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一個窮得只能吃土的國家

2021-01-08 騰訊網

地理位置

海地位於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國土面積27,750km ,其中27,560km 是陸地,190km 是內水。海地的海岸線長1,771km,與鄰國多米尼加的邊境長360公裡。

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西部海岸十分曲折,但是沿海只有少數幾個附屬島嶼。海地屬於科迪勒拉山系的中段,具有明顯的山地特徵,分為四條大致平行的東西走向山脈。在地質上,海地所在的伊斯帕尼奧拉島並非像科迪勒拉山系那樣形成於晚白堊紀或古近紀的阿爾卑斯褶皺運動,而是屬於新近紀的斷層構造產物,其地殼構造運動自上新世開始,至更新世還在繼續。海地境內最高點Pic la Selle高度為海拔2,680米。

氣候

海地有各種熱帶氣候類型,平原地區一般乾旱,山區一般溼潤,在科迪勒拉山則可見高山寒帶氣候。地形對溼度的影響很強,例如在信風的向風坡,年降水量可達1,905毫米(海地的勒博內),同一地的背風坡則只有559毫米(戈納伊夫)。

地形

海地境內可分為北部平原、北部山脈、中央高原、海地西北山地、海地中部山地、阿爾蒂博尼特、居爾德薩克、萊奧甘、南部山脈等九個自然景觀區。

資源

由於長年砍伐,海地的植被都是次生植物,包括熱帶稀樹草原、熱帶旱生林、半荒漠熱帶旱生灌叢、熱帶落葉林、半常綠季雨林、熱帶雨林、山地常綠林等植物。海地的自然資源包括鋁礬土、銅、碳酸鈣、黃金、大理石和水力。

海地境內最長的河流為阿蒂博尼河。該國沒有可通航河流。

海地的領海線為12海裡,毗鄰區為24海裡,專屬經濟區為200海裡。

經濟

海地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指數評價中,海地在177個國家中名列第153位。2004年,海地的GDP(按購買力計算)為120.5億美元,排名第145位;人均GDP為380美元,排名第150位。2004年海地通貨膨脹率為22%,外債為14億美元。十分之七的海地人每天收入只有一至二美元。

海地貨幣為古爾德(Gourde),縮寫為HTG,一古爾德合100生丁。海地的經濟以自主農業為主。大部分農民在自己擁有的小塊土地上耕作,僅提供基本的口糧。自己餬口不獲利的小農場佔全國耕地總數的70%。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海地獨立後亞歷山大·佩蒂翁將面積廣大的甘蔗種植園拆分成小地產分配給黑人所致(1791年海地的糖出口量為74,000噸,1825年跌至20,000噸,1960年為15,000噸)。在1791-1802年海地黑人起義期間,北部乾燥平原上的白人建立的灌溉系統被黑人奴隸破壞,至19世紀初因老化失修被徹底廢棄,導致佔海地人口50%的北海地人只能在佔全國耕地總面積17%的耕地上生活。1915年-1934年美國佔領海地期間,白人重新在海地北部建立了一些大農場,其面積佔全國耕地的7%,但提供了海地全國30%的農業產量。雖然又要過著出口給美國白人貿易商的日子,但海地這下才基本保住溫飽。

由於能源不足,海地的工業非常不發達。1960年代在阿蒂博尼特河谷也在白人協助下建立了水力發電廠,首都太子港有水泥、麵粉、製鞋、紡織、肥皂、製藥、飲料、植物油、塑料、家具、釀酒等小型消費工業,北部平原有劍麻加工廠,累凱平原的甘蔗種植區有糖廠。海地的失業率極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沒有固定的工作。

海地政府曾致力於發展旅遊業,並曾經設立了專門的旅遊部。到1956年,海地的外國遊客已經達6.6萬人,主要是來自北美的遊客,他們為海地政府帶來了除咖啡出口外的第二大外匯收入(1961年為1000萬美元)。1962年後,由於政治動蕩和愛滋病,來自外國的遊客數量大大下降。

