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出身顯赫,放著好日子不過,為什麼偏偏要普度眾生

2020-12-15 騰訊網

濟公的影視劇我們不陌生,而且濟公也是少有的影視形象中,真實存在的,因為其他人的故事大都為後人編撰,而濟公的確有真實的記錄。

在杭州的靈隱寺,有一張石床,相傳就是濟公曾經修行時睡的地方,現在每天接待來客,受到人們的景仰。

濟公人稱「瘋僧」,出家後好吃酒肉,不拘一格,常常游離於市井鄉間,救死扶傷扶貧濟弱,並且最終修成正果成佛,被後人銘記。但是濟公的出身可不是這麼吊兒郎當的形象,濟公可以說是一名徹底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身世顯赫,卻出淤泥而不染

濟公原名李修緣,生於1130年的浙江台州天台山永寧村。濟公出身顯赫,他的祖上是宋太宗的駙馬爺、鎮國軍節度使:李遵勖。

李家人貴為皇親國戚,這等地位完全可以說是地方一霸。但李家人世代信佛,與世無爭。這件事其實從濟公的原名也可以看出來,他的父親李茂春一生潛心向佛,在濟公出生後,委託當初國清寺的主持給兒子起名字:修緣。這個名字,註定讓濟公一生與佛有緣。

濟公出身高貴,又是皇室遠親,本可以一生當一個官三代富三代,像那些紈絝子弟一樣有一個花天酒地聲色犬馬的人生,可他從小就沒有沾染什麼惡習。從小熱愛學習,也算一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在父母去世後,李修緣看破紅塵,拜國清寺的法師為師,潛心修行。因為獨具慧根,最後一步一步,來到了杭州的靈隱寺,到這裡,濟公的故事可謂是真正展開了。

濟公真的不守戒律嗎?那些都只是表象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是很多人對濟公的印象。的確,濟公在靈隱寺修行時從來不受戒律約束,言行叵測衣衫襤褸,而且喝酒吃肉樣樣都沾。身為和尚,他不喜歡念經坐禪,而是成天溜溜達達,仿佛一個乞丐。

在濟公修行的時候,他出格的言行被其他僧人看在眼裡卻恨在心裡,每天都有人找主持告濟公的狀,無非是「濟公又惹是生非了」「又多管閒事了」「又喝酒吃肉了」「又打人了」等等,總之破戒的事,濟公一個人算是都幹全了。

可誰知道當初的方丈,卻說:

"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癲僧!"

從此便無人再告狀。濟公也依舊保持著自己特立獨行的行為。有的人們以濟公為榜樣,認為他不被規矩所困擾,鼓勵自己勇敢踏出牢籠掙脫條條框框的束縛。

但是眾人卻不知道,濟公在修行前期,關於戒律這事可沒少遵守,他也算是前期非常合格的一個和尚了。

濟公到底是怎麼從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孩子,一步一步遁入空門,又一步一步打破了束縛自己的規矩的呢?這件事且聽我來認真給大家分析一下濟公的心路歷程。

放著好日子不過,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濟公這種顯赫的出身,放著好日子不過卻遁入空門,在我看來有兩個主要原因:

濟公從小受到佛教薰陶,家人全都是忠誠的信徒,他從小應該就有一個「佛門夢」。

濟公從小因為家庭原因,見多識廣,思想開放,學富五車,其實自己的心裡對自己以後的規劃,早就掙脫了當初社會的束縛。

其實我覺得不論濟公的父母是否雙亡,這件事都不是根本原因。父母去世後,濟公更加無牽無掛。但即使父母健在,以濟公的個性和開明的特點,出家也不註定的事。

有句話講「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其實「富人家的孩子只要教育正確,當家更早也更好」,濟公也是這樣一個人。

他破衣破鞋破扇,嘴裡吃的是酒肉,嘴裡說的是閒言碎語,遊蕩在老百姓當中,樂善好施。他難道不記得佛門教導嗎,恐怕比誰都清楚吧?他的名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半句其實是勸導人們不要像他那樣。

其實在濟公的心裡,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成佛,不在乎自己是被世人追捧還是討伐,他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對的事。

所謂濟公,來源於「道濟」這個名號,濟便是救濟普度的意思。濟公謹記自己的名號,並且一直在做救濟的事。他精通醫術,百姓的疑難雜症他見一個治一個;他不畏強權,雅俗共賞,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黑白通吃」,關於濟公的傳奇故事,《濟公傳》裡記載了太多了,這裡我們就不再贅述了。

「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典故,也都是很多老人們會講給自己孩子聽的故事。

濟公是個好人還是壞人,自然不用多提。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他不受佛門戒律約束,為何能成佛呢?

