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開幕式暨主論壇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舉行。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辜鵬博 童迪 攝影報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曹嫻 黃婷婷整理
金秋時節,長沙梅溪湖畔喜迎盛會。
在數位化時代,數據成為生產資料,計算力就是生產力。聚焦計算產業新動能,11月3日,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主辦的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啟幕。
在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主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院士專家、圖靈獎獲得者,中國電子、中國電科、華為、戴爾、奇安信等知名企業高層,探討計算機行業新趨勢,洞見計算機領域最前沿,展望計算機產業新機遇。
計算萬物就要說計算,「湘」約未來就要說智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院長 楊學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軍事科學院院長楊學軍在主論壇上作《從計算思維看智能》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童迪 辜鵬博 攝影報導)
計算萬物就要說計算,「湘」約未來就要說智能。今天,我就從計算思維看智能這條主線與大家做共同討論。
首先討論計算與思維。計算是一個歷史永久的話題。從可計算、可構造、可存儲、可編程、可操作、可連結來看,強人工智慧是否需要超越圖靈機模型?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共同思考。
其二討論技術與規律。談到計算技術的規律,我非常贊同《第二次機器革命》這本書中提到的三大進步,即指數進步、組合進步和數據進步。面對組合進步和數據進步的規律,我們技術儲備還不足。需要思考的是,我們是否能夠抓住智能化的機遇,以智能CPU、智能作業系統、智能資料庫為牽引,駕馭「三大進步」,擺脫「卡脖子」之手,打造引領世界的人工智慧生態?
其三討論目標與起步。從可計算看,我更認為長遠目標就是支撐強人工智慧的計算模型,這需要突破NP問題,突破因果推斷,突破選擇性隨機計算。怎麼起步呢?就要從適應環境人工智慧的表徵模型與算法起步,環境可以由「人-機-物」構成,這個模型要能夠應對環境的變化。
其四討論設想與實施。如何攻克這樣的技術?按照「可計算、可構造、可存儲、可編程、可操作、可連結」,我個人認為可以實施分組為兩個重點方向,一是人工智慧計算晶片;二是群體智能作業系統。
「PKS」體系發展成為全球計算生態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冬辰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冬辰作《創新構建高質量自主計算機生態體系》的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童迪 辜鵬博 攝影報導)
自計算機技術誕生以來,「創新」一直是產業發展的主線。創新基因也一直植根於中國電子。我國第一臺國產電腦「長城0520」就誕生在中國電子。
面對計算機技術創新發展的新要求、新挑戰,中國電子深入貫徹落實建設網絡強國的戰略部署,創新構建自主計算機生態體系,取得了三點突破。
突破之一,創新構建新的自主計算機底座。依託飛騰CPU和麒麟作業系統,中國電子成功構建了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計算機基礎軟硬體「PK」體系(「P」是飛騰的英文首字母,「K」是麒麟的英文首字母),被國際同行譽為「中國架構」。2017年至2019年,中國電子「PK」體系自主創新成果連續三年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突破之二,創新構建新的立體安全體系。應用傳統、被動「打補丁」的計算機安全模式,已滿足不了用戶要求,變「被動防禦」為「主動免疫」十分必要。我們自主研發的「可信計算3.0」技術,在「PK」體系基礎架構中,創造性加入立體防護安全鏈,成功建立「PKS」安全體系,將通用處理器層、內存存儲控制器層、作業系統層的安全支柱打在「基巖」上。不久前,有120餘支戰隊對PKS立體安全防護體系發起共約153萬次攻擊演練,無一成功突破。