主食

當地人把深層高原土挖出來後,經過一系列粗暴的過濾工藝去除雜質,然後混入鹽和食用油做成餅的形狀,都不用烤制,直接暴曬後就可以食用了。街邊路邊攤都有出售,就跟北方大街賣饅頭一樣,3毛一個,別看就3毛,在國內啥也買不到,在海地共和國有些人連三毛錢也拿不出來。

現在土已經成了當地的主食,有的人一生都沒吃過米飯,這麼貧窮的原因在於海地共和國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工業水平幾乎沒有,全國三分之二的人沒有固定工作,平均人年均收入為300美元。

海地海鮮資源豐富,卻因為文化影響而不肯吃大海的食物

因為是海洋國家有人不禁要問,靠海吃海,打魚過活不是很好嗎?當地人表示,周遭海域海嘯頻發,出海極其不安全,認為海是邪惡的象徵,而且當地風俗對海鮮不敢興趣,認為太腥。

明明有很好的海洋資源,但是當地卻因為文化影響而不肯吃,寧願活的很窮也不懂得運用自己豐富的水產自願。

海地那麼窮,為什麼不種地

1.種植技術,海地當地的種植技術非常落後,他們也種地,但是最後的產能非常低。

2.地形,在海地地形多以山脈為主,這種地形本身就不適合耕種。

3.水土流失,在海地被殖民期間,殖民者將海地大部分的樹木砍去,用來種植經濟作物,導致的後果就是水土流失嚴重,現在海地可以用來耕種的面積非常少。

4.人口密集,海地人口非常多,一家能生好多的孩子,本身糧食就不夠吃,再生這麼多的孩子,最後是什麼結局大家可想而知。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窮的兩個國家,一個每天吃的是土,另一個幾天掙不到1元
    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有人哭著說自己很窮?一到月底,那就是各種月光族狂歡哭窮的時刻了,是不是經常還能聽見很多人這麼形容自己:「窮的只能吃土了!」窮的只能喝西北風了!只不過,這兩句話對於我們來說顯然是玩笑話,但其實,它們對於有一些國家來說,是每一天的日常,這世界上真有窮到吃土的國家。
  • 世界最窮的國家,全民實現「窮到吃土」,超一半人沒有固定工作
    導語:世界最「窮」的國家,全民實現「窮到吃土」,超一半人沒有固定工作當我們的內心感覺疲憊的時候,旅行是最好的治療方式,背上行囊,到世界各地去看看,能釋放心中的煩惱。走過一座城,跨過一片海,大自然的美景讓人應接不暇。
  • 南美洲有個國家,窮到以土壤為主要食物,真的過著「吃土的生活」
    於是,各種飯圈文化應運而生,如真香、吃土等詞,傳遍了網絡,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說到「吃土」,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意思,就是一個人瘋狂購物之後才能吃土。當然,這只是人在生活中自嘲的一種方式,並不是真的吃土。隨著旅遊業的火,很多人也喜歡出國旅遊,因為在旅遊的過程中,你會看到其他國家獨特的飲食習慣。
  • 世界上最窮的國家,人們靠「吃土裹腹」,很多人一輩子沒吃過米飯
    ,在很多地方很多人都是吃不飽穿不好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中國強大了,我們不僅吃得好,而且吃得精緻,平常出門吃飯,有各種各樣的美味的美食,做得很精緻的美食,還會到一些看上去裝修漂亮的酒店去吃飯,這些都是證明著我國的如今的經濟發展非常快速。
  • 世界上最窮的3個國家,貧窮到無法想像,每個都讓人心疼不已!
    現在我們的生活已經是非常的好了,吃的飽穿的暖,但是可以從爸爸媽媽他們那裡聽到,以前我們中國人民過著什麼樣的苦日子,通常都是要挖野菜,啃樹皮的,可見我們老輩人受了多大的苦,這些我們也只能聽一聽,完全感受不到當時的那種窮日子,但是在現在這個科技發達,經濟景氣的時代,這個世界上還是有些類似我們國家之前的那種苦日子的。而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世界上最貧窮的三個國家。
  • 美洲僅有的兩個黑人國家,為何海地又窮又亂,而巴貝多卻很發達
