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個知青紀念廣場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建成。廣場總佔地面積2200平方米,內設反映當年知青生活的標誌性雕塑、浮雕、廊架等。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原黑龍江省生產建設兵團司令部所在地。
當年下鄉的兵團知青,多從這裡轉乘火車和汽車,向東向北進入三江平原腹地。2008年,為紀念知青下鄉40周年,佳木斯市知青文化廣場建設組委會,在松花江畔修建了知青文化廣場。廣場的雕塑展示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四大主題,背面刻有濮存昕、劉寶元、張抗抗、姜昆等知青代表的留言。
知青紀念廣場還刻有「1968年到1976年」的九個拱門,象徵著第一批到最後一批知青開墾建設北大荒的9個歲月。
一段歷史被人們銘記,是因為當年一代青年肩負著國家的特殊使命,奔赴青春燃燒的山嶺,留下了難忘的生活經歷。在人們的記憶裡,他們朝氣蓬勃的英姿就如每年到來的金秋一樣,將我們的生活妝扮得溫馨清爽,五彩繽紛。我們不能忘記那些不平凡的歲月。這屹立在塔河滴翠園的知青紀念雕塑,以紀念的形式將歷史凝固在我們的心裡。
《科爾沁知青之戀》主題雕塑座落在內蒙古通遼市西遼河畔的科爾沁文化長廊的中心地段,雕塑整體呈圓柱形,連同底座高7.3米,底座直徑5米,由重達270多噸的230塊花崗巖砌築雕刻而成。
雕塑在2008年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四十周年之際,由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科爾沁五地知青聯合發起建造的倡議,由曾經在通遼下鄉的熱心知識青年們集資近185萬元籌建的,通遼市蒙古族青年雕塑家博傑創作,於2009年10月20日落成並舉行揭幕儀式。
雕塑主體正面展現的是一名知青女教師與三名蒙古族學生親切交流,傳授知識,一名蒙古族老額吉手捧奶茶微笑著向教師走來,體現了知識的力量、民族團結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雕塑背面通過一名知青的三種面目表情,刻畫了知青由激情到迷茫到奮進的心路歷程,勾畫出知青不懈的人生態度和不老的青春情懷。
整個作品用雕刻的語言,再現了知青在草原人民哺育下不斷成長的過程,突出了知青以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為己任、無怨無悔、勇於奉獻的精神面貌。它不僅為通遼市增添了一處亮麗的人文景觀,而且為科爾沁文化長廊增添了民族團結的新內容。
自1968年6月始,先後有天津、北京、浙江、上海和通遼知青共43000多人,義無反顧地走進科爾沁,在農村牧區插隊落戶。在這裡,他們灑下了汗水與鮮血,獻出了青春年華,有的還把寶貴的生命留在了草原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人生。作為共和國的長子,知青一代與祖國共同走過艱難的歷程。
如今,40年過去了,那波瀾壯闊的上山下鄉運動已成如煙往事。知青,也成為人們心中最難以忘懷、刻骨銘心的經歷。適逢共和國甲子誕辰,知青籌資立塑,勒石明志,以作永久紀念。
廣闊天地知青園景區位於郟縣城西南部3公裡處,面積6平方公裡,於2002年10月16日對外開放,包括景點有:毛主席塑像、毛主席批示手跡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廣闊天地博物館、知青之家、知青舊居、知青橋、知青井、知青壩、知青遊樂園、知青林等景點,整個景區融革命化、歷史化、民俗化為一體,展示了毛澤東同志「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的思想和知青文化、農耕文化、紡織文化、交通文化、飲食文化。
景區展示出來的勤奮、樸實、真誠團結的精神意向和勇於實踐、敢於創新、艱苦奮鬥、甘於奉獻的歷史事實,成為老知青撫今追昔的載體,成為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勞動美德教育的基地。成為了解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前後始末的一個窗口,是一個集旅遊觀光、勞動實踐、青少年教育為一體,重溫當年知青歲月,體驗今日農村生活,探究知青運動歷史淵源,了解現實國情民意的鄉村旅遊業。2004年,批准為平頂山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西昌知青博物館,位於現西昌市月華鄉,原四川省青年農場是四川省當年最大的知青農場,該農場於1965年規劃選點,1966年元月下旬開始有知青入住,現完整保存當年所建窯洞16孔,是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知青農場。
在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黑龍江省曾接受來自全國各地知青四五十萬人,他們分布在我省的農村、農場、林場,歷時10年之久,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他們才陸續離開農村回到城市,他們為北大荒的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今,這些知青已近花甲之年,但是,他們沒有忘記北大荒,沒有忘記他們的青春歲月。這些年,他們有的重返北大荒,回到第二故鄉,組織各種活動,繼續為北大荒做出他們的貢獻;有的開展各種文藝活動、發行圖書、開辦畫展等,紀念這段難忘的歲月。這次在二龍山農場建成的知青牆,就是其中重要的活動之一。
雕像高8米,基座呈園型,直徑達4米。該藝術品由乳白色的花崗石雕琢而成,塑造的6名肩扛農具、手捧毛主席著作的知青栩栩如生。它是全國首次由知青捐資建造的知青雕塑,它將成為順昌縣的主要標誌之一。
雲南瑞麗知青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江廣場,紀念碑佔地150平方米,由寬29米、高4米,9組紅沙石浮雕組成,分別展示了當年知青在邊疆的工作生活場景。
