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圖片來源:臺灣媒體
針對民進黨當局漠視民意、行政機關獨斷專擅及政策短淺褊狹等等的執政缺失,11月22日勞工運動團體發起了「秋鬥」抗議遊行。此次秋鬥遊行共結合了土地正義、農民、環保、社運、政黨等50餘個團體約5萬民眾參與,堪稱是歷年來活動人數最盛大的一次。民眾表達「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訴求,以及對民進黨的政策實施諸多不滿,而點燃民眾怒火的也包含箝制新聞言論自由有關之中天新聞臺換照事件風波等。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隨後,國民黨「立委」在臺灣立法機構丟豬內臟,抵制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上臺報告,從而爆發衝突。根據島內數據分析網站分析,臺灣政黨總聲量以國民黨56.88%最高,但負面形象不少;其次是民進黨佔35.21%,聲量相對比國民黨小。
「換了位置換了腦袋」
臺灣資深媒體人賴嶽謙在《無色覺醒》欄目中分析,2018年「九合一」選舉前,民進黨雖握有全面執政優勢,但在時空背景下,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因為施政不力而不得民心,導致民進黨在2018年地方市長選舉嚴重潰敗,當時首任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的民調支持度不斷創新低,甚至時任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也被迫下臺。
民進黨面對2018的慘敗,蔡英文團隊調整施政方法,主推「大內宣」政策,加強社群網絡宣傳,各部門開始擴增數字營銷預算,配合各種施政問題,消除民間雜音。這樣的策略簡單也有效,到2020年底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蔡英文民調支持度向上攀升,加上國民黨黨內候選人的提名爭議,導致當時泛綠陣營在2020大獲全勝,蔡英文也連任成功。
但這次蔡英文並未吸取過去的教訓,2020年初還挾著高人氣在選舉一舉獲得817萬票的支持,到現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蔡英文支持度下跌,關鍵原因歸於護航美豬美牛進口,與迫害臺灣的新聞言論自由。
臺灣剛開始要進口美牛時,馬英九時期配套設重重關卡,守護臺灣人民健康,即使如此,民眾普遍仍小心翼翼,當時輪為「在野黨」的民進黨團及相關社會團體,各式抗議更為激烈,但當政黨再輪替由民進黨「執政」後,不僅開放美國牛,還增加進口美國美豬,這無疑是逼著臺灣的人民,選擇吃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肉品。
「沒有絕對不會離開的支持者」
民進黨不僅開放美國美豬肉品,還將範圍擴大到豬的內臟,要知道臺灣民眾的生活習慣與歐美人不同,我們不僅對豬肉的需求量比牛肉更高,對內臟的需求也遠高於其他地區。這個時候民眾不禁要問,臺灣人民付出了健康,最後換到的是什麼?
綠營官員對外宣稱是為了換取國際地位,但無奈的是臺灣地區仍無法參加許多國際組織。我們雖然看到許多美國高官前僕後繼的到訪臺灣,但我們卻看不到臺美關係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反而是看著他們帶走臺灣一堆東西,這樣的國際地位,到底是高還是低?臺灣人民犧牲健康到底值不值得?
民進黨除了迫害臺灣人民的食安,還強關中天新聞臺,打擊臺灣新聞言論自由,這次秋鬥中,就有約六萬名群眾被迫走上街頭抗爭,反對民進黨的「黨國體制」。面對民眾不滿的聲音,民進黨又開始擺出另外一個姿態,說我們會謙卑的傾聽人民的聲音,但如果是真的,民進黨當局還會執意要人民反對最強烈的美豬進赴臺灣嗎?
臺灣社會持續被撕裂,如此倨傲的民進黨對我們臺灣的傷害無比巨大。這次的秋鬥是已經是給民進黨一個警訊,人民已經憤怒了!
蔡英文24日在民進黨敗選兩周年時,在臉書說「民主社會沒有絕對不會離開的支持者」;美豬政策再不徹底檢討,提醒蔡英文,「2020年的支持者不必然繼續支持」恐將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