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清平樂》說的是宋仁宗一生的過往,他從一個想要掙脫母后皇權桎梏的少年天子,到獨掌朝政平衡各方權利的殫精竭慮、勤政愛民的一代明君。
唐宋八大家有六位出現在仁宗一朝,世界第一張紙幣誕生在仁宗一朝,四大發明有三項或出現或開始應用於仁宗一朝。
人文、科技、金融這三項現代人最終是的軟實力,都如此鍾情於宋仁宗,源於他的寬厚、審慎與克制。
這部劇一開播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美輪美奐的宋朝宮廷,顏值在線的演員陣容,還有才子佳人的歷史典故,絕對是部不錯的歷史劇。
《清平樂》的製作也絕對精良,服化道儘量還原歷史的原貌,演員在表演上也絕對用心,不論是後宮還是朝堂,宮裡還是民間,都儘可能還原宋朝安平喜樂的和睦場景。
但是,畫面美則美矣,卻缺少靈魂,缺少主線,故事平淡、節奏拖沓,人物缺少靈魂,以至於很多人追不下去都棄劇了,豆瓣評分也一路下滑。
這樣一部劇實在槽點不少,且不吐不快。
1、大事件如蜻蜓點水,主要人物立不起來,劇情欠缺吸引力
劇中很多事情是還原歷史的,比如那些風流才子,晏殊,歐陽修,範仲淹,韓琦等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從小教科書上必考內容。
但因為主角是宋仁宗,這些才子既要有一定的曝光度,又要有深度是不可能的,所以著重描寫某一位才子的名場面少之又少,蜻蜓點水的效果就是讓觀眾不知所以,意猶未盡。
剛剛完成宋仁宗傳記《宋仁宗:共治時代》的歷史作家吳鉤,看了《清平樂》後表示:「宋夏之間的戰爭與和談,宋遼之間的談判,都是簡單地一筆帶過。本來可以拍得很精彩的戲(西部風光、戰爭、動作、諜戰、舌戰,簡直就是商業大片的題材),劇組卻放棄了。放棄了,主持慶曆新政的範仲淹、韓琦、富弼的人物形象就立不起來了,觀眾實在不明白韓琦與富弼為什麼會受到重用。」
宋仁宗搞事業的主要場景在朝堂,雖然觀眾對王凱的臺詞功底十分讚賞,卻也被大段大段不那麼優美的長臺詞弄得昏昏欲睡。
2、無宮鬥不後宮:完美的皇后太無趣,皇上愛上個神經病
不知道多少觀眾是為了看王凱與江疏影的CP才關注了這部劇的,《清平樂》開始幾集皇太后就薨了,原本以為沒有婆媳矛盾的後宮,皇后就是最大的贏家,終於有部劇後宮大女主戲了。
卻沒想到這個劇不走尋常路,皇上、皇后一心忙事業,不是配偶是同事,觀眾高呼「這對CP磕不動」。
江疏影扮演的皇后因為一開始並不是皇上想娶的女人,在成親當日兩人並未相見圓房,皇后心中難免幽怨。
可其實皇上只是因為婚前被大臣韓琦誤導,以為這位皇后「貌醜」,大臣們認為不會惑主才極力推薦。
兩人相見時,皇上當時就愣住了,這麼個大美人哪裡貌醜了,可惜了洞房花燭夜。
正當觀眾以為兩人可以好好恩愛的時候,皇后就開始各種「作」。
一個曾經女扮男裝去聽範仲淹講學的將門虎女,當了皇后居然處處以「規矩」約束自己。
兩人每次相遇說不上幾句,皇后就開始下跪請罪,讓皇上措手不及,觀眾也是看她跪一次氣一次。
一方面她用規矩把自己綁得牢牢的,生怕行差踏錯,希望時時都是完美的、優雅的。
另一方面她又覺得與皇上不親近,皇上沒有把她當成妻子對待。
「完美」是皇后看似聰明其實愚不可及,她一步步把皇上的耐心磨沒,也把觀眾的耐心耗光。
宋仁宗雖勤政愛民,內心也需要有合適的安放,而張貴妃後來能夠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就是因為其不守規矩。
雖然劇情讓張貴妃有點神經質,很多人都很討厭這個角色,但冷靜想來,她不過是個勇於追求愛情的女子,如果不是配角,哪至於這麼不堪。
張貴妃的愛火辣而熱烈,她可以不計名分地當一個小廝跟著皇帝,她也可以不要位份升遷,怕福分太大禍及兒女。
這個女人是如此讓人煩,可一向視宮廷規矩如律法的皇上為何會一而再地縱容?