浮雕主體正面(南立面)刻有當年知青墾荒圖案,最大刻深220MM,淺處為20MM。浮雕主體背面(北立面)中部(面積1.1M*3.3M)用魏碑體刻有碑文:「謹以此銘記:1961 — 1979年拓荒於雲南東風農場的昆明、重慶、北京、上海知識青年二00八年立」 浮雕名命為"記憶",浮雕主體由50塊預製部件(正、背面各24塊另加東立面的2塊樹樁浮雕)組裝而成。
碑文在東風農場現場雕刻.碑體西立面下部刻有設計師江碧波著名.紀念碑均為青石本色。鋪設面積為36平方米。
在紀念北京知識青年到延安插隊四十周年來臨之際,延安決定在仙鶴嶺修建一處紀念園區 — 北京知青園。 園區整體規劃為藝術園區,自然式布置,綠色點綴,用藝術和雕塑的形式,再現北京知青在延安的勞動和生活情景。同時,將當年在延安故去的百餘名北京知青墓遷入仙鶴嶺墓園安葬,並成立紀念碑作為紀念。
40 年前,兩萬八千名北京知青來延安插隊,為延安出力流汗,奉獻了他們的青春。
知青園前有一座被環形玻璃包圍的半截紀念碑,寓意他們本該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但卻英年早逝、折戟沉沙。玻璃上蝕刻著在延安插隊十年間死亡的知青的名字、性別、年齡、學校及插隊時所在的縣、鄉等信息。
知青牆是崇明人民為紀念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來崇明的22萬上海知識青年特意建造的。紅色的整體雕塑有一男一女兩個形體組合而成,象徵性地代表著曾經在崇明島上揮淚流汗、艱苦奮鬥過的22萬上海知青。紅色代表那個火紅的年代,三級臺階和女青年的三縷長發喻指老三屆和小三屆。石碑上"青春無悔"四個大字道出了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知青們的共同心聲。
八塊石牆分別代表了崇明島上的八大市屬國營農場,每塊石牆上密密麻麻地鐫刻著曾經在八個農場裡奮鬥過的部分上海知青的姓名。"知青牆"已成為森林公園內一處有特殊意義的人文景觀。
知青閣:知青閣是為紀念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7000多名知識青年在炎陵上山下鄉時為炎陵建設事業作出積極貢獻而建。為六角三層仿古樓閣,高19.6米,挺拔俊秀,閣門上懸掛著醴陵知青盧力先生捐贈並親筆題寫的「知青閣」匾額和「有緣此山曾添綠,留意斯水再湧泉」楹聯。
閣內一、二層樓四壁雕刻1963年至1978年在炎陵縣上山下鄉的7000多名知青的名單,三樓掛有知青們當年的生活、勞動、學習照片,真實地反映了當年知青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情景。知青閣樓臺聳翠,飛閣翔丹,倚雙江,並碑塔,瞰炎城,置身其中,瀏覽四景,有一種「動觀流水靜觀山,爽借清風明借月」的感覺。
格爾木的城市雕塑——山東知青紀念碑。山東知青把自己火熱的青春獻給了第二故鄉格爾木,格爾木人民沒有忘記你們!
知青歲月」雕塑高七米。位於湖南江永,雕塑中國紅大理石鑲貼的底座,託舉著倆名男女知青,女知青盤坐在地正凝神吹琴,男知青昂首扶鋤眺望遠方。雕塑為湖南某著名雕塑家所鐫刻。底座正面為 彭佩雲副委員長題詞「知青歲月」,後面為江永縣題寫碑記。
由通遼天津知青聯誼會發起,知青集資近90萬元,2009年10月建成。雕塑由青年雕塑家博傑設計創意,並命名為《知青歲月》,雕塑高7.5米,底座直徑長達5米,由花崗巖建造。
雕塑正面展示了一名知青女教師在3名學生的簇擁下,一位蒙古族老額吉雙手端著奶茶。
雕塑背面展示了知識青年所經歷的人生三個階段:激情 — 迷茫 — 奮進。在主雕的周圍還伴有100米長的浮雕,共分為六個部分,記錄了知青上山下鄉的歷程。
整座雕塑以群雕的形式展現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大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把一腔青春熱血拋灑在邊遠貧困地區,把所學知識奉獻給草原人民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風貌,同時展現了草原母親敞開溫暖的懷抱,接納並關心這些城裡孩子們的深情厚意與博大胸懷。
讓當年知青及其後人與第二故鄉的人們共同緬懷那段逝去的歲月,珍藏知青與草原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結成的珍貴友誼。
寶日格斯臺罕山位於錫林郭勒盟西烏旗白音華鎮境內,風景秀麗、巍峨雄壯。在這座山腳下的烈士陵園內,長眠著69位英雄。
1972年5月5日,內蒙古錫林格勒草原上的一場大火奪去了69位兵團戰士的生命,在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面前,內蒙兵團戰士為了保護寶日格斯臺草原,一往無前,奮力撲向火海,用年輕的生命寫下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塑像位於內蒙新巴爾虎右旗思歌騰知青廣場。廣場名「思歌騰」,三字分別有深刻含義:取「思」字表達了草原人民曾經把大草原作為自己第二故鄉,並為之奉獻青春與熱血的廣大知識青年的深切思念;取「歌」字寓意著當年廣大知識青年不畏艱難困苦,獻身祖國邊疆建設的精神可歌可泣,永遠值得歌頌;取「騰」字寓意美麗的大草原在知青精神的激勵下,通過草原人民的努力拼搏,一定會伴隨新世紀一起騰飛。
天津女知青張勇的銅像在廣場前方。張勇於1969年到新巴爾虎右旗牧區插隊,1971年不會遊泳的她因搶救落水羊群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年僅19歲。廣場中建立的張勇和19隻羊的銅像,象徵她只有19歲,長80米的浮雕像,紀錄了當年來自大城市的知青們來到草原的生活。
位於河南平頂山郟縣知青園,為了紀念毛主席的親筆批示,展示知青文化而興建的館舍建築。由主展廳、放映廳、接待室、購物廳、花區等組成。通過千幅圖片、百件實物、雕塑、文字、聲像等手法,記錄了以全國知名知青:盧忠陽、薛喜梅、杜銀娣、黃法娃等為代表的一代知青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艱苦奮鬥的歷史事實。動人的故事將人帶回那火紅的年代,給人們以啟迪,給年輕人以激勵,給研究者以借鑑。
紀念館內、外的雕塑群像