濟公的成佛不在於「守戒」而在於「灑脫」

他身為一個佛門和尚,卻愛好「惹是生非」「大魚大肉」,這件事在別人眼裡看來簡直就是對佛祖的大不敬,不進地獄就不錯了為什麼還被人們供奉成了「活佛濟公」?

我想這不僅是一個佛門哲理,也是一個人生哲理。靈隱寺主持在接到弟子告狀濟公時,說過一段話:

"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

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被各種框架束縛著,不能掙脫嗎?這些條條框框,包括你的工作規則,你的為人處世的規則,你的學校法規,家庭規則等等。

我們作為社會性動物,「沒有百分之百的自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條條框框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呢?它的作用就是讓你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

可是最終目的是融入社會,在這個目的達到的情況下,難道我們不應該放棄我們對一些事情的成見,從條框中脫離出來嗎?

正如濟公:我入佛門為的是濟世,這些條條框框如果阻礙我,那我為何要遵守呢?

這很像我們現在流行的「結果導向原則」,濟公跳出了框架,但結果依舊是喜人的,那為何不能成佛呢?

你身邊有什麼在束縛你,讓你忘了初衷嗎?

相關焦點

  • 周星馳古裝電影《濟公》:逆天改命普度眾生為何如此之難
    投胎到節度使這一顯貴家庭的李修緣就是降龍羅漢的化身,這也是濟公的最初出身。李修緣的父親是一名節度使,為官清廉但是老來無子,但是去到靈隱寺去求子。最終周星馳扮演的降龍羅漢投胎到他家,果然生有異象。一般貴人出身家裡出靈芝是一種貴相,但是李修緣長的卻是蘑菇。這也是他的父親和母親作為鴛鴦蝴蝶命的歸宿的開始,最終濟公到了靈隱寺出家法號濟顛。
  • 活佛濟公什麼出身,為何瘋癲?都是故事!
    #他是個和尚卻偏偏愛吃狗肉、愛喝酒,穿得破破爛爛的,戴著一頂破船帽,手裡拿著一把破扇子。濟公濟公在歷史上實有其人。李老員外老來得子,生了濟公這個大胖小子。可濟公打小有一個毛病。只要他一睜開眼睛就哭,一直哭到這個睡著為止,等到醒來他接著哭。後來裡老先生還就把國清寺的老方丈請來了。方丈摸著濟公的頭「笑當哭,哭裡笑,你的來歷我知道,既然來了先要笑」濟公這算好了。李老員外請方丈賜了名字就是李修緣。後來濟公經常到寺廟裡去玩,慢慢的也就喜歡上了那種環境。李老員外是信佛的慢慢的老院外也就同意了他出家的決定。
  • 安史之亂中,為何大唐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
    為何這些軍人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跟著造反呢?士兵有沒有好日子過,取決於節度使對於當時的大唐軍人來說,有沒有好日子過,完全取決於節度使。初唐時,大唐是府兵制。將士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都是有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自耕農。
  • 陳浩民:除了活佛濟公和段譽外,是否還記得當初的那個哪吒!
    演員最大的成就或許就是觀眾能夠記住他飾演的角色並且能夠準確地說出他本身的名字,但今天文章的主人公陳浩民,一個人就演繹了三個令人熟知的角色,除了活佛濟公和段譽外,是否還記得當初的那個哪吒!陳浩民,除卻段譽外,是否還記得當初的活佛濟公和哪吒!濟公—濟世救人,降妖除魔,普度眾生《新活佛濟公》這部劇有很多版本,陳浩民的這版被稱為最帥的、最搞笑的版本,沒有之一。四次出演濟公的陳浩民,也算得上是濟公的代言人了。
  • 85歲的「濟公」走紅:困住你的從來不是年齡,是無趣
