我國古代史上的千古明君漢武帝在任的時候也總結了周朝和秦朝的經驗,推出了推恩令。當時的諸侯王們都認為推恩令對他們的家族非常友好,但是殊不知漢武帝劉徹正在下一盤大棋。 什麼是推恩令呢?
  • 漢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時候,諸侯王們為何不拒絕?完全是無解的陽謀
    可惜只執行了15年,秦朝就沒了。到了漢朝,將兩者結合,大部分地方用郡縣制,但是分封制也穿插在其中。這樣一來天下就多了很多諸侯王,劉邦擔心異姓諸侯王有造反的可能,所以提前把異姓諸侯王給滅了,從此天下除了長沙王吳家外,就都是老劉家的諸侯王了。
  • 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為何被稱為最強陽謀
    推恩令被稱為最強陽謀,無解。漢武帝用的得心應手,最終將強大的諸侯國拆的稀巴爛。所以,推恩不過是個幌子,最終讓諸侯國「四分五裂」,苦不堪言是真。如何「恩推」,這又是一個技術活,簡單說就是利用人貪利的矛盾心裡,明知道只是暫時的「快樂」,但是也不能讓一個人獨享。從周朝開始,宗法制趨於完備,諸侯王沿襲遵循。什麼是宗法制,單間說就是嫡長子有繼承一切家產的權力,包括地位、財產、土地,但又不限於上述種類。而其他家庭成員只能看著眼饞,什麼也撈不著。
  • 推恩令為何成為諸侯王們的噩夢?號稱最強陽謀,你根本無法拒絕
    在周亞夫和梁王劉武的努力之下,七國之亂算是被平定了,可是諸侯王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削藩壓根就成為了一紙空文。漢武帝立國後,用推恩令化解了諸侯王的問題。漢武帝上臺以後,同樣也面臨諸侯王的問題,只要諸侯王還在,還有那麼強大的實力,那麼朝廷對地方的管轄,就跟形同虛設一般。
  • 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諸侯王明知是陽謀,為何卻不反抗
    為了解決分封制帶來的弊端,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決定採用主父偃上書提出的「推恩令」,原先的分封制是:想要繼承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嫡長子,至於其他庶子都沒資格繼承。推恩令實施後:所以諸侯王的兒子都擁有繼承權,而且還能平分諸侯王的封地,為了避免有些諸侯王從中作梗,漢王朝還規定,所以分封畢竟由朝廷來安排和監督。同時為了打壓諸侯王,又將諸侯王所有剛出生的庶子直接封為列侯,除了聽從朝廷的調令以外,地位都跟諸侯王都一樣。也就是說,就連諸侯王都無法命令自己的兒子,因為兩者地位一樣。
  • 漢武帝的推恩令,到底有何特別之處,為何會被稱為史上最強陽謀?
    但是別忘了,異姓人會覬覦皇位,自己家同姓的也會,因此漢初造成了諸侯王權力過重,與中央分權抗衡的局面。漢初諸侯勢力很大,幾乎是佔據西漢王朝的半壁江山。他們擁有相當獨立的軍事政治權力,對於西漢王朝的統治威脅很大。
  • 西漢武帝時期,主父偃所推行的「推恩令」,它到底該如何去破解?
    因此,主父偃建議採取懷柔的方式來進行削藩,應該下詔推恩於諸侯子弟,讓諸侯王除嫡長子外,其餘嫡子也能擁有爵位和封國,以此不戰而屈人之兵,讓他們沒有任何的理由來反對朝廷明面上的削藩行為。主父偃的推恩令,其核心思想很簡單,那就是利用人的貪慾之心。
  • 漢武帝實施的「推恩令」是削藩嗎?推恩令和削藩什麼區別?
    此外,唐朝唐憲宗李純也進行了削藩在古裝劇《大漢天子》中,東方朔給漢武帝劉徹幾個妙計,其中一個是削弱藩王的勢力,叫做推恩令,那推恩令是怎麼回事?其實推恩令和削藩本質上是一樣的,目的都是為了遏制或消滅藩王勢力,相比之下削藩是來「武」的,推恩令是「文」的。
  • 推恩令: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陽謀」
    當時的士人卻無法完全認同,這就留下了秦亡的隱患。在漢初期,天下六十個郡,有四十個掌握在諸侯王手中,只有二十個在中*央。從漢高祖之後,在文帝、景帝兩位皇帝的時期,諸侯王權力過於強大的問題就一直存在著。在那個時候,受中*央控制的地區,甚至不到諸侯控制地區的一半,而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人口,連諸侯控制的人口的1/4都不到。
  • 推恩令:史上最成功,最無解的削藩政策
    2.什麼是推恩令不得不說前人的智慧令人崇拜,面對這種近乎無解的局面,漢武帝想出了一個辦法,也就是今天要說的推恩令。「金諸侯子弟或連城數十……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實行推恩令不會直接削弱諸侯王的權力,而是像如今的中央和地方一樣,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就是最大的王,他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子嗣,不管嫡庶,都要分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