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知青廣場總面積為6萬多平方米,鑄銅結構的群雕《興安兒女》坐落在廣場中間,為廣場的主體。14個與真人同比例的知青雕塑,刻畫了知青的勞動、生活、學習和娛樂情景,重現了知青當年的生活風貌。
加格達奇知青廣場裡的主雕塑
紀念知青到林區50周年,落成於大興安嶺知青廣場。
題為《青春歲月,我們共同走過》的知青紀念石,矗立在海南農墾龍江農場場部廣場一側。它是在2006年10月龍江農場慶祝建場50周年之際,由來自廣州、海口、汕頭、韶關、陽江等地600多名回訪知青發起籌建,並在農場各方通力協助下,從膠林深處移來巨石,題款刻字而成。它記錄著當年知識青年共同經歷的艱難困苦,同時也飽含著廣大知青與老工人結下的深情厚誼。
海南農墾黃嶺農場「知青石」,於2018年知青下鄉五十周年紀念時建成揭幕。此石碑由黃嶺農場原海口知青龐修乾獨自籌款,與農二代一起建造,安放在黃嶺農場美馬河畔。
知青石建成後,由海口知青、原五指山市市長左會金與湛江知青、香港實業家陳安安聯袂揭幕。
知青們在老橡膠樹前
在海南農墾牙叉農場探扭隊,當年,老農工帶領知青們種下的第一批橡膠樹,早已更新換代,為不忘墾荒建隊的艱苦,也為彰顯當年知青的奮鬥精神,現任連隊領導小蔣(蔣超)和老工人,特地在保留了一株知青種植的橡膠樹——知青樹。
這棵老膠樹已經長成雙手環抱不過來的參天大樹。2019年7月,探扭隊廣州知青鄭志雄,彭克然,司徒錫康和王英商議,今年恰逢探扭隊建隊50周年,他們要在知青樹豎一石碑以示紀念。
建好的《知青樹》紀念碑
他們的建議得到農墾二代小蔣隊長的大力支持,並親自採購石料等建築材料,在不到兩個月時間,就建好了這座意義深遠的《知青樹》紀念碑。
1969年,北京、哈爾濱、天津、上海、溫州、鶴崗等地的4000多名知識青年,懷揣「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理想和抱負,來到原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二師十團(江濱農場),前後10年中,知青們用熱血和汗水澆灌了這片神奇的沃野,用青春和激情,披荊斬棘,戰天鬥地,為邊疆建設奉獻了青春年華。2012年7月,溫州知青聯誼會特捐建知青亭於江濱農場三間房,以永久紀念。
江濱農場知青亭碑記
知青山碑石
1968年,一代知青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偉大號召,先後有數千名天津市知青從海河之濱出發奔赴到科右前旗插隊落戶,在烏蘭毛都草原、索倫河谷、歸流河兩岸,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並為科右前旗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奉獻了最美的青春年華。
為銘記知青們的貢獻,經當地政府決定,將旗內一座山重新命名為「知青山」,位置是東經121.56.8度,北緯46.5.14度。
老知青回到第二故鄉,在「知青山」碑石前留影
八五七農場曾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四師42團,上世紀60年代末,有京、津、滬、浙及黑龍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地知識青年合計約7,064名。
這弘揚農墾精神,農場在場部建有紀念碑一座,名為《耕耘》,碑基座上寫有十六字:
黑河市愛輝鎮「愛輝古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省風景名勝區,這裡的璦琿歷史陳列館是全國第五批十大精品館之一,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在這裡建館知青博物館有人流多,效益好的特點。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段特殊的歲月裡,黑河地區曾經接納過數萬名全國各地的知青,他們與當地的農場職工、農民一道參加黑龍江生產建設,這裡曾培育了金訓華、陳健等知青楷模,也出過聶衛平、肖復興、梁曉聲等知青名人。為了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段重要歷史,把這段歷史用文博語言展示給觀眾、留給後人,為了弘揚北大荒精神,為了曾把青春奉獻給黑土地的知青們,從2005年起,我市在黑河市愛輝鎮開始籌建知青博物館,2009年8月11日開館。現被人們譽為「全國最大的知青博物館」。
組雕《勇往直前》
館內雕塑
黑龍江集賢有條安邦河,在安邦河邊的安邦河公園裡,有一紀念浙江寧波知青當年上山下鄉來到這裡的「知青紀念碑」。
石碑正面是「知青紀念碑」五個字,背面則是寧波知青們自己擬就的碑文:
「公元一九六九——一九七零年,共和國三千萬知識青年中的1231員,從數千裡外的寧波來到了安邦河畔,黑土地深埋了我們杏花春雨般的青春夢想,也掩埋了刻骨銘心的苦難與憧憬。感謝黑土地的養育之恩,你是我們永難割捨的第二故鄉,我衷心祈願你繁榮。」知青紀念碑的正面
知青紀念碑的背面
知青紀念碑前的公園景色
花園農場位於黑龍江省德都縣境南部,原是省直屬機關農場,1970年劃屬黑龍江農墾前,為黑龍江省公安廳的花園農場,是黑龍江北大荒墾區最早建成的現代化國營農場之一。
1970年,花園農場先後接收了一大批來自上海、牡丹江、哈爾濱和北京(少量)等地的知青。
花園農場知青紀念碑以人物浮雕形像為主,莊嚴大方有氣勢。
2008年11月8日,大豐·上海知青紀念館落成了。地址就設在原上海市墾荒管理局元華分局,即後來的海豐農場總場部舊址(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
這裡已經有60年的墾荒歷史,40多年前,又有大批知青走進海豐。今天大豐的「融入大上海」的發展戰略,使大豐與上海之間這種無法割捨的情感,升華成為屬於北上海的獨一無二的文化氣質。
經過近半年時間的精心策劃和準備,2007年3月18日由粵海知青網發起並主辦的「粵海農墾兵團知青公益植樹大會戰」在廣州白雲區石馬桃花公園熱烈展開。近1500名粵海農墾知青參加了此次植樹活動,是粵海知青網成立以來組織的最大規模公益活動。
在植樹現場豎有「知青林」石碑一塊,碑文由原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陽春崗美農場汕頭知青蔡東士書寫。