    文/格瓦拉同志迄今為止,美洲共有2個黑人國家,即海地和牙買加,雖然它們的種族、膚色相同,但國家的面貌卻迥然不同,前者又窮又亂,而後者卻很發達,堪稱全球奇聞。那麼問題來了,同為黑人國家,為何海地和牙買加的生存狀況大不相同?
  • 地圖看世界;同處海地島,為何西邊的海地窮,東邊的多米尼加富?
    (海地島的位置)相較於海地,多米尼加的國家命運要坎坷得多:1821年11月獨立,次年2月被海地佔領,1844年2月27日再次宣告獨立,成立共和國,1861—1865年再度被西班牙佔領再如出口加工業,海地由於政局不穩,外資不敢進入,工業發展不起來,而多米尼加有一個穩定的環境,出口加工業就發展起來了。(多米尼加人。)(海地城市。)
  • 海地與多米尼加在一個島上,為何分成兩個國家?
    海地島名氣小,沒關係,你知道海地島西部有個國家叫海地就可以了。海地雖然窮到全球知名,但名氣相當大。別的不講,單說經濟,海地就沒少被拎出來,和海地島東部的鄰居多米尼加進行比較。先說幾組數據:海地面積2.78萬平方公裡,人口1200萬;多米尼加面積4.87萬平方公裡,人口1084萬。2018年,海地GDP為84億美元,人均只有761美元。
  • 一個島分成了兩個國家,一個富得流油另一個窮的吃不起飯!
    在大西洋和加勒比海之間有一座島嶼,這座島嶼的面積很大,不過分成了兩個國家,分別是海地和多米尼加,一個富得流油,一個窮的連飯都吃不飽,兩國的國境線就是一條貧富分界線。這座島嶼名叫海地島,面積約7.6萬平方公裡,海地共和國位於島嶼的西邊,多米尼加位於島嶼的西邊,從面積上來說,兩國差不太多,不過海地人口數量少一些為980萬人,而多米尼加則為10658萬人。因為多年的戰亂,海地變成了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大多數海地人每天的話費不足兩美元,而且沒有固定的住所。
  • 「吃了會脹死,不吃也會餓死」,紀錄片《侶行》揭開窮國真相
    新一季的《地球之極·侶行》,他們來到了海地。真正嘗試到了「吃土」的感覺。來到一戶當地還算富足的人家,女主人揭開地上的塑料布,赫然展示在眼前的是一堆灰撲撲的土餅。折合成人民幣大概是一分錢一個,表面髒兮兮的,鼓起勇氣咬上一口,瞬間嘴裡的口水就會被吸乾,咽下去是非常澀的感覺。但是這種「食物」在當地非常受歡迎。
  • 在那些真正貧瘠的土地上,許多人一生中從未吃過大米
    「吃土」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窮得沒飯吃,只能吃土的形容詞,不管怎樣,有這麼多的土地是免費的。畢竟不可能真的吃土。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有些國家太窮了,吃的是土,泥餅是許多人小時候吃大餐的地方,甚至在他們的一生中從未吃過白花花米。
  • 雙國記——海地與多米尼加共和國
    中國日報網消息:一場裡氏7.3級的地震給海地帶來的損失似乎要比發生在其它國家來得慘重。稍微把目光向東移,海地的鄰國,同屬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多米尼加,情況似乎沒有那麼糟糕。  「海地一貧如洗,整個國家幾乎陷入絕望狀態,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呈現出一派繁榮、健康的景象,」美國基督教聯盟創始人帕特-羅伯遜評論說。
  • 全世界最窮的三個國家,窮到無法想像,每一個都讓人細思極恐
    但是除此之外,這個國家其他地方並不符合這個國家的「大」,在聯合國的調查後,被認為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是在2010年的時候,這個國家人均純收入只有不到200美元,幾乎全民的營養不浪與醫療條件的落後,導致這個國家的人均壽命不到35歲。二、海地 海地是北美洲的一個島國,由於自然災害與地震的頻發,使得這個國家成為北美洲最貧窮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最貧窮的幾個國家之一。人口素質低下、各種設施落後、加上地震頻發導致這個國家75%的人處於赤貧狀態,即沒有任何存款。