突破之三,創新打造新的自主生態體系。中國電子致力於將「PKS」體系打造成同Wintel、ARM+Android及蘋果體系一樣的開放性生態體系。在國內,中國電子與國防科技大學長期深入開展戰略合作,在北京、湖南等地建立計算機軟硬體適配中心38個,聚集數百家產學研用單位,開展基礎技術攻關、適配驗證和全方位用戶體驗。在國際上,中國電子聯合ARM、Google、微軟、戴爾等企業制定綠色計算國際標準,在全球開源生態領域開展合作、企業級應用領域合作。「PKS」體系已經發展成為全球計算生態的一支重要力量。
讓行業「絕招」通過晶片得到保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 廖湘科
(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作《開源與敏捷晶片設計》的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辜鵬博 童迪 攝影報導)
開源及敏捷晶片設計,是現在的一個重要趨勢。
開源及敏捷晶片開發的要素,需要開源的CPU、開放的指令集、開放的處理器核心,還要有開源EDA工具可支持敏捷開發。隨著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加強,大家開始重視晶片,但晶片的門檻太高,敏捷開發可以降低成本和開發門檻。根據當前的工作情況,我們基於開源打造的整套硬體環境,性能是比較高的,在仿真技術上可以完全「勝任」。
通過開源做了一整套流程之後,我們發現,開源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為此,我們修改了很多開源的驗證工具,做了2000多個驗證測試等相關內容;在做晶片設計中,我們採取開源EDA和商用EAD並行使用,嘗試了開源EDA的測試流程,最終製作的晶片,在驗證中也做了一些新的技術。
由於各個領域對晶片設計的需求不斷提升,我們認為,敏捷的晶片開發,可以降低晶片開發的成本,這肯定可以成為未來的趨勢,並且大有前途。各行各業中,如果你在行業內的「絕招」,能夠通過晶片得到保障的話,將會是一件有利無害的事情。
要降低晶片開發成本,提高速度非常重要,這一塊的研究和進步也是比較快的。但目前來看,這個領域的進展依然還停留在學術研究方面,真正要做出產品級的東西,RISC-V晶片可能會有前景。同時,關於EDA工具和開源商用模式的探討,也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計算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算力成為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高濤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濤作《把握機遇 相約計算 共創未來》的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辜鵬博 童迪 攝影報導)
計算產業迎來黃金髮展期,算力成為核心競爭力。據統計,2019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15.6萬億,佔全球經濟的19.7%。預計到2025年這一比例將達25.3%,數字經濟增速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的3.5倍。
新興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更強大、更高效的計算能力。以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的新型計算系統產生了海量數據,算力是其驅動引擎。目前,全球算力的需求每3.5個月就會翻一倍,遠遠超過了當前算力的增長速度。
計算技術進入超摩爾時代,催生了內存技術、圖計算、神經元計算、量子計算等新型計算技術,相關理論和技術逐步走向成熟,部分技術也具備了規模應用的基礎,可以說一個多樣性的計算時代正在來臨。
總體來看,算力之於智能時代,就如同熱力之於蒸汽時代,電力之於電氣時代,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生產力上限,未來誰掌握先進的計算力,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電科堅持創新驅動和體系推進並重,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中國電科擁有20個國家實驗室和8個研發中心,聚焦關鍵技術突破,從底層的基礎技術、基礎設施、支撐平臺、應用服務進行整體性布局。
近年來,中國電科攜手湖南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在湖南建設了500MW高效光伏電池數位化車間、集成電路成套裝備國產化集成及驗證平臺,助力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發展。 中國電科將與湖南開展更加全面、廣泛、深入的合作。