1968年,來自北京、西安、重慶的600多名知青告別大城市,來到生產、生活條件艱苦的山丹軍馬場,投入生產建設。600多名知青中,年齡最小的15歲,最大的20歲,他們對山丹馬場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方面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作用。
如今,軍馬場知青絕大多數已返回原籍,但對曾經奉獻青春的第二故鄉始終牽掛,為慶祝山丹馬場建場60周年和北京知青赴山丹馬場40周年,由曾經在山丹馬場工作過的全體知青共同倡議,決定樹立「知青石」。「知青石」正面鐫刻「青春無悔」,背面鐫刻「情系軍馬場」的字樣,以表達知青對馬場的眷戀。
馬場同時豎有「牧馬人」、「軍牧魂」紀念石各一塊。
2011年,海墾知青博物館在海口市建成。2月21日,海墾知青博物館舉行揭幕儀式,海南省政協主席鍾文(海南知青),海南省政協副主席張立夫,海南農墾局局長王一新等領導出席了揭幕儀式。
「海墾知青博物館」與「海南農墾博物館」二館合一,記錄了海南農墾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建墾以來的整個發展歷史過程。
1998年8月,由上山下鄉到黑龍江農墾北安農場的牡丹江市知青青年捐建。
哈爾濱知青文化主題公園位於哈市道外區東巨路,是一處集休閒娛樂、懷舊紀念於一體的生態文化主題公園,也是全國最具知青時代特色、史料最詳備的公園。
知青公園佔地面積71萬平方米,園內的知青紀念館建築面積近3000平方米。在知青公園的建設中,廣大北大荒知青朋友們積極為紀念館募集展品,獻計獻策。在知青紀念館內,有當年知青用過的勞動工具、衣服、生產隊的隊旗、水杯、日記本、書信等展品,通過實物還原當年知青生產生活的情景,原汁原味地再現那段難忘歲月。
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五十年之際,山東蘭陵縣委、縣政府決定,在原山東省建設兵團三師獨立營場部舊址,建設「中國知青村」景區。景區將核心整合為《知青館》,分為知青簡史、齊魯大地、藍色海彊、紅土情懷、青藏屋脊、天山雪蓮、綠色草原、黑色沃土、黃河兒女、改革開放40年中的中國知青十大板。再現1700萬知青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不朽的人生故事。
在粵西北高州縣城東去十餘裡有座馬鞍嶺,這裡是廣東農墾火星農場(原廣州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九師七團)場部的所在地。上世紀60年代末,有大批本省佛山、高州知青曾經在這裡勞動鍛鍊,為紀念這段令人難忘的歲月,知青們籌款在此山峰上,建設了一座「知青亭」。
知青亭於2009年底建成,11月14日,佛山、高州兩地400多名知青回場慶典,從海內外趕來重聚在橡膠林下。
知青亭鐫有一副對聯:「知從曲處通聖境,青到蔥時見新春」,寫出了當年知青於艱苦環境中的理想與希冀。
海南農墾母瑞山農場知青亭,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的廣州、海口、汕頭、揭陽、湛江、中山等市縣曾在該場工作的知識青年和熱心人士1783人,自籌資金87萬元,在第二故鄉興建而成。該亭於2017年3月發起倡議;2017年5月22日奠基開工;經過一年的努力,於2018年5月12日竣工開園。
開園儀式上,有來自廣州、中山、湛江、潮陽、汕頭及海南海口等市縣的600多名知青及母瑞山農場1000多名職工參加了慶典。
桐嶺村知青亭建在該村村北,亭呈六角,採花崗巖砌築,六根圓柱託起亭蓋,挑簷凌空飛蹺,姿態矯健大氣,蓋頂一葫蘆狀石錐直指蒼穹,猶在仰天長嘯。亭額有石匾,上題「知青亭」,字體風流飄逸,亭柱一隸書楹聯:「八載芳華許阡陌,七秩皓首感鄉恩」。
1964年10月10日,28位來自溫州各所中學的高、初中畢業生來到桐嶺村插隊落戶,其中年紀最大的19歲,最小的僅15歲。
2018年春節,年逾古稀的知青們回到桐嶺村聚會,商議籌建紀念、感恩涼亭,知青陳大樑等慷慨解囊,眾人積極捐資。此舉得到村民支持,知青嚴雲林等頂著烈日酷暑,選址、考察、做基礎、選石材、擬楹聯、撰碑文,至夏末,終於建成石亭,即名「知青亭」。
2007年12月,55歲的廣州老知青李廣生投資建設的地處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紅光知青園」正式開業,免費迎接嶺南(包括海南)各地上山下鄉到農場、農村的老知青團隊舉辦的集體聯歡、休閒活動。
1969年,年僅16歲的李廣生從廣州下鄉到原廣東農墾海南墾區紅光農場種橡膠,在勞動第一線一幹就是8年。24歲回城後,他從最底層的倉儲物流做起,逐步積累了財富。有了辦大事的能力後,李廣生想到的第一件事就回饋農場,離開農場的頭三十年裡,他回訪紅光60多次,為農場的基礎教育、醫療事業先後無私捐贈1600多萬元。
2007年,為了更方便回城後的老知青們有個休閒、度假、娛樂的好去處,李廣生投資建設「紅光知青園」,到目前共投入資金1000多萬,開業後,實行「零收益」模式。園內種有荔枝、龍眼、木瓜、香蕉等果樹,設有餐廳、桌球室、舞蹈歌詠室、南粵知青歷史展覽等。開園12年來,免費接待各地聚會知青8萬多人次。
2015年5月20日,寧海知青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該紀念館坐落在寧海長街鎮中心小學內,是寧海縣委、縣政府為銘記杭州知青為寧海農村建設及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而投資建造的,由杭州知青亭、杭州知青館、知青園林組成,館內展覽分「蹉跎歲月」「重踏徵程」「情系長街」「知青精神」四大類陳列主題,除了老文檔、舊書信、學習筆記等500多件珍貴的歷史圖文資料外,紀念館還展出了犁、耙、籮筐、竹籃等一批當時知青使用過的農具和日用品。
上海農墾博物館坐落於上海市五四農場,佔地面積19200平方米,建築面積4385平方米,綠地面積9420平方米,於2004年10月29日落成開館。
上海農墾博物館的整幢建築形態猶如一把農墾人創業的鐮刀,以土木紅磚色為基條,採用鄉土氣息與現代理念交融的構思,與周圍「情景雕塑」、「動感水池」、綠化區域渾然一體,交相輝映,把上海農墾人植根於泥土的草根精神、散發在土地上的創業氣息和凝結著濃厚的農墾情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是上海農墾發展史標誌性建築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上海農墾博物館的館區功能以陳列展示為主,設有「圍墾歲月」、「青春年華」和「今日農工商」三個分館,記載了上海農墾50多年的發展史,謳歌了農墾人「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農墾精神,全面系統地真實記錄一大批老圍墾、機關幹部和幾十萬知識青年艱苦奮鬥的閃光足跡。
