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美國將迎來獨立日。節日旨在紀念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發表,美國正式宣布脫離英國殖民、建立獨立國家,這個日子也被視作美國的國慶。依照慣例,民眾常以遊行、煙火表演和大家庭聚會來慶祝節日。
然而,在當前美國新冠病例激增的背景下,今年獨立日的很多傳統場景無法重現,「儀式感」難免要打折扣。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今年獨立日將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紐約時報》則說,這是個艱難的獨立日,病毒吞噬了缺乏抵抗力的國家。
花車「趴窩」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網站2日更新新冠疫情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全美新增確診病例54357例,再次刷新單日新增病例數最高紀錄,累計確診2679230例;累計死亡128024例。
該中心先前預測,至7月4日美國獨立日,全國新冠死亡病例可能超過13.06萬例。衛生官員對節日可能導致感染人數進一步劇增充滿擔憂,敦促民眾減少慶祝計劃。
BBC說,嚴峻的疫情,決定了今年獨立日將「與眾不同」,具體表現在幾方面。
第一,花車遊行將取消。還記得去年的獨立日上,各式優美的花車,連同軍樂隊、橫笛和鼓隊、軍事方隊、馬術方陣等,讓長達1.6公裡的遊行路線熱鬧非凡,也將慶典推向高潮。然而今年,花車將不得不在車庫裡「趴窩」,節日氣氛無疑遜色不少。
華盛頓特區的活動組織方在一份相當悲觀的聲明中表示,鑑於新冠病毒感染水平不會降至安全範圍,特區的花車遊行只好作罷。
但另一些地區的民眾決定採用更具創意的方式歡慶節日。在俄亥俄州的蒙哥馬利小鎮,將舉行一場「反向遊行」,即樂隊、踩高蹺者和花車在一處固定場地表演節目,吸引過路司機和行人駐足觀看。
「秘密」煙火
第二,「秘密」舉行煙火表演。煙火表演是獨立日的代名詞,也是節日夜晚最吸睛的項目。去年獨立日照亮華盛頓特區夜空的煙火表演,更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一次,時長比2018年那次翻了個倍。
今年,為了避免人群扎堆觀賞煙火,組織者想出了別出心裁的辦法。在紐約,梅西百貨的煙火表演將在幾個晚上「突襲」舉行,即不提前透露時間和地點。每場的時長也壓縮到5分鐘,避免人群聚集。
屆時,煙花燃放高度可達300多米。梅西百貨集團副總裁、煙花製作執行人蘇珊·特塞羅表示,小規模、多地區的燃放形式,能讓民眾在不聚集的情況下觀賞星空下璀璨耀眼的美景。
另一些城市,如波士頓和休斯頓,則鼓勵人們在家通過電視或網絡收看煙火表演。在獨立日當天,不少電視臺將播放前幾晚煙火錄製的影片。同時,一系列音樂表演,以及壓軸節目等,也將通過電視或網絡方式一一呈現,其中包括預先錄製的、在國會大廈西草坪上演的「國會四日音樂會」,以及有著百年歷史的吃熱狗大賽。
閉門謝客
雖然活動組織者正在尋找創新的方法來保持一切正常,但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很多公共場所將在這個周末關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美國至少23州已宣布暫停重啟經濟計劃。在佛羅裡達和加利福尼亞等州,原本擠滿了度假者的海灘將在節日期間閉門謝客。許多州的酒吧和餐館也關門打烊。
個別遊覽景點想出法子,給參觀者以安慰。以往,為慶祝獨立日,美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軍艦——憲法號護衛艦會在21響禮炮聲中駛出港口。今年,遊客可以通過網絡參觀軍艦,並觀看禮炮鳴響儀式。
而一些與政治相關的抗議活動可能受到嚴密監控。有官員擔心,受非洲裔美國人弗洛伊德被警察壓頸窒息而死事件的影響,獨立日期間可能在紀念碑等地發生進一步衝突。眼下,川普政府已建立「快速部署小組」加以應對。
「巡山」爭議
今年的慶祝活動,不僅集中在4日上演,還有一部分將在3日啟動,包括美國總統川普將於當天前往南達科他州的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觀看當地10多年來的首次煙火表演。
拉什莫爾山又被稱為「總統山」,刻有四位美國前總統華盛頓、傑弗遜、林肯及老羅斯福的巨型頭像。川普的「大王巡山」計劃一經曝光後便引起爭議。
第一,人們擔心在該地燃放煙火會引起森林火災和地下水汙染。在過去的十年裡,國家公園一直禁止煙火表演。
第二,當地原住民代表指出,美國政府在19世紀強行將拉什莫爾山收歸國有,然後把打壓原住民的白人領袖面孔刻在山上,是白人至上主義的象徵。他們計劃舉行示威,反對川普到訪。
第三,3日的活動不強制保持社交距離,也不強制佩戴口罩,人們擔心引發疫情。據福克斯新聞透露,屆時有7500個座位可供觀看慶典表演,12.5萬人申請了門票。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認為,今年的7月4日是個複雜的紀念日。它正值疫情大流行和經濟衰落席捲全國之際,正值一場對種族主義和警察暴行的全國性清算進行之際,也正值現代史上最分裂的總統競選即將到來之際。「獨立日,正如一些人所說,讓我們再次有機會反思警覺的價值,反思我們為任何表面上的自由所付出的代價。」
《紐約時報》說,這是個艱難的獨立日。美國的失業率為11.1%,新冠病毒傳播有增無減,美國遊客也被歐洲人拒之門外……美國眼下處於分裂中,無法找到連貫的解決辦法,民主制度功能失調,病毒已經吞噬了一個缺乏抵抗力的身體。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