    年少平凡曾經有位哲學家感嘆:"人生的前四十年是書寫正文,後面的歲月不過是增添批註。"同樣是學習,為什麼自己長期落後?不甘心的他積級請教老師、參加社團,像瘋了一樣看蘇聯電影,困了就在排練廳睡眠。終於,在畢業考試上他獲得了第一名。然而,儘管得了第一名,他並沒有獲得主演的機會。由於長相普通,身材矮瘦,他總是在演一些無足輕重的配角,就像舞臺上的道具一樣沒有存在感。
  • 濟公活佛:渡得了這世間芸芸眾生,卻唯獨負了胭脂一人
    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就是遊本昌老師飾演的濟公了,直到現在一聽到:「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就莫名的有一種熟悉感。初看不知劇中意,再看已是劇中人;初想回憶已是藝,再想卻已回不去。當時看濟公只是圖一個開心,現在再看時卻又是另外一番感慨。
  • 活佛濟公「胭脂與濟公,你是我的胭脂,有緣無分,最傷人心」
    《活佛濟公》相信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而胭脂與濟公的感情則是我小時候最惋惜的,為什麼相愛的人要因為有緣無分而分開。看過劇的人都知道,濟公虧欠最多的便是他的青梅竹馬,胭脂。故事的開始,胭脂本來與濟公成親了,結果當天晚上濟公便鬧著要出家,使得剛進門的胭脂被受欺負與冷漠。
  • 當年的濟公官司案,遊本昌辭演濟公,被媒體指責!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濟公和尚的名字,這位和尚據說在靈隱寺出家,歷史上關於濟公和尚的故事有好幾個版本,後來這個故事也被搬上了銀幕,遊本昌老師在電視劇中扮演濟公,他的演技特別好,不少人覺得他就是濟公本人,這種出神入化的演技讓觀眾驚呆了,他在劇中的表現簡直無可挑剔,這也是遊本昌老師職業生涯的一個巔峰
  • 遊本昌:龍套出身,53歲演濟公,為何成名後被「封殺」20年?
    現在這形象看起來多多少少有點魔性,但遊本昌老師扮演的濟公形象確實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01或許,遊本昌自小就與佛家有著不解之緣。小時候,他被人斷言活不過13歲,除非皈依佛門。所以,在他6歲的時候,母親將他送到上海法藏寺拜興慈法師為師,法號乘培。
  • 歷史上真的有「濟公」嗎?他的原型是誰?
    相信很多人跟小編一樣,在第一次接觸濟公時,都是通過遊本昌老師主演的電視劇《濟公》,從而認識到了這個瘋瘋癲癲又不失智慧與善良的老和尚。而《濟公》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在南宋紹興時期,浙江有一個叫李修緣的年輕人跟佛門有著不解之緣,然後,他在自己結婚的當天竟然出家了。而他的法號正是道濟,濟公則是他的尊稱。
  • 「活佛濟公」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不僅有,而且還大有來頭
    雖然李修緣家境很富裕,不過李修緣卻並沒有成為一個紈絝子弟,他少年時期就讀於赤城山瑞霞洞,除此受到了佛道兩教的知識薰陶。後來年邁的父母相繼去世之後,李修緣便直接進了國清寺拜法空為師。正是在國清寺受教,李修緣獲名道濟,並在不久後投奔到了杭州靈隱寺慧遠和尚,這位老和尚為李修緣受具足戒,而濟公出家之後卻一反常態,做出了許多和身邊的師傅和師兄弟完全不同的事情來。 濟公既不坐禪,也不念經,偏偏喜歡喝酒吃肉,常常在市井之中遊蕩,狀若癲狂。但是濟公每遇到人有困難,都會仗義的出手相救。
  • 出身名門望族家世顯赫的10大明星排名榜單揭曉!張梓琳排名榜首!
    娛樂圈總有這麼一批人,他們或出身名門望族有著顯赫家世背景,或家纏萬貫有個富爸爸。他們的身世總是讓人羨慕不已,只不過如若沒有顯赫背景他們的娛樂圈之路還會走得如此順坦嗎?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出身名門望族家世顯赫的10大明星排行榜吧! 1、張梓琳
  • 大學生放《好日子》慶祝學校解封 出門什麼也不想做竟是吹吹風