上海知青博物館位於上海市奉賢區海灣園,總建築面積達1536平方米,是一個反映50多年前上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的綜合性大型展館,於2011年11月建成開館,2014年8月10日是正式掛牌。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開始有計劃地動員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120多萬上海知青分批前往上海郊區、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安徽、江西、貴州、雲南、新疆,俗稱「八省一市」。
知青博物館的展覽以真人真事為主,所採用的展覽資料都來源於公開發表的文字材料和知青收藏資料,通過文字、圖片、圖畫、場景、雕塑、文物等形式反映上海知青所度過的歲月。此外,知青博物館還將聲、光、電與知青年代實景、知青時代文物、知青蠟像相結合,再現了知青下鄉的場景。
1964 年 1 月,有12名城鎮青年成為平遠縣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發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後,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興起。據統計,從1964年到1977年間,平遠縣共安置知青上山下鄉1843人,其中潮安縣694人,興寧縣122人,廣州市和外地回原籍124人,本縣動員903人。
廣大平遠知青在農村、農林場這個廣闊天地裡,努力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和生產勞動技能,刻苦改造世界觀,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平遠農村、農林場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推動了平遠農村農業的發展。
此「知青亭」建在離梅州市區不遠的觀音山,由老知青羅勇峰、楊利梅夫婦捐資興建,於2006年冬建成,是全國知青個人建亭、碑較早的一例。
「70公社」是在原浙江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團二十四連連部所在地建成的一個有著深厚的知青文化沉澱的參觀旅遊好去處。
踏進「70公社」,一股濃鬱的知青情撲面而來。白牆上,畫著當時的大幅宣傳畫和口號標語;裡面有不少經過翻修知青住的房子,和一些當年留下來的生活用品。走進門來,是一個類似四合院布局的建築群,正面是大會堂,這是按照當年連隊的老會堂原拆原建的。
「70公社」是目前浙江龍川灣景區千島湖最大最美的景點之一。
2008年11月30日,廣東農墾茂名墾區建設農場場部文化廣場舉行了「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40周年」慶典活動,「知青緣」石碑揭幕儀式同時舉行。從全國各地趕回來的知青,與農場領導、場友歡聚一堂,共敘當年的友情。
「永遠的鄉愁——知青展覽館」揭牌暨項目啟動儀式由雲南省知青協會和雲南省尋甸縣紅色莊園聯合於2019年8月8日舉辦,計劃投資近百萬元來打造知青紀念館,展示知青這個群體的為振興中華,所表現出來的堅定信念,頑強意志,高尚品質和奉獻精神,將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後人。
這個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當年支邊和插隊落戶的老知青們400餘人」參加的「永遠的鄉愁——知青展覽館」的籌建儀式由紅色莊園養老服務中心結合經營進行,展覽館何時建成、效果如何、能否借鑑推行等,非常值得關注。
坂裡鄉是福建漳州市重要知青上山下鄉聚集地,從1969年開始,各地知青先後有近2000名插隊坂裡各村,佔當時人口近1/5。
建設「坂裡知青緣紀念園」在福建是首例,紀念園佔地面積170多畝,規劃有知青書畫館、知青博物館、知青旅社、知青詩碑林文化區、重文閣文化廣場區、農耕文化體驗區等5個功能區及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紀念園廣場上,立著幾組知青捐建的雕像:名為《跋涉》的雕像,一行行腳印凝重而堅實;而立在園區小湖中一黑一白兩個半圓結構的雕塑《明理》則包含哲思。另一側以兩頭奮力耕耘的牛和犁具組合的雕塑充滿了往昔歲月的象徵。知青書畫館裡,陳列著知青們的書畫作品,還有讀過看過的書籍和寫過的日記。
2018年9月28日下午,江蘇「常州知青石」落成典禮儀式在大運河邊蘆墅公園廣場上舉行。
1969年3月,約4000名江蘇常州知青,告別父母,離開家鄉,來到江蘇生產建設兵團新洋農場。此鼎碑是農場為紀念這一史實於2017年所建。
2019年8月25日,溫州知青園舉行了開園儀式。溫州知青園籌備組成員之一、原黑龍江省梧桐河農場知青孫宏傑介紹,從2018年初,溫州知青們就開始醞釀設計溫州知青園,後在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選址景山森林公園,在原來凝翠廣場改造提升的基礎上,由溫州知青楊潤德、劉福龍分別捐資90餘萬元和15萬元,注入了豐富鮮明的知青文化元素。
溫州知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1955年9月17日,溫州市第一批114名志願墾荒隊員開赴我省的慶元縣。4個月後的1956年1月29日,204名溫州青年志願墾荒隊員來到大陳島墾荒並因此榮獲團中央贈旗表彰。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為止,共有27000多名溫州知青走向寧夏、新疆、黑龍江、內蒙,走向浙江、溫州的山區、海島、農村。