中國電科願和社會各界共同建設新型計算基礎設施,共同開展未來計算技術攻關,共同推進計算賦能產業發展,讓計算產業更好地賦能國家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觀點可以彌補智商的不足
圖靈獎獲得者、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艾倫 凱(Alan Kay)
(圖靈獎獲得者、美國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凱(Alan Kay)在線作《Context is worth 80 IQ Points》的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辜鵬博 童迪 攝影報導)
發言前,我首先要感謝研究團隊——美國高級研究計劃局,以及施樂帕克研究中心。它們創造了今天的許多發明,包括私人電腦、圖形用戶界面、桌面出版(系統)、文字處理、高級會議形式、網際網路本身、乙太網等。
觀點可以彌補智商的不足——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研究團隊在科研成果上大獲成功。
該研究團隊對人很感興趣,我們不是隱士,我們生活在文化和社會群體中。我們思考如何適應社會,我們的職責是什麼?不管我們有沒有孩子,我們都需要為下一代考慮。
食物、氣候、水、健康、汙染、教育……這些問題都是全球性的。今年出生的孩子,到本世紀末就80歲了,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可以給孩子們留下什麼,他們會得到一個比現在糟糕還是好得多的世界,取決於我們的觀點和行動。
通過發明,我們創造了力量,而人類擁有的智慧和我們擁有的力量之間有巨大的差距。我們常常只有負80分的智商,當我們堅持錯誤的觀點時,我們實際上會更加愚蠢,做出危險的事情。人類有不少欲望,但欲望很難得到滿足,這是我們必須解決的人類困境。
當我們發明工具,用技術表達觀點時,要想想這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人工智慧、計算機、輔助設計、網際網路……當我們製造工具時,我們要了解工具的局限性,用更強大、更理智的方式來使用工具和與工具互動。
我要強調的是,當我們製造出工具,不將其用於其他目的的話,工具就不是危險的。事實上,如果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僅以市值衡量來說,那些成功的公司,一直以來試圖研究的,也是改善全人類生存狀況的技術。
觀點可以彌補智商的不足。當我們擁有了正確的觀點,也就有了改善這些觀點的可能。
打造「智能體」,共建全場景智慧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雲與計算事業部總裁 侯金龍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雲與計算BG總裁侯金龍作《打造城市智能體,共建全場景智慧》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辜鵬博 童迪 攝影報導)
很高興再次參加世界計算機大會。去年,我跟大家分享了我們在鯤鵬計算產業的策略和布局。一年過去了,湘江鯤鵬在湖南的大地上生根發芽,走向了全國。今天,我跟大家分享華為雲和計算未來發展的一些思考。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來自政府、企業和行業的數位化需求,包括智能化的需求,都在不斷地湧現。
在我們看來,數字經濟的基礎就是連結和計算,5G代表了連結技術,而雲和AR代表了計算技術,行業應用是釋放連結和計算的關鍵。2020年是5G元年,開啟了新的萬物互聯的時代。同時,計算從單一化走向多樣性,AR已經進入企業、行業的主業務流程,讓算力和AR變得觸手可及。
5G、雲、AR、計算、行業應用這五種技術也是五大機會,目前史無前例地匯聚到了一起。如何做到這五種技術的協同和融合呢?今年9月,我們在上海發布了「智能體」的概念。
「智能體」包括智慧應用、智能中樞、智能聯接和智能交互。智能體的創新是雲、網、邊、端協同,面向一個城市或一個行業形成一個會感知、會思考、可執行、能進化的一體化智能系統。在交通行業和智慧城市的建設中,「智能體」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湖南,我們正與各界合作,加快算力的規模建設。計算機大會期間,我們將與長沙市政府、湖南湘江新區聯合發布「湖南省人工智慧的生態創新中心」,依託該中心,與產業需求相結合,盤活算力資源,推動智能化的產業升級。
未來5年,邊緣計算產業發展空間高達5億美元;軟體雲服務產業未來的空間也將高達1萬億美元,未來軟體將全面步入雲化和SAS化的時代。
