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委員「沉」下去 思路「活」起來
省政協界別活動組在瀾滄縣竹塘鄉參觀高粱種植基地
6月29日至30日,在省政協副主席徐彬的帶領下,省政協教科衛體委組織教育界別委員開展界別活動,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實地學習時代楷模、「農民院士」朱有勇的先進事跡,深入考察瀾滄縣竹塘鄉東主村半坡組高粱種植基地、三七酒廠生產車間以及林下三七基地建設情況,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支招。
頂著炎炎烈日,委員們先後來到瀾滄縣民族小學、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普洱市職業教育分中心,了解瀾滄縣職業教育發展情況,並提出意見建議。
在竹塘鄉三七育苗基地的大棚裡,嫩綠的三七苗齊刷刷地冒出土層,工作人員彎下腰,採摘一朵「小花」讓委員們細細品嘗,一股甘甜在嘴裡回味。「這裡的氣溫和溼度非常適宜三七的生長,並且這裡的三七實現了有機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以每畝苗可種植林下三七10至15畝,每畝產量50公斤至80公斤計算,村民每畝林下三七可實現收入5萬元至15萬元。
「瀾滄是一個不該貧困但又深度貧困的地方。」朱有勇院士對委員們說,瀾滄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有充沛的陽光、降雨,有豐富的熱量,更有廣袤的土地、豐富的物種,尤其思茅松林下是三七等名貴中藥材最適合生長的環境。
回想當年來瀾滄時看到的貧困狀況,朱有勇無比感慨。為了幫助當地農民擺脫貧困,他將自己的技術無償授予當地農戶,並長年提供技術指導,條件是種植企業必須兌現「不用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收益的15%用於扶貧」的承諾。
來到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委員們駐足田間地頭。「你們吃的馬鈴薯就是朱院士帶領農民在這片土地上種出來的,採用了有機肥。農民只要種1畝地,幹100天,收入1萬元,全家就脫貧了。瀾滄冬天雨水少,也沒有霜凍,很適合在『冬閒田』上種植冬季馬鈴薯。」普洱市政協副主席王學文介紹。
委員們感慨,在瀾滄縣的青山綠水間,當地走出了一條科技扶貧的新路子。昔日的茅草房、土坯房不見了,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買上了小轎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在考察學習座談會上,委員們聽取了普洱市職業教育發展情況介紹。
省政協委員黎素梅說,「一技在手,終身受益」,要提高當地民眾受教育年限,搞好技能培訓,在扶德、扶智、扶志、扶能上用真功,防止脫貧後返貧。
「瀾滄縣高中階段的毛入學率很低,如果教育上不去,很容易返貧。」省政協委員劉滄山認為,要把控輟保學抓好抓實,提高入學率,有效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的內生動力,從根本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這次界別活動堅定了委員的初心,現場觀摩更讓委員深刻感受到朱有勇院士對崗位的敬重、職業的責任、做人的奉獻精神。」省政協委員羅進忠認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支撐、科技支撐、奉獻精神的支撐,要發揮職業教育扶貧優勢,著力提升職業教育服務水平。
省政協教科衛體委副主任吳衛民說,通過對時代楷模朱有勇院士開創出的「一位院士、一個團隊、一群外援、一片產業、一方熱土」脫貧攻堅模式的學習、分析、經驗總結,參與活動的委員受益匪淺。
徐彬對此次活動的開展給予充分肯定。他提出,界別委員在各自領域要敢於擔當、勇於作為,要充分發揮所在界別優勢和模範帶頭作用,密切聯繫和服務群眾,做到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為雲南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