溫州知青園文化標誌由絳紅色長廊——「思之廊」及一組青銅雕像和一面花崗巖浮雕牆組成。
長廊的10對柱子上,印有從200多幅來稿中精選出來以「知青」為主題撰寫的楹聯,並由溫州知青中的書法愛好者來書寫。
青銅雕像和一面花崗巖浮雕牆由原黑龍江蓮江口農場知青、溫籍畫家郎天行設計,雕像整體高3.1米;花崗巖浮雕牆整體高2.3米、寬13.88米,用12組畫面,再現了包括「告別家鄉、勞動工作、為人看病」等知青當年屯墾戍邊的場景。
1969年2月14日,30歲的天津灣兜中學歷史教師郝廣傑帶領第一批30餘名天津知青到達了山西運城市平陸縣毛家山村。該村天津知青多達上百名。
2010年4月,年過古稀的郝廣傑將戶口再次遷回讓他惦念了40年的毛家山。
2011年6月,郝廣傑在李建功等老知青的幫助下,耗資千萬元,為毛家山修築了通往山外的唯一一條柏油馬路。
2011年11月4日,在郝廣傑等人的努力下,「毛家山知青文化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從時間看,這是國內首個「知青文化館」。
紀念館收有織布機、紡花車、水磨、石磨、石碾等農業生產中的各種農具,修繕一新的知青們曾經住過的7孔窯洞。
下圖是郝廣傑在他的知青文化館內。
2015年6月,是江蘇如皋市長江鎮長青沙知青大隊的知青插隊五十周年的日子,前兩年便有插友在謀劃修建知青亭及知青紀念牆的事宜,幾多波折,最終在長江鎮知青社區鼎力支持下,得以如願建成。
維公元一九六五年,歲在乙巳,時上山下鄉運動方興未艾。仲夏午月,榴紅如火,如城、丁埝、白蒲、石莊、林梓、二案六鎮知青三百六十餘名雲集長青沙西南一隅拓荒墾灘,縣委縣政府遴選老農五十戶授命為師。江心孤島,蘆蕩深處,一時金鼓齊鳴,旌旗高揚,長青沙知青大隊遂告成立。
慷慨悲歌是勇者本色,熱血賁張正青春年少,於是結草為廬,壘土作灶,刈荊莽,除荒穢,築堤壩而御潮汐,開河渠以利灌溉。胼手胝足,體草創之不易;艱難竭蹶,經風雨之洗禮。老農未敢懈怠,言傳身教作良師諍友,敦厚包容而潤物無聲。師徒同心,其利斷金,荒灘化作了良田,耕耘獲得了回報,杜鵑聲裡麥卷萬重浪,雁字回時棉湧千堆雪。
一九七九年知青返城,十四載不懈堅守,已將此鄉作故鄉;十四載一路同行,相知何必曾相識;十四載磨礪成長,吹盡狂沙始到金。白駒過隙,似水流年,彈指半世紀,當年的知青大隊依然挺立潮頭,「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當年的知識青年已白髮皤然,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故土故人難相忘,東風一夜吹鄉愁。當此之時,長江鎮知青社區特於此地修知青亭建知青牆以為紀念,追憶曾經的過往,記錄一代青年之心路歷程,為夢想和信念謳歌,為激情和青春禮讚。天高地迥,綠水長流,人生易老,唯精神永在,唯青春萬歲。
茶鋪五七知青農場紀念園位於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茶鋪茶場管理區。
2019年,茶鋪五七知青農場紀念園被批准為湖南省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碑建在湖南武岡國家級森林公園的大山裡,森林公園由當年的武岡雲山林場改建,當年有138名知青在這裡勞動生活,曾在這雲裡霧裡戰天鬥地。
2010年,廣西欽州市為建設靈山縣旅遊的重點項目,打造好靈山縣旅遊業的這張新名片,支持平山林場聘請實力雄厚的專業規劃單位,高起點地對東山景區開發建設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將東山森林生態旅遊作為林場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東山景區實際情況,加大了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開闢了景區內的多功能瞭望塔、知青亭、森林長廊、登山小徑、人工湖等多個景點。
廣西柳州知青城以「知青」文化為主題,以「新創意」與「舊情結」的融合。「知青城」位於柳城縣大埔鎮洛崖村,地處融江河畔,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裡,融山水、古鎮風光於一體的知青文化創意園。
知青城在1953年到1981年間,曾先後有400多名知青來此生活、勞作,從而遺留下了獨特的知青文化和建築,就有了這樣一個保存燃情歲月記憶的地方。目前建有照片牆、宣傳畫、雕塑、吹谷機、知青會所、知青大食堂、知青碼頭、知青廣場、集市等。
柳州知青城2010年成功創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2011年成功創建全國AAA級旅遊景區。
上海黃山茶林場建在安徽黃山。
50年前,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知青烈士為搶救國家財產而英勇獻身,他們的事跡不僅傳遍整個上海農場,而且傳遍全國鄉村。
那是1969年7月5日,肆虐了一夜的狂風暴雨導致了百年罕見的山洪暴發,洪水卷著山石直撲黃山茶林場第四連隊,衝毀了連隊通行便橋,山水對岸,低洼處的食堂倉庫岌岌可危。食堂裡有戰友、倉庫,有糧食化肥。 在這形勢危急、生死考驗的關頭,副指導員陸華振臂高呼:「走,繞山路,過公路橋,一定要把戰友和集體財產搶救出來!」為了搶救國家財產和戰友的安危,12位小將手挽著手,頂著疾風暴雨,迎著兇猛的洪水,義無反顧地邁上了公路橋。
意想不到兇猛的洪水衝毀了橋基、掀翻了橋面,11位上海知青不幸遇難壯烈犧牲,他們是:陸華、林衛陽、陶 華、吳菊妹、金志強、王慶偉、李笑牛、林曉薇、張雲芳、許洪蘭、劉度南。同年8月21日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批隹他們為革命烈士,並在茶林場建造烈士陵園和紀念碑。
黃山原址紀念碑
2013年的7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黃山茶林場十一位知青烈士接回上海,安葬在上海五四農場境內的濱海故園。專門為他們建造了氣勢雄偉、莊嚴肅穆的烈士墓地,四個「浩氣長存」的大字特別讓人盪氣迴腸。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知青文物收藏館,以紀念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紮根承德農村的知識青年而建。2005年,由當年天津下鄉知青、現任承德市文物局副局長趙玲發起,由承德知青網"熱河泉邊"主辦籌建,是河北省第一家以下鄉知青為專題的收藏館。
