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與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進行了視頻連線,向歐洲呼吸學會介紹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經驗。
新冠肺炎病毒基本特徵與檢測
鍾南山首先介紹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基本特徵,包括病毒的基因序列情況、人傳人性質以及多種傳播途徑等等。談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鍾南山介紹了團隊開發的快速IgM(免疫球蛋白M)檢測試紙,可以作為核酸檢測的補充手段。他還介紹了恆溫擴增晶片的應用,這種晶片可以幫助檢測人員區分新冠肺炎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
針對目前一些新冠肺炎治癒者核酸檢測結果復陽的情況,鍾南山認為,治癒出院者的IgG(免疫球蛋白G)抗體含量增加了很多,在這種情況下,檢測結果復陽不太可能是因為再次發生了病毒感染。目前,尚不清楚核酸檢測復陽患者是否還具有傳染性,鍾南山提出,治癒者出院之後應繼續堅持隔離、複查。
鍾南山與歐洲呼吸學會主席視頻連線(視頻截圖)
臨床藥物試驗進展
鍾南山介紹,截至2月17日,將近150項針對新冠肺炎的臨床藥物試驗在進行中,試驗的藥物包括瑞德西韋、磷酸氯喹以及各種中藥。
鍾南山認為,新冠肺炎患者面臨的是死亡的威脅,因此無法像一般的藥物試驗一樣,採用嚴格的隨機對照研究方法、讓對照組的患者使用安慰劑,這樣做有悖醫學倫理,目前的藥物試驗多採用無對照組的研究方法。在針對磷酸氯喹開展的試驗中,可以看到,相當一部分患者服藥後四五天之內能夠出現病毒檢測轉陰的情況。鍾南山認為,目前市場上的一些中藥在抗病毒和抗炎症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臨床救治中遇到的問題
鍾南山介紹,對比SARS和新冠肺炎患者的肺部病理學活檢結果,最主要的區別就是,新冠肺炎患者的細支氣管和肺泡中有大量黏液,黏度很高,阻礙氣道通暢。他提出,這些黏液可能是導致危重病人死亡的原因之一。
機械通氣是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一個重要手段。鍾南山認為,這些分布在肺泡和細支氣管中的黏液非常濃稠,影響了機械通氣的效果。如何清理小氣道中的黏液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鍾南山還向歐洲呼吸學會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課題,包括新冠肺炎中免疫系統反應機制如何運作、怎樣恰當把握ECMO(體外膜肺氧合)的使用時機等。
氫氧霧化機具有一定效果
鍾南山特別提到,團隊從武漢和廣州的三個醫院收集到的數據顯示,氫氧氣霧化機對於緩解重症病人缺氧症狀具有一定的效果,而且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目前,已有將近1000名患者接受了氫氧霧化機治療。
疫情發展趨勢預測
鍾南山提出,很多研究團隊公布的預測模型並沒有納入「政府及時幹預」等參數,因此預測結果並不準確。鍾南山所在團隊此前設計的預測模型(模型使用的數據截至2月9日)納入了更全面的參數,包括國家強力幹預、春節後回流高峰消除等。
模型的預測結果顯示,國內疫情將在2月下旬達到高峰,4月底得到基本控制。目前,疫情流行數據均在該模型的預測範圍內。
鍾南山團隊設計的預測模型
鍾南山認為,全國、特別是湖北以外地區的確診病例數正在下降。
左圖:全國/湖北/非湖北新增確診病例曲線圖;右圖:全國/湖北/非湖北現有確診病例曲線圖。圖片來源: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四個「早」是防控疫情的關鍵
鍾南山認為,每日更新、公布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數據,是一項重要的措施。他還強調,啟動聯防聯控機制,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治,是防控疫情的關鍵。
給歐洲呼吸學會的建議
鍾南山表示,一些歐洲國家陸續出現了疫情暴發,應當儘早防止擴散。他指出,必須通過檢測區分出新冠肺炎和流感,中國願意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與歐洲呼吸學會互通有無。
鍾南山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新篩查方式:15分鐘出結果
近日,鍾南山院士團隊葉楓課題組在《醫學病毒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初次描述了IgM-IgG聯合抗體檢測試劑的研發,以及在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
據介紹,該檢測試劑滴血可驗,約15分鐘就能出結果,大大縮短了檢測的時間(病毒核酸RT-PCR檢測需要3-4小時出結果)。
多中心的臨床標本檢測評價證實,該檢測試劑臨床檢測的敏感性高達88.66%,檢測特異性為90.63%;IgM-IgG聯合抗體檢測的敏感性遠高於IgM或IgG單抗體檢測。
另外,該抗體檢測試劑採用指尖血與靜脈血檢測結果作對比,發現兩者檢測的一致性基本吻合,提示這一聯合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可用作即時檢測,可在床旁用指尖採血方式進行檢測。
咽拭子採樣機器人:已開始受試者檢測
咽拭子是目前診斷新冠病毒感染最主要採樣方法,以往一直由醫務人員人工操作,但今後可能就由機器人來完成了。
核酸檢查是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檢測手段,而咽拭子是目前診斷新冠病毒感染最主要採樣方法。咽拭子操作過程中醫務人員須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患者咳嗽、用力呼吸等可產生大量飛沫或氣溶膠,具有較高交叉感染的風險。
而且,採集咽拭子過程因不同級別的醫務人員水平的差異、心理的畏懼、咽拭子採集操作的不規範致拭子質量的差異容易出現假陰性,影響對病情的判斷。
針對這一問題,鍾南山院士團隊提出如何解決新冠病毒患者生物樣本採集交叉感染、保證採樣質量的方案,與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聯合提出了智能化機器人咽拭子採樣的解決方案。
