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為期兩天的2020年廣西青少年攀巖錦標賽在南寧市馬山縣圓滿閉幕,線上線下觀眾5萬人次同步觀看。
伴隨激情動感的音樂、賽事裁判長專業的解說,賽事從難度最大的攀石開始,各路小將敢為人先,摩拳擦掌,與巖點較量,與時間賽跑,每個巖點都留下了青春雪白的印記,展現了力量、柔韌與技巧的完美結合。經過激烈角逐,南寧市二隊包攬了所有參賽組別的全能金牌,女子比賽中,來自南寧市二隊的馬山籍選手馬瑩瑩包攬了甲組全能、難度、攀石、速度(隨機賽道)、速度(標準賽道)五項冠軍;男子比賽中,南寧市二隊也收穫頗豐,黃海鋒摘得甲組全能、速度(標準賽道)兩項冠軍,倫國強獲得甲組速度(隨機賽道)冠軍,韋譯勇奪甲組難度冠軍。攀石賽中,明年即將步入大學的梧州市攀悅體育俱樂部主力李宗諭獲得甲組攀石冠軍,同樣代表梧州的第三屆全國青年運動會後備力量黎語馨斬獲了女子乙組攀石的季軍。據了解,梧州市攀巖基礎較弱,自然巖壁和人工巖壁均匱乏,在沒有高牆的情況下仍有此收穫實屬不易。此外,桂林市代表隊、賀州市代表隊、梧州市攀悅體育俱樂部獲得本次大賽「體育道德風尚獎」。
本次比賽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主辦,廣西社會體育運動發展中心、馬山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承辦,並藉助馬山縣融媒體中心創新直播賽事。賽後攀巖項目主管中心——廣西社會體育運動發展中心負責人組織召開了參賽領隊教練員座談會,共同探討廣西攀巖項目發展的困境和解決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比賽共有61名馬山籍選手分別代表南寧市一、二隊參賽,同時也是我區與國家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共建的攀巖國少隊隊員。他們將賽事28枚金牌中的26枚收入囊中,再次彰顯了馬山模式的優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據了解,馬山縣在國家體育總局、自治區體育局、南寧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指導下,以「體育」為槓桿,做好山水文章,充分發揮自身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人文農貿資源優勢,深入發展「體育+文旅+扶貧+縣域發展」的馬山模式。
模式一:特色小鎮為馬山換新顏。2017年,中國首個攀巖特色體育小鎮落戶馬山,攀巖進校園和攀巖體育產業加快發展,攀巖學校的硬體設施不斷完善,多場國際、國家、縣級攀巖賽事和中國東協山地馬拉松賽等一系列重大山地戶外賽事活動成功在馬山舉辦,賽事服務保障、旅遊配套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升,馬山已然成為廣西乃至全國發展攀巖特色運動、培養攀巖人才和開展戶外體育旅遊活動的聖地。同時得到了全國各地廣大運動員和教練們的充分肯定。來自梧州市攀悅體育俱樂部邱偉健教練說:「馬山攀巖條件優越,擁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巖壁,而且氣候宜人,沒有大風雪惡劣的氣候環境,一年四季皆適合進行攀巖訓練或比賽,我們每次來都會組織小隊員攀爬自然巖壁」。
模式二:青少年攀巖運動項目是馬山特色攀巖小鎮建設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攀巖推廣活動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各地試點,已逐步建立包括「攀巖希望之星」、「攀巖進校園」、青少年攀巖賽事體系、青少年攀巖訓練體系等組成的青少年攀巖發展體系。在國家體育總局、自治區體育局、各市體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馬山縣抓住攀巖運動的發展機遇,通過大力發展以攀巖為代表的山地戶外運動產業,不斷加大對攀巖陣地建設和攀巖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投入。截止目前,共投入1100多萬元,建設了23所攀巖學校(金倫中學、百龍灘初中、永州初中在建中),為23所攀巖學校配備專(兼)職攀巖教師52名,其中特招攀巖專業教師5名,23所學校攀巖壁面積達3002.72平方米(在建三所學校巖壁共704平方米)。實現11個鄉鎮攀巖學校建設全覆蓋,每所攀巖學校都開設攀巖特色課程,把攀巖列入體育課必修科目,惠及學生18000多人。並加強對攀巖苗子的重點培養,成功培養了馬瑩瑩、盧思炎等一批優秀的青少年攀巖運動員,2018年以來,由馬山籍選手組成的首支國家少年攀巖集訓隊先後代表馬山乃至廣西參加5個國家級以上和區市級攀巖比賽,累計共獲得金牌26枚,銀牌23枚,銅牌15枚,攀巖競技和參賽能力全面提升。
模式三:農文體旅加持,助力脫貧摘帽奔小康。近年來,馬山縣通過舉辦、承辦「環廣西」、「山馬賽」、攀巖賽和文化旅遊美食節等一系列體育賽事和節會,探索形成了「體育+文旅+扶貧+縣域發展」馬山模式,將體育賽事的「動」、文化旅遊的「魂」和休閒農業的「靜」有效結合起來,形成了農文體旅共興、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體育+」模式成為馬山縣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馬山縣2018年獲評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生態旅遊、特色休閒農業等產業實現井噴式發展,馬山縣年接待遊客人數也從2016年的269.65萬人次,迅速增加至2019年的603.82萬人次,年均增長超過30%,2016-2019年旅遊總消費117.85億元,年均增長37.54%。「體育+」模式還直接助力全縣脫貧攻堅,打造了體育扶貧新品牌,體育扶貧、文旅扶貧帶動全縣貧困人口脫貧率達到20%以上,有效助推馬山縣73個貧困村摘帽,9.37萬人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20.21%下降至2020年初的0.84%,逐步實現同步進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