知青文物收藏館設在豐寧滿族博物館三樓展廳,分為激情歲月、苦樂年華、深情回報三個部分,共有展品200餘件。
在"激情歲月"部分,有知青下鄉批准書、天津母校給下鄉女知青贈送的錦旗、出席承德地區知青積極分子代表會議的證件、承德一中紅衛兵上壩後樹起的紅旗、承德市革委會畢業生分配辦公室出版的"畢業分配簡報特刊"等。
在"苦樂年華"部分,建有一間知青住過的小屋,這間小屋完全按照實物場景製作。火炕上有軍大衣、繡有"為人民服務"的綠挎包、繡有"老三篇要天天學"的枕巾。木桌上有毛主席語錄、毛澤東選集、三角尺等學習用具。土牆上的留言展現了當年知青們的生活場景。
在"深情回報"部分,展現的是知青走上工作崗位後,對那段難忘歲月寫下的回憶文章和書籍,還有聯絡感情,故地重遊,給老鄉親帶去的慰問。
南山共青城位於號稱南方呼倫貝爾、「中國第一牧場」的湖南邵陽市城步縣苗族自治縣西南「城步南山牧場」。目前,牧場已經成為湘西南的重要旅遊勝地,建有老山界、紫陽亭、共青城、南山大牧場、兵器廣場、高山紅硝、蒙古包……等景區。
楊村華僑柑桔場成立於1951年,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境內,曾是世界第三、亞洲第一大的柑桔農場。
自上世紀60年代初,就有知青響應「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來到楊村華僑柑桔場。而1968年後,隨著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在全國範圍內的不斷深入,從廣東廣州、惠州、潮陽、揭陽等地陸續接納知青,至1977年,全場共接收知青5655名。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該地知青從1975年開始陸續返城讀書、就業。到1980年,絕大多數已經回城。
在楊村柑桔場,廣大知青們參加了農場建設並見證了楊村柑桔場的輝煌。由該場坪塘分場知青發動籌集數百萬元打造的坪塘知青文化中心,建有知青文化廣場、知青公園和知青會館三大部分,奏響了有著知青烙印的鄉村振興進行曲。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是當年的川陝革命根據地,是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與中央紅軍匯合北上抗日的出發地,也是當年重慶、南充等地知識青年下鄉落戶的地方。為了留下歷史一瞬的芳華,蒼溪人民除留下了當年的「紅軍渡」外,還留下了一個用石頭講述著當年「知青故事」的文化碑林。
2010年3月,經蒼溪知青倡議,在該縣永寧鎮印合湖畔蘭池村建設「中國(蒼溪)知青文化碑林」。2017年3月23日,中國第二屆長江知青文化旅遊節暨重慶第六屆「知青杯」 文藝文化研討會在蘭池舉辦,知青文化碑林開園儀同時舉行。
2018年,碑林被當地政府劃為文物保護單位。
2014年9月15日,是大批知青下放到廣東惠州潼湖華僑農場(當時為潼湖畜牧場)50周年紀念,也是「潼湖知青亭」落成掛匾的日子。
1964年9月14日,潼湖華僑農場迎來首批下鄉知青,來自揭陽、潮州等地的知青開始在這裡燃燒他們的青春,為當地建設作出了貢獻。為了紀念他們當年奮鬥的歲月,在潼僑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知青們的愛心募捐支持下,「知青亭」在潼僑公園建成,惠州因此有了第一個以知青命名的涼亭。
時光流逝,歲月滄桑;半世紀春秋,五十載情懷。海南農墾廣壩農場為表達廣州、汕頭、潮州、揭陽、梅州、連州、高州等地知青場友對第二故鄉的眷戀之情,以及他們當年為農墾事業的無私奉獻,留下知青文化、知青精神和知青情結,2018年11月中旬,由汕頭知青聯誼會發起在廣壩農場公司籌建知青亭和知青廣場的倡議,得到了各方的積極響應。
經過短短3個月的籌集,共收到捐款48萬多元,知青亭於2019年2月22日開工建設,廣壩農場公司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加班加點建設,共有知青亭、知青廣場兩個紀念點。
知青亭、知青廣場承載著農場公司與知青場友之間的濃濃深情和知青情懷,海墾集團關工委將此地設為「海南農墾青少年愛國愛墾教育基地」,並建有具有豐富內涵意義的石碑。碑身長78公分(紀念南泥灣精神78周年),碑身高50公分(紀念知識青年上山下鄉50周年),石碑總高度1.222米(紀念毛澤東主席1968年12月22日發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號召)。
廣壩知青亭只用了兩個月便順利建成,於2019年4月20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林建元,福建廈門老知青,曾上山下鄉到廈門市永定縣大溪鎮農村。2009年,他捐資20萬元,決定在第二故鄉大溪修建一條「知青路」。2012年7月1日,「知青路」建成剪彩,林建元再次重返第二故鄉,參加了剪彩儀式,是時,又宣布獨資在「知青路」路口修牌樓一座。
2014年6月9日,陝西省人民政府將延安市延川縣的梁家河知青舊址公布為第六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的沼氣、大壩、三處居住點成為了近現代重要史跡,見證了1969—1975年知青在梁家河的光輝歲月。
知青大院
知青生活用品代銷點
在這處院落的門口,有一座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旁邊的牆壁上依然可以看到曾經留下的宣傳畫。70年代初,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號召,時任村支書的習近平同志,帶領梁家河的幹部和村民,修建了60口沼氣池。
知青縫紉社,為全大隊村民服務
知青井
在網絡,只要有人列出全國知青紀念碑石,一定會有「海南吊羅山知青林」一項。其實,石碑是有的,但並不是某一片森林的特別指屬。
海南吊羅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海南省東南部的陵水、瓊中、保亭、萬寧4縣(市)交接處,上世紀末以前,是省屬的一個林業生產管理局,開闢建設成國家森林公園,是改革開放後的事情。