  • 200年前,一群黑人和白人各自建立了一個國家,如今兩國天差地別
    在兩百多年前,黑人和白人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上分別建立了政權,可是海地卻窮得吃土,這是怎麼回事呢?有色人種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我們國家內部的這些民族就像親手足一樣不離不棄。不管在什麼時候,每個民族都能團結在一起,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大家庭中。可是,西方國家內部的各個民族可不像我們一樣。
  • 真正的「吃土」國家,非洲最窮的地方,看了讓人心疼
    真正的「吃土」國家,非洲最窮的地方,看了讓人心疼大家都知道非洲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地方,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生產方式上都還是比較古老的方式,雖然有部分地區富起來了,但是大部分地區還是非常窮的,很多人常年都吃不上米飯,常常過著食不飽腹的生活。
  • 美國《時代》周刊:雙國記——海地與多米尼加共和國
    中國日報網消息:一場裡氏7.3級的地震給海地帶來的損失似乎要比發生在其它國家來得慘重。稍微把目光向東移,海地的鄰國,同屬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多米尼加,情況似乎沒有那麼糟糕。「海地一貧如洗,整個國家幾乎陷入絕望狀態,而多米尼加共和國則呈現出一派繁榮、健康的景象,」 美國基督教聯盟創始人帕特•羅伯遜評論說。
  • 非洲人寧願吃土都不願種地,認為能帶來好運,網友:窮真的會吃土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非洲的生活條件還是比較落後的,這裡黑人很多,在我們印象中,非洲人也很懶,他們生活中吃得很簡單,經常吃不飽肚子,國家科技也遠遠落後於世界。在非洲,大多數人住在城鎮裡,一般到了中午,很難找到一家營業的商鋪,因為這裡的店主回家睡覺,等到三四點才出來做生意。
  • 傻傻分不清楚的兩個兄弟國,同宗同源,國名一樣,但都窮得吃土
    記住這些國家的不同,難度可能跟外國人參加中文考試差不多。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兩個國名重複、讓人很傷腦細胞的國家,一個叫剛果共和國,一個叫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二字到底有什麼魅力,讓兩國都搶著用呢?
  • 非洲「重名」的兩個國家,一個窮得吃不上飯,另一個卻富得流油
    「文|家樂(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只想進行一場漫無目的的旅行,在一個有花有海、安靜緩慢的地方曬著太陽無所事事。另外,剛果河還有一個名字叫薩伊河。1971年,統治剛果(金)的蒙博託把國名改成了薩伊,以避免與剛果(布)國名混淆,新管理層不喜歡薩伊這個沒有歷史感的名字,又把國名改回了剛果(金),剛果(布)與剛果(金)地理相近,而且人口多以班圖語系的人為主,那麼,為何分成兩個剛果呢?這需要從遙遠的剛果王國說起。
  • 全球「最窮」的兩個國家,一個窮得只剩下錢,一個把跑車當垃圾車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是,和幾個發達城市相比,還有非常貧困的地區,例如,非洲的很多地區仍然處於貧困的邊緣,但是,如果有兩個國家的話就不一樣了,有人調侃這兩個國家,說他們是世界上最窮的,他們很窮,只剩下錢了,他們把跑車當成垃圾車,廁所是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