    大學生放《好日子》慶祝學校解封 出門什麼也不想做竟是吹吹風時間:2020-09-19 18: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學生放《好日子》慶祝學校解封 出門什麼也不想做竟是吹吹風 關於現在學校嚴苛的管理方式,相關部門要求不得一刀切的封閉管理,得到廣大學子的支持,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做了省內的頭匹黑馬
  • 喝酒吃肉的「瘋和尚」濟公,居然確有其人,這個景點就是為紀念他
    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濟公是真人。他的家鄉在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本名李秀媛,生於1130年。他是南宋的一個和尚。他的家族在當地尤為顯赫,他的曾祖父李尊旭是大官!可以說,濟公從一出生就和佛教有著很深的關係。他出生後,國子監主持人給他起了一個「修緣」,李家幾代人都信奉佛教。濟公父母去世後,濟公皈依佛教。
  • 水滸傳:宋江不用優秀的情報局長,為什麼偏偏重用戴宗?
    水滸傳:宋江不用優秀的情報局長,為什麼偏偏重用戴宗?導語: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位好漢,每一個都是非常具有特點,其中就有神行太保戴宗。宋江不用優秀的情報局長,為什麼偏偏重用戴宗?說起戴宗,估計第一印象大多都是跑得特別快,而且除了可以跑得快之外,似乎也沒有其他可以拿得出手的本領了。
  • 超脫《濟公》的遊本昌:從演濟公到「成為」濟公,堅守純粹的藝術
    前幾年有關遊本昌老師病入膏肓、不幸離世的傳言在網絡上紛紛出現,讓很多對這位在電視劇《濟公》中塑造了經典形象的老人頗為掛念。事實上,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遊老爺子身體健康,仍然在為藝術事業發揮熱量,他的演藝生涯可以用「老驥伏櫪,志在千裡」來形容。
  • 普度眾生與自了漢的真正涵義,只有依靠「黃帝密文」才能解讀
    其中最大的區別,在歷史上的理解認為是,修菩薩道的是「普度眾生」的,而修「羅漢道」的,只是「自了漢」。但是,究竟什麼是「普度眾生」?什麼是「自了漢」,在歷史上就沒有認識清楚過。一般認為,向廣大民眾,向社會層面進行弘揚佛法的,就是「普度眾生」。只管自己面壁入定修行的,那就是「自了漢」了。這樣的認為,其實是極其錯誤的。
  • 為什麼濟顛禪師可以吃肉喝酒
    為什麼他最後能修成羅漢正果呢?其實濟公之所以稱為活佛是因為在他是隨遇而安,他嘴裡吃的喝的都是沒有分別。他以此來點化世間人,真正的修行者是要在人間行萬善去普度眾生!那個時代學佛的人,確確實實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嚴持戒律」,對於戒律不敢有絲毫違背,這是好事。可是他們不曉得戒律是活活潑潑,死在戒條裡面,以致在日常生活當中,許許多多的善行都不敢去做,把許多人學佛的因緣斷掉了。
  • 85歲「濟公」抖音再度走紅:哪怕沉寂30年,你大爺還是你大爺
    彼時,張明敏不過是九龍電子表廠負責校時的小工。因為喜歡唱歌,拿了個業餘比賽的冠軍,連一首像樣的作品也沒有。黃霑對他說:「既然你是民歌歌手,就應該唱唱跟中華民族有關的事。我這裡有首歌,送你了。」 豈料,1984年春晚後,正在大連演出的遊本昌忽然接到家裡人電話,說有上海電視臺找他飾演濟公。接到電話後,遊本昌一晚上沒睡。20年的龍套啊,這都年過半百了,才能演一回主角,箇中滋味可想而知。不過激動完了,遊本昌心裡也犯嘀咕:這麼重要的角色我能演好嗎?
  • 國清寺中修禪心,濟公故居悟道義
    一座名聲顯赫的寺廟能都千百年初心不變,哪怕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依舊能做到遠離塵世,認真修心,保持佛門該有的清淨更為可貴。濟公故居如果天台山是一尊大佛,那這大佛腳下又不知道有多少尊佛,名的癲僧濟公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