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陳曉明: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2020-11-20 10:08:13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田博群 責任編輯:田博群

2020年11月20日 10:08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

  在全國中文學科中,北大中文系是有其獨特價值的。它是開風氣、「常為新」的,很多學科的開創都是在北大中文系。1952年院系調整合併之後,北大中文系形成了語言、文學、文獻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學科建設是最為完備的。同時,北大始終在學科上探索前沿,不斷開闢新的領域。比如文藝學這個學科,就是畢達可夫在北大開講之後才有的,而比較文學這個學科是樂黛雲老師20世紀80年代到國外學習回來後開創的,王瑤先生等前輩奠定了現代文學學科的基礎,張鍾、洪子誠、謝冕、趙祖謨等先生逐步建立起了當代文學學科。所以,北大一直有一種學術風範。北大的「風範」是要有精氣神,有底氣,能標舉旗幟,能立得起來,能當仁不讓。

  對於社會來說,中文學科是「無用之大用」。古人說「重器無鋒」,正是中文系的寫照,它是一種柔綿的力量。「不學詩,無以言」,因此,中文恰恰是國之大器。

  那麼北大中文系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這個問題一直有爭論。中文系當然應該培養引領未來學術發展方向的人,這也是北大的目標。但是在今天,除了要培養學術性的人才之外,我還想強調,中文系應該能夠培養會寫作的人。雖然當年的系主任楊晦先生說「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但時代不同了。那個時代,北大中文系本科畢業就可以到其他大學去教書,直接上講臺,但今天不可能。今天的碩士、博士、博士後能不能上講臺都還是個問題。所以,今天的本科教育應該是更加通識的。學生能夠讀好一篇文章,寫好一篇文章,這兩個基本功,應該是今天中文系的學生要具備的能力。曹文軒老師說:「寫好一篇文章是一個人的美德。」我非常讚賞這句話。寫好一篇文章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本領,看出你的道德、你的見識、你的思想資源、你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是基本功。除了「妙手著文章」之外,也要能夠「鐵肩擔道義」。中國人對道義的理解往往標舉得很高,是一種人的品格,一種民族的精神。我覺得蔡元培老校長說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也是很好的概括。

  時代在變化,百餘年的北大曆經了風霜,但北大始終會有一種精神,一直貫穿下去,一直沉在心底。「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就是北大始終不變的精神。在北大,大家堅持獨立思考,同時允許別人發表不同的觀點,這是北大的包容。

  關於這一點,我自己格外有體會。2016年,我通過民主測評當選了中文系主任。我沒有北大學緣背景,能夠擔任這一工作,反映了中文系老師的包容,也是大家對我的信任。我非常看重這份信任,覺得肩上的擔子很沉,想要把這個事情做好,做事情的過程中也特別注重兼容並包。在上任選舉的陳述中,我就表明了有關學科整合的理想。我希望中文系老師既能夠保持個人的獨立風格,又能夠交叉融合,互相溝通。1995年到1998年,我曾在歐洲的大學訪學,深感國外大學人文學科之間溝通兼顧與跨學科跨領域的重要性。我想打破我們國內的學科壁壘,因此做了三個平臺:中國古典學平臺、語言與人類複雜系統研究平臺、現代思想與文學研究平臺。郝平校長、王博副校長對此也都特別支持。去年4月的平臺成立大會上,我們邀請了全國幾十個文學院院長、中文系主任到場,大家都很震動,都認為這是中文,或者說新文科今後發展的一種可學習、可借鑑的經驗。

