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鎮彝海村距冕寧縣城23公裡,通過當地人的努力,從一座山中貧困小村變成了脫貧路上的「結盟新寨」。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中國網訊(記者 鄭亮)冕寧縣彝海鎮彝海村結盟新寨位于冕寧縣東北部,距冕寧縣城23公裡。當年,彝海的一汪碧波見證了昔年紅軍將領與彝族頭人「歃血為盟」的傳奇佳話,今天,它又見證了彝海人民弘揚長徵精神,傳承結盟精神,大力發展產業,實現脫貧奔康的「圓夢之旅」。
彝海鎮彝海村有住戶36戶,147人,有9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以來,冕寧縣彝海鎮在脫貧攻堅的前進浪潮中,充分用好援建項目,盤活企業支持資金,依託紅色景區,打造彝家旅遊新寨,在曾經的長徵路上建成了新家園。2017年11月,全村36戶村民舉家搬遷住進了建成的「結盟新寨」。
曾經的彝海鎮彝海村叫「海子包包」,是被對口援建的貧困村,這裡共有住戶36戶,147人,其中有9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已經建好的新村旁邊,曾經的破土房作為一段歷史的記憶被保留了下來。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新建的彝海村更名為「結盟新寨」,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為建設理念,外觀風貌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色調,由雲朵、火焰等圖案融合繪製而成,集住宿、觀光、休閒、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36棟民房、1棟幼兒園綜合體、4棟彝家樂和相關配套基礎設施在美麗的彝海邊落成。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村民們在精準扶貧政策支持下2016年全部脫貧,2017年村民們組建了「彝之旅」合作社,參與到紅色旅遊項目中,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精神面貌也不斷改善。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彝海村是州級「四個好」示範村,村風文明、村貌整潔,群眾安居樂業。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彝海鎮彝海村36戶村民自2017年11月起全部搬遷建好的新居。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在帶領村民脫貧的路上,村裡的幹部們總是一馬當先。為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新一任村支部書記馬強多次奔走,帶領下彝海村先後硬化通路13公裡,修建5個村民小組的民俗文化壩子,組織群眾投工投勞修建6個村民小組28個聚居點,人畜飲水工程24.7公裡,新建蓄水池13個,使得小山村的基礎建設有了飛速發展。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彝海村駐村「第一書記」吉克阿呷(右1)不僅帶領村民積極參與景區建設,為當地群眾協調就業崗位,建立「彝海村積分超市」,激勵貧困群眾堅持「五洗四改」,改變髒亂差的衛生環境,養成好生活習慣。還經常到村民家中與貧困戶促膝長談,為他們講政策聽需求,幫助他們思想扶貧、精神脫貧。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英雄「逆行者」扎西平措(右1)是彝海鎮副鎮長,在冕寧縣「6·26」特大暴雨災害發生時面對滾滾而來的山洪他駕駛麵包車逆行至重災區救援被困群眾21名。在平日裡,他更是經常到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裡了解情況,為他們帶來各種就業、培訓等信息,幫助他們更快的走出貧困,迎接幸福生活。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在「結盟新寨」的貧困戶家門口都會有一張內容詳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幫扶聯繫卡,上面詳細的記錄了貧苦戶的家庭情況、脫貧情況、致貧原因、發展需求、對口幫扶人信息等內容。便於村裡對貧苦戶實行精準幫扶,儘快實現脫貧。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在脫貧路上,彝海村在對貧苦戶實行對口幫扶精準扶貧的同時還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產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彝之旅種養殖農民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696畝栽種高原優質紅花椒,同時採買雞苗1000隻,試點發展林下養殖,打造生態食用雞品牌「結盟雞」,林下套種南瓜、大豆等作物,增加產出,進一步增加群眾收入。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從沒有窗戶的破土房到帶小院的磚房新居(對比圖),在脫貧路上一路向前的彝海村在發生巨變。不僅在脫貧攻堅的路上展示著自己的成績,更做為州級的「四個好」示範村貢獻著榜樣的力量。昔日「彝海結盟」是彝族同胞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的歷史見證,而今在黨的關懷下,彝海村正沿著紅軍的足跡傳承長徵精神,譜寫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的歷史新篇章。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