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2020-12-16 澎湃新聞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在我國古代建築中,廊是獨具特色的存在,它交融詩思、畫意的設計,呈現出絕妙多姿的藝術效果。像頤和園長廊、蘇州滄浪亭的復廊、拙政園的水廊等,都造就了移步換景、宛轉無窮的意境。

這種自帶優美氣質的建築,自古就吸引著詩人敏感豐富的觸覺,鐫刻下直抵心扉的詠嘆。下面,我們就從蘇軾的詞作中去了解一下。

西江月

(北宋)蘇軾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

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

把盞悽然北望。

這闋詞是蘇軾的中秋名篇《西江月》。當時正值中秋佳節,但蘇軾身在他鄉,回首往事、瞻念前程,則不免百感交集。

開篇,作者就壓抑不住似的發出一聲感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直白鋒利,令我們讀來有心靈地震的感覺。

詩人說人生如戲如夢,能經過幾個春秋呢?一句詞將現實和夢幻、人生與自然貫通,不愧是千古佳句。

之後,詩人營造了一種分外清寒的審美意境,將風葉鳴廊、鏡中白髮,這些短暫、個體的體驗,與永恆之物「明月」相連,對比之下,讓人更顯局限渺小,悲劇性油然而生。

這種悲傷是被迴廊上風吹葉落的細微聲響挑起,可見詩人所處環境何等死寂,本該團圓熱鬧的中秋節,詩人卻被「酒賤客少」「雲妨月遮」的逆境煎熬著。

末句詩人一振而起,「把盞悽然北望」,在希望和絕望兩維之間,誕生出另一種對人類命運的眷戀,寄託於那能「千裡共嬋娟」的人。

廊,是古人居住生活的重要場景。早在春秋戰國,就流傳著吳王夫差為西施建造「響屧廊」的逸聞,這條迴廊底部大概是空的,據說西施穿著木屐走在上面,聲音非常美妙。

我們常見的廊一邊或兩邊通透,頂棚配合列柱、橫楣構成一個半敞開的空間。

不僅溝通單個建築,起到引導遊賞的作用,還常常配有扶欄、座位、美人靠,可用來遮風避雨和會友休息。

廊的形式也靈活多樣,有迴廊、復廊、雙層廊、單排柱廊、暖廊、橋廊等等。

中國文化一直在追求人與自然、宇宙與人生的和諧境界,廊可以說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古代建築中的體現。廊是古人美學的集中綻放,也是人類留在永恆大地的一份詩意。

我們經常說「詩情畫意」,廊不僅是詩人們幽思懷遠的寄託,還是畫家們山水揮毫的靈感。

今天我們共同展開清朝畫家李世倬的《皋塗精舍圖》,看看廊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詩情畫意」。

▲《皋塗精舍圖》清 李世倬

紙本設色 110.5cm×3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皋塗精舍,是乾隆皇帝的御用書屋,位於香山玉華寺中,《皋塗精舍圖》就是畫家根據乾隆的題詩創作的。

整幅畫置於眼前時,一種澹泊蕭疏的氣質撲面而來,山巒、古剎、樹木,無一不陷入了靜謐,好像雲霧都無法流動,讓人幾乎感到了時間的停擺。

這其中含有佛家虛靜的境界,而「靜」也是歷來國畫的重要體驗之一,黃公望曾指出這一要義,說「詩要孤,畫要靜。」

在山巒的處理上,以淡墨枯筆勾勒山形,畫家刻意隱去了北方山峰瘦硬尖銳的稜角,代之以江南山丘柔和起伏的線條。

皴筆短促而單薄,淡色墨點只在少數山體堆疊,山體的敷色淺淡至極,這些共同織就的統一感與和諧韻律,讓環伺的群山顯出類似於雲的質地。

面對這幅畫站立,似乎能體感到冬日北方的荒寒,但這種感覺又是收斂的,因為所有的線條和筆觸都經過畫家的提煉創造,沁出西方仙境的輕盈溫柔,令人倍感安慰。

居中的精舍主宰著全篇,我們發現這是全畫少數使用了濃墨與淡彩的部分。

這座精舍建在半山開闊的平地上,院落亭臺肅穆簡潔,兩棵盤曲的古槐矗立在前景,掩映得庭院幽深,雲樹朦朧。

乾隆曾寫道「精廬虛朗蔭高槐,嵐翠迎人足散懷」,詩中的意境被畫作呈現得淋漓盡致,而且整座寺院中一個人都沒有,讓氛圍更加清冷。

唯一的暖色——淡淡的硃砂,渲染了院牆、一些立柱和長廊的欄杆,長廊和院牆構成暖色的帶狀空間,隔開冷寂的自然,把精舍圍簇進人世的、歡快的氛圍。

長長的遊廊沿著山勢曲折逶迤,可以俯瞰全院和遠山,乾隆在詩中寫到「楹間寫霧」「雲臥天窺」的佳景,想必就是在這廊中行走坐臥,俯仰天地而生出的靈感吧。

《詩書畫》同名圖書現已面世

《詩書畫》播出時間

每日17:50,東方衛視《詩書畫》與您不見不散。

原標題:《廊: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