新型智能化咽拭子採樣機器人系統由蛇形機械臂、雙目內窺鏡、無線傳輸設備和人機互動終端構成。蛇形機械臂具備靈巧精確的作業能力,並且具備與咽部組織接觸力感知能力,雙目內窺鏡提供高清的3D解剖場景,WIA-FA工業無線網絡保障了控制指令的實時可靠傳輸,力反饋的人機互動終端提供操作沉浸感。
機器人以遠程人機協作的方式,可以輕柔、快速完成咽部組織採樣任務。
近日,在強強聯合的通力合作下,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
該機器人系統於2月28日於廣醫一院正式開始受試者的檢測。至今已開展首期20例受試者的臨床試驗,採集樣本80份。細胞學檢測結果顯示機器人咽拭子採樣可以達到較高的質量,一次成功率大於95%,能夠利用低於醫務人員平均操作力量實現有效的採樣且採樣力度均勻,受試者咽部均無紅腫、出血等不良反應。
該項研究聚焦於與人體組織直接接觸的操作型機器人,可避免醫務人員感染、提升生物樣本採集的規範性、保證標本質量。
3月8日,團隊首次為確診陽性病人進行機器人咽拭子採樣試驗。圖/南山呼吸據介紹,新冠肺炎的確診需要2次陽性檢測結果,而患者康復出院需要3次陰性檢測結果,期間還需要多次例行的生物樣本檢測。生物樣本採集的必要性、困難程度及醫務人員的保護亟需遙控生物樣本採集機器人的推廣應用。
應義大利緊急求助,中國抗疫專家組今日出發支援
3月11日,四川省5位專家啟程前往義大利,他們將與中國紅十字會1名副會長、國家疾控中心1名專家組成中國紅十字會志願專家團隊,攜帶相關救援物,支援義大利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3月11日,四川省5位專家啟程前往義大利,他們將與中國紅十字會1名副會長、國家疾控中心1名專家組成中國紅十字會志願專家團隊,攜帶相關救援物,支援義大利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梁宗安教授、唐夢琳教授出發儀式。圖/央視新聞
據悉,應義大利紅十字會的緊急請求,並報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領導同意,中國紅十字會組建7人抗疫專家組赴義大利協助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由中國紅十字會1名副會長帶隊、國家疾控中心1名專家參加,並指派四川省組織5名同志參加(包括3名專家、1名翻譯、1名工作人員)。
今日出發的四川省赴義大利抗疫專家組成員如下:
梁宗安:男,中共黨員,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四川省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常務副組長。唐夢琳:女,中共黨員,華西醫院主任護師,重症醫學科小兒ICU護士長。童文彬:男,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所副所長、主任技師,2014年曾赴幾內亞比索援助伊波拉疫情防控工作。吉晉:女,中共黨員,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負責翻譯工作。秦小利:女,中共黨員,中國紅十字會成都備災救災中心主任,負責協調服務工作。
赴義大利抗疫專家組今日出發,會攜帶自身防護物資以及工作生活用品,同時根據義大利紅十字會的請求,支援部分醫用防護物資。
確診過萬!義大利向中國緊急求助
根據當地時間3月10日18時義大利衛生部公布的最近數據,義大利現有新冠肺炎患者8514例,死亡631例,治癒1004例,累計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總人數為10149例,較3月9日18時新增977例,新增168例死亡病例。
另據外交部網站消息,2020年3月1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約同義大利外長迪馬約通電話。
迪馬約介紹了義大利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情況,感謝中方給予的慰問和支持,認為這充分體現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傳統友好。迪馬約表示,當前義大利疫情形勢十分嚴峻,意政府正密切關注和學習中方抗疫的成功經驗,採取有力舉措阻止疫情擴散。意方面臨醫療物資和設備短缺的困難,希望中方幫助解決燃眉之急。旅意華人華僑在抗疫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意方將繼續全力照顧好他們的健康和安全。
王毅表示,作為義大利的好朋友和全面戰略合作夥伴,中方充分理解意方面對的挑戰,再次向意方表達慰問和支持。疫情無國界,是人類的共同敵人,需要國際社會團結應對。中方始終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要全力保障中國人民的健康安全,也要為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事業作出貢獻。日前,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捐款,用於抗擊疫情國際合作,也正在向疫情嚴重或醫療條件薄弱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王毅說,我們不會忘記,在中國抗擊疫情最困難的時侯,義大利給予了中方寶貴支持。現在,我們也願和義大利人民堅定地站在一起。雖然目前中方自身對醫療物資還有較大需求,但我們將克服困難,向意方提供口罩等醫療物資援助,加大力度向意出口急需的物資和設備。如意方需要,中方也願意派出醫療小組赴意協助抗疫。中國同義大利的友好省市和一些企業也將向意方提供支持和幫助。我相信,在共同抗疫的鬥爭中,兩國關係將得到進一步深化,兩國人民的友誼將得到進一步升華。感謝意方高度重視旅意中國公民的健康和安全,希望意方繼續向他們提供必要支持和協助。我們一定能夠攜手最終戰勝疫情!
來源: 綜合羊城晚報、央視新聞、光明日報,外交部網站、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圖片:央視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視頻:新華網客戶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吳方舟
校對:劉嘉文
審核:鄭健龍
籤發:彭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