我們希望,通過應用勢能、AR勢能、數據勢能等平臺,打造最好的SAS服務和運用開發平臺,賦能本地的軟體和應用企業,建立繁榮的軟體生態,推動智能製造、智能網聯汽車、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蓬勃發展。
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進程加速
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研發集團總經理 劉偉
(戴爾科技集團全球副總裁、中國研發集團總經理劉偉作《科技賦能數字時代》的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辜鵬博 童迪 攝影報導)
數位化轉型,是用數位技術讓傳統產業發展得更好,生產效率更高。在今年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數位化的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
從調查結果來看,國內企業數位化轉型突飛猛進。從2018-2020年,國內數位化轉型的積極踐行者增加了一倍,特別是疫情以來,有更多企業加速了數位化轉型的進程。
數位化轉型或者數字架構背後要有強大的IT技術架構作為支撐,從目前來看,有幾個發展趨勢是比較明顯的。
第一個趨勢是分布式融合。融合包括在晶片、產品和系統等各個層面的融合。比如在晶片層面,不管是X86、GPU也好,都融合到一個計算平臺上面;在系統層面,把成千上萬或者幾十萬個標準的伺服器融合到一個雲平臺、雲計算中心當中。對於分布式融合系統來說,關鍵要素是實現統一的管理。
第二個趨勢是超級自動化。人類一直追求通過自動化來實現生產力的提高,從前有機械自動化、編程自動化,現在則是智能自動化,用人工智慧來實現各行各業流程的自動化。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需要在算法上實現人工智慧的場景化、透明化和平民化,客戶不需要變成人工智慧的專家,只需要在平臺上使用就行。未來的數據存儲平臺,要具備多、快、好、省四個特點,即要支撐多種應用場景和多種數據形態,實時數據處理要快,性能、擴展性要好,省空間、省成本、省能源。
還有一個與多雲時代的信息安全相關。在數字資訊時代,整個IT技術變成了多雲的、IOT的、5G連結的體系。面對這樣一個龐大複雜的體系,以前通過防火牆壘一道「萬裡長城」的防禦方式不行了,要想辦法建「第二道防線」,可以儘快監測到風險,儘快用技術方式彌補這個風險所帶來的損失。軟體本身要自帶安全功能,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分析網絡的特徵、用戶的行為特徵,預測可能發生的風險,解決安全防護的問題。
用內生安全框架,加固數位化時代的「底板」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 齊向東
(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主論壇中作《用內生安全加速釋放計算生產力》主題報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童迪 辜鵬博 攝影報導)
數位化時代的「底板」,就是網絡安全。若沒有網絡安全,就如同木桶沒有底板,數據、網絡、計算力都必須以網絡安全為前提。
當前,數位化時代網絡安全面臨六大風險。一是計算機軟體、硬體漏洞不可避免,程式設計師每寫1000行代碼,平均會有3個缺陷;二是網絡協議漏洞將會造成嚴重後果,黑客可能發起攻擊導致城市通信陷入癱瘓;三是網際網路匿名體系架構增加了安全風險,沒有身份的束縛,很容易滋生網絡犯罪;四是網絡邊界從相對隔離走向逐步開放,網絡攻擊面擴大,帶來新安全風險;五是數據的共享、流動加劇了洩露風險,統計顯示2019年針對資料庫的密碼暴力破解攻擊次數日均超過百億次;六是「內鬼」層出不窮,多家機構報告顯示超過85%的網絡安全威脅來自內部。
正常使用者和網絡攻擊者越來越難識別,此前圍牆式的邊界防護和「事後補救」「治病救人」的安全防護措施,不再適應數位化時代的需求。面對客戶主體不同、攻擊複雜多樣以及後果的不可承受性,安全防護必須採取全面防禦、動態防禦和縱深防禦的「事前防控」網絡安全體系。
內生安全系統工程,即把安全能力內置到業務系統當中,具有像免疫系統一樣的自主、自成長、自適應的特點,真正做到「事前防控」。
內生安全框架落地有三個關鍵:盤家底、建系統、跑得贏。「盤家底」指體系化梳理、設計出所需的全部安全能力;「建系統」即把安全能力組件化,科學有序地部署到信息化環境的不同區域、節點、層級中,確保安全能力可建設、可落地、可調度;「跑得贏」則是確保安全運行的可持續性,實現管理閉環,「跑贏」漏洞、內鬼和黑客。
作為國內網絡安全龍頭企業,奇安信依照內生安全系統工程的思路,已在部委、金融、能源、教育、數字城市等40多個大型政企客戶中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