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華東第一條時速250公裡的合寧高鐵開通運營,自此,將合肥與南京間的通行時間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1小時……
9年前,縱貫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和冀魯皖蘇四省的京滬高鐵飛馳行駛,它連接著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也讓安徽融入長三角的距離又近一步……
2年前,將西湖、千島湖、黃山等7個5A級風景區串成一線的「世界級黃金旅遊廊道」杭黃高鐵將江南畫卷徐徐展開,自此,徽杭古道265公裡的距離拉近到1小時的旅程中……
4個月前,商合杭高鐵合湖段的開通運營讓安徽和浙江實現了2小時左右的時間距離,拉近了合肥與杭州的「親密程度」……
這是一幅以合肥為核心的長三角「3小時經濟圈」的藍本,也勾勒出一條「軌道上的長三角」的清晰脈絡。
從合肥1小時到南京、2小時到上海和杭州,3小時到寧波等城市已然不是夢,以合肥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鐵路運輸網絡已基本覆蓋長三角範圍內的大多城市,安徽至上海、南京、杭州都市圈的快速客運大通道實現貫通。
在助力安徽邁入「高鐵時代」,實現與滬蘇浙高鐵「無縫對接」的過程裡,安徽省投資集團作為安徽省方出資人代表,從未缺位。
「我們先後參與了合寧、合福、商合杭等30多個鐵路項目的投資建設,保障項目順利建設、開通和運營」,鐵投的同志仔細地統計著項目數量。截至目前,安徽省投資集團累計完成省級出資458億元,安徽高速鐵路運營裡程達2165公裡,成為長三角第一個、全國第二個實現「市市通高鐵」的省份,22個縣通達高鐵,縣域鐵路覆蓋率超過80%。
「早上出發去上海籤約項目,下午便回到合肥繼續參加其它會議,甚至有的時候一天輾轉長三角三個城市都很平常」,省投資集團的同志在回程的路上感嘆。
「有形」的通暢支撐起了「無形」的交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交通網絡的構建,讓城市的邊界越加模糊,淡化時空距離的背後則是城市與城市之間更深層次的經濟交融、文化交融、體制機制交融……
當然,讓人模糊的不僅是地緣的邊界,站在長三角一體化的風口,省域交界處的「經濟窪地」也迎來了新的機遇。
胡泊是中安振興公司一名普通司機,四十多歲,平頭、方臉,膚色黝黑,笑起來總給人一種親切的踏實感,被同事們親切的稱為「大海」,意為他駕駛的車輛在公司最大,更意為他在合肥-博望之間奔波的裡程最長。談及跑了多少趟博望這個問題時,「大海」思索了一會:「記不清了,去博望就跟喝水一樣,太頻繁、太普通了,你會記得自己今年喝了多少次水嗎?」
不僅是胡泊,還有被同事們笑稱「活體定位器」的蔡世豪。200來公裡、2個多小時的路程中,蔡世豪可以根據車輛的顛簸程度判斷行駛的大體位置,哪怕一點點的路況變化都能感覺到。
不僅是蔡世豪,還有為該項目付出的所有同事和領導。「老是起早貪黑的開車跑博望,我一度也會抱怨」,「大海」說,但看著領導和同事們在車上還開著電腦辦公、材料打開放在腿上的辛苦狀態時,他一下明白了,「沒人想這麼折騰,都只是想把項目幹好」。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明確提出,「支持江寧—博望等省際毗鄰區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跨區域產城融合發展」。政策一出,安徽省投資集團率先落地,在反覆研究、主動謀劃下,經與馬鞍山市人民政府多輪協商,聯合中鐵上投集團,按照「省市聯動、市建區管、政府授權、封閉運作」合作模式,實施面積為48平方公裡博望片區建設開發。
「該示範區面積為48 平方公裡,其中現代農業區27 平方公裡、現代製造業與服務業區21 平方公裡,總投資約243億元,可輻射帶動區域內生產生活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共計1000億元左右」,中安振興公司負責人介紹。
「長三角毗鄰地區跨界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區、鄉村振興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示範區、南京空港樞紐經濟區組成部分、馬鞍山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這是安徽省投資集團對博望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的定位,也是皖投人在博望區辛勤墾荒的最終嚮往。
推動博望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從更遠的視角觀察,它是安徽省投資集團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樹立「一盤棋思想」的率先嘗試,通過破除省際毗鄰區域制度壁壘、打破行政邊界,真正發揮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促進生活要素流通,做實一小片、協調一大片、引領一整片,匯各地之長,創示範區之新。
【來源:安徽省國資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