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瓜州縣西湖鎮優質機採棉生產基地,大馬力播種機來回穿梭,鋪設滴灌、鋪膜、施肥、播種、覆土,多道工序一次完成,奏響一段春耕春種的歡快樂曲。
現年63歲的王建得是瓜州縣西湖鎮北溝村的建檔立卡戶,老兩口有耕地12畝,因家中缺乏勞動力,無法耕種土地,生活十分貧困。2018年王建得在鎮政府幫扶下,將9畝土地流轉給瓜州縣誌誠農民專業合作社,每年能領到土地流轉租金4500元,這對王建得來說,是一件好事。
「年齡大了,種不動地了,給私人流轉價格低,有時候還會拖欠租金,現在流轉給合作社,不僅地不會荒廢,租金直接就打到銀行卡,方便又省事。」王建得說。
瓜州縣誌誠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以機採棉種植、採摘為主,2018開始該合作社流轉北溝村2146畝土地用於機採棉種植。通過逐步推廣機採棉種植和專業化、機械化、規模化經營,大幅提高產業效率、提升棉花質量、降低生產成本,還能保障農民增產增收。
「機採棉種植是一次兩膜,全程機械化,兩三個人跟在後面將沒有鋪好的膜稍稍補漏就可以了,每天大約可以播種110畝以上。機採棉播種棉花管理簡單、秋季採摘周期短、傳統採摘棉花的費用每畝大約900元左右,機採棉摘花費用每畝比傳統採摘低大約230元左右。」瓜州縣誌誠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魏芳說。
近年來,瓜州縣西湖鎮按照「建大基地、樹大品牌、育大龍頭、佔大市場」發展思路,立足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土地撂荒棄耕面積大、小農經營效益低等突出問題,積極推進「三變」改革,將農戶零散土地資源整合併進行規模化、市場化經營,並大力推廣精良播種、智能節水、無人機病蟲防治,水肥一體、採棉機採收等智慧農業技術,從節水、節肥、節料、節能等多方面入手,減少農業生產資料投入、降低物化成本,預計每畝總成本可降低30%以上,打破傳統小農生產的局限,最大限度的挖掘土地的附加值,著力打造萬畝優質棉花生產加工基地,建成全縣最大的土地集中流轉樣板區,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瓜州縣西湖鎮北溝村村民王文東有耕地30畝,2019年開始王文東將自家其中10畝土地流轉給合作社,用於種植機採棉。「以前都是人工種植,施肥,採摘,成本高,收益低,出售棉花還要自己找車排隊,有時候賣一車要排一天隊才能賣掉,10畝地棉花得好幾天才能賣掉。自從土地流轉後,我們農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且也不愁銷售,合作社與新疆哈密天雲棉業有限公司合作僱傭我們打包棉花,不僅節省很多勞力和時間還有務工收入,去年我流轉出的每畝土地收入,比自己種要高出兩三百元。」王文東說。
2020年瓜州縣西湖鎮繼續深化與新疆哈密天雲棉業有限公司的合作,採取「連片流轉、就地務工」的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在北溝村新增機採棉種植面積1000畝,配套節水灌溉設施5套,籤訂土地流轉協議520份,預計可輸轉勞務300餘人,年產優質機採棉2600噸,強化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新技術應用推廣,真正打造成集約化經營、機械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科學化管理的「全鏈條」優質機採棉生產基地。
(文章來源: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