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毛赤瓟(Thladiantha villosula)來自於葫蘆科,赤瓟屬。
草質攀援藤本,全體密被短腺質茸毛和疏生長的多細胞剛毛,葉邊緣有稀疏的胼胝質小齒或有時為不等大的三角形鋸齒,基部心形,彎缺圓。
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冠黃色,果梗粗壯,果實長圓形,幹後紅褐色,具黃褐色的短柔毛,頂端鈍,基部近圓。種子卵形褐色,頂端漸狹,基部鈍,兩面網狀。
花果期夏、秋季。產雲南、貴州、四川、湖北西部、陝西南部、甘肅以及河南南部。常生於海拔2000-2800米的溝邊林下或灌叢中。
黑子赤瓟與原變種不同在種子黑色,兩面光滑。產雲南、四川。生於海拔2200-2700米的山坡林下。
文中的長毛赤瓟是在貴州畢節遇見的,赤瓟屬種類很多,搜索了貴州植物志,縮小範圍,根據描述,把其他的貴州赤瓟屬植物一一排除,初步定種為長毛赤瓟。
川赤瓟種子黃白色。球果赤瓟種子寬三角狀卵形,淡黃白色。長葉赤瓟果皮有瘤狀突起。
雲南赤瓟外面多鱗片狀突起。鄂赤瓟莖枝細,幾無毛,有縱向稜溝。齒葉赤瓟全株幾乎無毛;莖、枝光滑,有稜溝。
赤瓟屬的研究資料和介紹不多,細分到長毛赤瓟的介紹就更少啦,我嘗了嘗他的果實,不甜,嘗過之後,喉嚨會感覺不舒服。我們來看一些零星的關於赤瓟屬植物的介紹吧。
赤瓟植株為攀緣草質藤本,適於各類生態地勢,由於全株被黃白色的花,心形的葉片,橢圓形的瓠果,及地下的根塊,莖具攀援能力,如有可供攀援的物體及植物,其長勢更佳。
攀援植株的葉片比在地表打盤的生長旺盛,葉片明顯肥大。為此可作園林綠化觀賞藤本花卉栽植。還可獲得瓠果及根莖,供藥用。且栽植一次多年繁茂。
秋後瓠果橙黃色、橙紅色、紅色至紅棕色,五彩繽紛,更是錦上添花。
赤瓟是一種廣泛分布於東亞地區的葫蘆科藤本植物。赤瓟的根、塊莖含皂苷類成分赤瓟苷,赤瓟的塊莖中含有相當多的皂苷。
赤瓟的根莖含赤瓟苷,可治黃疸,痢疾,反胃吐酸,咳血,胸痛,腰部扭傷。
赤瓟子為葫蘆科植物赤瓟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後連柄摘下,用線將果柄穿起,置通風處曬乾,是一種常用中藥,藏、蒙醫用。
功能:活血化瘀、調經,主要用於陰道疾病、血鬱宮中、血痞、經閉、血脈病、皮膚病、死胎、胎衣不下等。
赤瓟子作為中藥可追溯到《唐本草》:「此物蔓生,葉似栝樓,圓無叉缺,子如梔子,生青熟赤,但無稜爾。根似葛,細而多糝。北間者累。相連大如棗,皮黃肉白,苗子相似,根狀不同。」
《本草綱目》:「王瓜,三月生苗,嫩時可茹。其葉圓如馬蹄而有尖,面青背淡,澀而不光。六、七月開出小花成族。結子果,熟時有紅黃兩色,皮亦粗澀,根不似葛,但如栝樓根之小者,澄粉甚白膩,鬚根掘2~3尺得子根;江西人載之沃土,取根做疏食,味如山藥。」
從形態看,葉形、花、色、果實與王瓜不等,所以不是王瓜,而與現在的赤瓟子相等所以應看成是赤瓟子,這是中醫本草記載。
而藏、蒙醫則在1千多年前《四部醫典》中亦有記載。它是用歌括的形式記述:
婦科主病主治:腹潤小法藥用赤瓟子,赤芍柯子桂花光明鹽、鮮婁等分研磨大姜煎。
清瀉反壓法:羚羊蒼耳蝙蝠骨,赤瓟子與銳利三種藥,砂仁銀硃為丸脈病清。
五夜催瀉法:天門冬與赤瓟子元明粉,共配治內諸疾病清瀉淨。
赤瓟屬的介紹就到這裡啦,果實的形狀打開後很像八月瓜,肉包裹著種子,但八月瓜可食,而且來自於木通科。
果實的用途應該是獎勵動物,這樣可以傳播的更快,當然,或許是為了獎勵其他物種,比如鳥,這樣的話人就不一定能吃,不同動物對於某些毒性成分的耐受程度不一樣。
不過我吃了一下,味道很一般,他的果實很繁盛,找到喜歡吃他的果實的動物,就可以進一步飼養和開發利用了。上面的植物,藥性寫的很多,但都不是特別明確,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醫家講求「辨證施治」,人人「證」皆不同。本公眾號所載內容為探討學習之用,不構成用藥建議,如有需求,請謹遵醫囑。
(1)蒙藥赤瓟子的研究 程景林 於慶珍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2)野生藥用植物赤瓟的栽培 王宇飛 朝陽縣林業局 遼寧 朝陽
(3)中國植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