  (陳曉明,1959年生,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

相關焦點

  •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西安鐵道職業學校記者節徵文活動開始...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西安鐵道職業學校記者節徵文活動開始啦!共青團西安鐵道職業學校委員會藉助記者節這個節日契機,開展以「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主題原創徵文比賽,為我校廣大文學愛好者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在提高自身寫作能力的同時,加強對新聞寫作、新聞工作者的了解,讓同學們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
  •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邵飄萍是中國傳播馬列主義、介紹俄國十月革命的先驅者之一,傑出的無產階級新聞戰士,中國新聞理論的開拓者、奠基人,被後人譽為「新聞全才」、「亂世飄萍」、「一代報人」、「鐵肩辣手,快筆如刀」等。1926年因發表文章揭露張作霖統治的種種黑暗,而被張作霖殺害。有「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之稱。 邵飄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於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楊繼盛,明朝骨頭最硬的忠臣
    楊繼盛在臨刑前寫下「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千古對聯。這副對聯映照的,是忠臣的一篇丹心,也是勇敢無畏者的錚錚鐵骨。楊繼盛死了,妻子也為他殉情而去,楊公的子女都被發配他鄉。但正義可以遲到,但絕不會不到,楊公去世七年後,嚴黨倒臺,嚴黨的智囊嚴世蕃被處死,罪大惡極的嚴嵩被餓死在乞討的路上,可謂大快人心。楊繼盛對嚴嵩等奸黨毫無畏懼,但對百姓卻極其仁愛。
  • 【跟班手記】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汪桂蘇跟班李夢龍找差距活動手記
    工作以來,先後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調研文章10餘篇,並於被最高院掃黑辦先後推薦至國家檢察官學院等單位作業務交流。2017年度至2019年度,先後榮記個人二等功1次、個人三等功2次,獲評全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通報表揚個人、市中院優秀黨務工作者殊榮。李夢龍,這三個字可謂如雷貫耳,在我們基層刑庭常常被法官們提起。
  • 李大釗:妙手著文章 鐵肩擔道義
    但標誌著他正式投身到這個陣營的還是他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文章——《青春》。  李大釗在《青春》中指出,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巍然屹立了幾千年,創造了罕有的人類文明,這是歷史事實,是不容否認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所束縛,背上了包袱。他號召青年勇往奮進,與舊傳統割裂,去創造理想的中華。
  •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報人黃遠生的傳奇人生
    剛開始叫「探院」、「訪問」、「報社」,他們一般是聽從上級的意思,寫官型文章,讀起來妖嬈,沒有可讀性。但是與黃原生不同,他以「能思考」、「能跑」、「能聽」、「能寫」的「能力」聞名國內外。文章流利,幽默敏感,受讀者歡迎。
  • 道義造句和解釋_道義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道義參考例句: 1、我沒有真憑實據,只有提出道義上的證據。 2、片面毀約是背棄道義的行為。 3、道義在我心中,品質在我手中。 4、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 道義造句和解釋_道義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道義參考例句:1、我沒有真憑實據,只有提出道義上的證據。2、片面毀約是背棄道義的行為。3、道義在我心中,品質在我手中。4、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5、他做人如此不顧道義,真讓我寒心。6、塞得物慾之路,才堪闢道義之門。7、雖然身為商人,但仍應兼顧道義,也不能唯利是圖。8、他在道義上認為,不能讓愛玲一意孤行。9、你以天使的名義擔起救死扶傷的道義。
  • 柔肩擔道義 縴手寫民情
    「柔」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肖湘湘用筆底波瀾與心中熱愛,傳遞著一個個尋常百姓的心聲。
  • 「詩壇巨匠4」柳安如詩詞賞讀,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正如總理送給他的對聯中寫到的那樣:「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雨驚詩夢留蕉葉,風裁書聲出藕花柳安如(柳亞子)詩詞89首1《吊劉烈士炳生》東南義旅縱橫日52《十月六日得毛主席書問佩宜無恙否,兼及國》障海東流揮日中,吾曹妙手豈空空?獨夫民賊終為虜,團結和平合奏功。周土蕨薇懷義士,殷墟禾黍笑狂童。
  • 天南海北遵義人丨周亞瓊:鐵肩擔道義,柔情化春雨
    以法律為準繩,深入一線調解,暖心的微笑、耐心的傾聽、貼心的話語——周亞瓊鐵肩擔道義,柔情化春雨,詮釋了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真諦。
  • 人物|鐵肩擔道義 仁心譜芳華——桃江法院執行局局長吳志群工作側記
    人物|鐵肩擔道義 仁心譜芳華——桃江法院執行局局長吳志群工作側記 2021-01-13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畢業致辭|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
    【編者按】本文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北大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澎湃新聞經微信公號「北大中文人」授權刊發。陳曉明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北大中文人的一貫堅持,它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具體內涵。今天我們需要承擔的是建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義,需要創造的是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高峰」型文章。我們是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淬鍊這樣的道義、書寫這篇文章,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它們就與危急時刻無關。所謂自信,正是意味著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有從容不迫的底氣。
  • 畢業致辭|中文人的精神和擔當——北大中文系主任陳曉明在中文系...
    陳曉明在中文系2020年畢業典禮上致辭同學們、老師們:大家上午好!剛才大家收看了學校的畢業典禮,場面壯美,氣勢恢弘!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2020屆中文系畢業典禮,也有另一番風採。「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北大中文人的一貫堅持,它在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具體內涵。今天我們需要承擔的是建立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義,需要創造的是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高峰」型文章。我們是在一個偉大的時代淬鍊這樣的道義、書寫這篇文章,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它們就與危急時刻無關。所謂自信,正是意味著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情況,都有從容不迫的底氣。
  • 「反腐鬥士」陳衝:鐵肩擔道義,熱血鑄忠誠
    全面從嚴治黨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鐵面無私的背後是情與法、正與邪、善與惡的較量,紀檢監察幹部輸不起,也不敢輸。多年來,陳衝嚴守工作紀律,沒有辦過一起「人情案」「金錢案」,沒有洩露過一點案件消息,以公正無私捍衛紀法尊嚴,維護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