有一次張貴妃想要掌摑皇上最愛的徽柔公主,結果皇上卻罵了徽柔,說她不尊重長輩。
當時委屈的徽柔問內侍懷吉,「爹爹那麼明理,為何要寵這個壞女人?」
懷吉說,因為張貴妃身後只有皇上,她與皇上的相處想必與別人也是不一樣的。
意思是在皇上心裡這個女人是個沒長大的孩子,只有他可以依靠。
張貴妃雖然任性、跋扈,卻很真實,她為了心愛之人那種能豁出一切的態度,確實容易贏得愛人的心。
劇中宋仁宗看似溫和其實心思深沉,就連從小感情最好的內侍一心向著皇后,也讓他心生芥蒂。他一直周璇與平衡各種關係,身心俱疲。
這個沒有任何利益背景的女人能夠讓皇上放心,女人對男人的崇拜與依戀是最好的春藥,而且在這個女人面前他能展現男人最偉大的一面。
而皇后呢?
很多人說以她的情商,真正的宮鬥劇中活不過一集。
除了動不動就是請罪外,她還缺乏身為女子的自知。
女人是柔軟的,嫵媚的,以柔克剛,百鍊鋼也能化為繞指柔。
比如有一次皇宮地震。
當時皇上、皇后正好好說著話,突然房子晃了一下,座位上的皇上想要扶住皇后,如果這下扶住了,皇后一下子就到了皇上懷裡,接下來的情節就不用操心了。
可沒想到,皇后根本不理皇上伸出的手,直接站定了大嚷起來「來人啊,護駕!」
當時那氣勢,地震也要落下風。
等皇上、皇后終於退到外面,各宮的太監們一個勁地來向皇后報告,什麼起火源頭都掐滅了,各宮娘娘們派人接出來了,然後各種彩虹屁,什麼事情都是皇后想得周到妥帖。
而皇上一個人坐在那裡看著皇后的背影,想起了那位對他有著強烈壓迫感的母后。
娶一位和母親一樣的女人,是很多男人畏懼卻也逃不開的命運。
皇上很感恩那位皇太后撫養並教導了他,卻也怨恨未能讓他見到親身母親,他的這種又愛又恨,也是他對皇后的感覺,敬重卻疏離。
在情愛方面完全白痴的皇后,後宮的管理如同一個嬤嬤起的作用,無非是些雞毛小事,真正遇上大事的時候,她卻根本沒什麼用。
比如有個宮女一直想害張貴妃,她做了個布娃娃,詛咒張貴妃的女兒,並且故意說這個娃娃是徽柔公主放的。
心思單純的張貴妃當時就信了,直接跑去找皇后評理。
沒想到皇后只是叫出了徽柔,有懷吉作證表示布娃娃不會是徽柔放的,就沒有然後了。
首先,當時徽柔不過才4、5歲,娃娃也不可能會做,再說,這樣一個娃娃,如果不是徽柔做的,就是有人要陷害徽柔,可是皇后查都不查,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此事造成了很大的隱患,後來張貴妃的女兒死了,她一直都覺得是被徽柔咒死的,這個仇真的結大了,也給徽柔一生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這個皇后真的很不合格,後宮看似只有張貴妃一人在作妖,卻實在因為仁宗不好色,後宮本就清靜。
她既沒有震懾後宮的本事,也沒有籠絡君王的柔情,只想要處處逢源,不落下話柄。
知道皇上喜歡張貴妃,就事事忍讓,而對於真心幫助自己的內侍和宮女,卻大公無私地有意疏遠,不但讓手下寒心,也讓觀眾覺得很不爽。
3、原著《孤城閉》太虐
這部劇的原著《孤城閉》說的是公主徽柔和太監懷吉的愛情故事,仔細品一品這是什麼設定,堂堂公主,不是和大內侍衛,而是和太監,光想想都知道要虐得體無完膚。
而劇雖然改成了宋仁宗為主線,卻也沒有刪掉這條副線,而且徽柔公主和懷吉都是觀眾看著長大的,更增加了虐情指數。
目前劇已經演到了三分之二,真正有情懷的愛戀片段少之又少,到了後面居然是想都不敢想的虐戀部分。
4、尾聲
《清平樂》想要展現宏大的敘事,兒女情長不如家國情懷,卻讓劇情支離破碎,觀眾該磕的瓜沒有磕到,求而不得的愛在歷史中或許屢見不鮮,在藝術作品中,卻少了靈魂張力。
男女主角相敬如賓、貌合神離,這樣的劇情是很難獲得共鳴的。
後宮戲如此無趣,以至於有人表示江疏影是不是拿錯劇本了,這部戲的女主角不應該是皇后,應該是張貴妃才對呀,兩情相悅,獲得男主愛情的那位不應該是女主嗎?
這個設定還真的引起研究宋史的歷史作家吳鉤的興趣,看了《清平樂》後他發了長博文表示,如果他來拍《清平樂》,那麼張貴妃會成為第一女主角,她和宋仁宗的恩愛纏綿,才是觀眾喜歡啃的瓜。
至於是否符合歷史,既然是藝術作品,觀賞性應該排在第一位才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