為了紀念當年當年在吊羅山插隊的知青們的無私奉獻,故2008年10月在離森林公園入口售票處13.5公裡處的路旁(海拔832米)處,豎有石碑,銘文有「知青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左右各有「忠、誠」二字,以不忘那段難忘的歲月。所謂「知青林」,應是指吊羅山上那片密集茂盛的原始森林。
2008年10月2日,為紀念「老三屆」上山下鄉40周年,在遼寧黑虎洞村的一座山坡上,人們利用山體自然巨石,摩崖刻字,建成了刻有「中國知青」四個大字的中國知青紀念碑,主碑高8.9米,屬全國最大的自然石知青紀念碑,號稱「天下第一碑」。
黑虎洞村隸屬於遼寧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鎮,座落在醫巫閭山餘脈的丘陵上,山體巨石裸露,附近的海棠山摩崖造像遠近聞名。
2019年11月30日上午十點,昆明市空港經濟區沙井社區沙井大溝旁《知青紀念碑》落成。《知青紀念碑》佔地面積100多平方米,四面環山,周圍景色宜人。主碑最上面的字是毛澤東的字體《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代表一個時代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精神。
四十多年前,一千多名知青和廣大貧下中農戰鬥在官渡區大板橋公社安營紮寨,參加了沙井水庫及輸水渠道的建設。在施工環境惡劣、技術裝備簡陋的條件下,知青們灑下辛勤勞動的汗水,付出寶貴的青春年華,收穫了人生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為了留住這段刻骨銘心的青春歷程,為了讓艱苦創業、團結互助的知青精神發揚光大,大板橋知青聯誼會倡議,得到當地社區支持,其間知青、社隊幹部、帶隊幹部和愛心人士踴躍捐款,始鑄成「知青紀念碑」。
英紅農場是廣東省接收安置歸難僑人數最多的華僑農場。自1951年建場以來,先後有1萬多名「五·七」幹校幹部、1.3萬多名知識青年、1.2萬多名歸國華僑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辛勤耕耘、無私奉獻。
英紅博物館設在原英紅華僑茶場場部舊址,博物館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原英紅知青、歸僑僑眷等4151人合共捐款455萬元,並捐贈大批實物、文物、文獻等。英紅博物館2019年3月28日舉行竣工儀式,展覽面積1100平方米,分「熱土華章--英紅場史展」「紅茶新秀--英德紅茶歷史展」「崢嶸歲月--英德茶場知青文化展」「僑自越南來--英紅歸僑歷史展」四個展廳,共展出圖片1100張,文物、實物資料等766件(套),輔以雕塑、浮雕、場景、視頻等。
臨江兵團知青文化園是在原南京軍區二師六團「知青兵團」舊址上進行保留、改建而成,總用地面積為265畝,項目投資約7000萬元。
1970年10月,來自杭州、寧波、嘉興、湖州、舟山等地的近萬名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臨江,作為南京軍區浙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六團和第八團的兵團戰士,用自己的青春年華激情奉獻,參與到蕭山圍墾建設史上規模最大的10萬畝軍民聯圍工程中。
為了紀念知識青年做出的巨大貢獻,頌揚知青奉獻精神,臨江於2012年6月份起開工建設了知青文化園。
2016年,杭州大江東已在園內掛牌成立了臨江德育教育基地、臨江勞技教育基地和大江東小記者教育實踐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紀念館」在河南「郟縣知青園」內。
這裡是郟縣的一個鄉,原本叫大李莊鄉。1954年到1955年,當時的大李莊鄉政府組織了32名中小學畢業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社規劃工作,使合作社增產增收,成為先進典型。1955年12月,毛主席對此做出了重要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正是因為毛主席親筆批示「廣闊天地」的影響,1968年,大李莊鄉的三個大隊成立了「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人民公社」,這一年,河南首批知識青年71人來此安家!
從1954年開始到1982年,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公社接納了700名左右的插隊知青,這其中包括李克強總理的夫人程虹。
東平國家森林公園在崇明島的中北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22萬上海知識青年來到崇明,在這片土地上奉獻了自己火熱的青春歲月。多年以後,一座「知青牆」承載起崇明人民對那一段歲月的紀念。
東平林場於1959年圍墾建場,1989年6月建成公園對外開放,1990年後開始接待遊客,1993年6月被林業部命名為「東平國家森林公園」,1997年初被評為上海市十佳休閒新景點之一。
「知青牆」在東平國家森林公園顯著位置。牆體左側有「青春無悔」四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有知青評價:「只此筆墨,寫盡了22萬知青的青春歲月!」
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獨立三營位於黑龍江省北部孫吳縣的霍爾莫津村附近,當年「蘇修」陳兵百萬於黑龍江畔時,三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三營四連是營的機炮連,裝備有「82迫擊炮」、75無後坐力炮及馬克沁蘇式重機槍,是團、營火力最強的連隊。
獨立三營的三連與四連間有一條小河,叫「小河西」,「小河西知青紀念碑」由四連知青捐資籌建,紅色石碑上寫有「第二故鄉小河西」字樣,記載著知青駐守邊疆的那一段特殊的歷史,記載著知青屯墾戍邊的偉績,記載著知青心中那終身難忘的青春歲月。
歡迎知青朋友來稿,投稿郵箱jianzi103@163.com點擊下面閱讀原文訪問荒友家園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