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英超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了。
去年,他在全錦賽中拿到男單冠軍,讓女兒有了陪爸爸一起站上領獎臺的機會。
女兒看到屬於爸爸的鮮花與掌聲,也看到了那枚閃著光的金牌。但她還小,還不能徹底明白這枚金牌的意義。
今年,40歲的侯英超在全錦賽男單賽場上止步於16強,但男雙卻與搭檔一起,以削球打法拿到了銅牌。
回到家,女兒詫異地問他:「爸爸,今年怎麼獎牌的顏色變了啊!」
他打趣道:「女兒,你爸爸去年已經創造了歷史啊!」
一年前的此項賽事,見證了侯英超時隔19年的梅開二度。他打破了全錦賽男單最高齡冠軍的紀錄,製造了圈裡的熱門話題。
早在十幾年前,坊間就流傳一句話:在桌球界,拿全國冠軍比拿世界冠軍都難。
但對侯英超來說,他的奪冠,是難上加難。
在中國,選擇削球意味著會失去很多——失去主動進攻權,失去選擇潮流打法的優勢,進而也會失去很多參賽、成為世界冠軍的機會。
但那一刻,當萬難融會貫通、伴隨著侯英超開闢出新天地的時候,削球——這個即將消逝的打法,再次證明了其之於歷史的意義。
他從沒想過一個問題——如果時光倒轉,他是否還會再次選擇這種技術。
侯英超5歲的時候,站在桌球臺邊上,開始跟著啟蒙教練學做削球的動作。
他膝蓋彎曲,讓球拍在空中畫出美麗的弧線。
年幼的他尚不懂得這種打法的利弊,聽從師命的他,也無法自己做出打法上的抉擇。
他記得,上世紀80年代的桌球領域,還屬於各種打法百花齊放的格局。
像鄧亞萍的橫板怪膠打法與劉國梁的直板正膠打法,現在幾乎已經絕跡,但在當時的賽場上,卻是屢見不鮮。
侯英超承認,少年時期自己還佔了削球打法的便宜,「因為小孩子間打比賽,力氣不足,對手拉球拉不起來。」
直到長大後,他對削球打法的感悟越來越深,越來越明了自己承載這種打法的艱辛。
削球打法需要練就的技術相較於其他打法是最多的。
不僅要吃透削球的技術,還不能荒廢進攻技能的訓練,這是由守轉攻的關鍵所在。
另外,削球打法的步伐也很難練,需要下狠功夫。
他將技術流派比作了武功絕學:「進攻型選手只要掌握1、2種兵器,練得特別精就可以。但削球選手就要18般武藝都要掌握。」
《射鵰英雄傳》裡,年輕的郭靖學會了江南六怪的武功,但遠不是參與過華山論劍的四絕的對手。
在侯英超看來,削球選手需要將技術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輔以豐富的對戰經驗,方能彰顯這門打法的精髓。
因此削球領域的選手普遍出成績比較慢,在職業生涯中需要摸爬滾打許久,磨練心智與耐心。
「馬龍和樊振東都在17歲就成為了世界冠軍,削球選手根本沒辦法在這個年齡段做到這一點。」
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進攻型打法成為了世界乒壇的主流,削球打法則慢慢趨於消亡。
以男子賽場為例,世界一流選手行列中,削球選手數量屈指可數,到後來只有韓國選手朱世赫一人堅挺。
其職業生涯最高成就,是2003年世乒賽男單亞軍。
在職業生涯中後期,朱世赫在和年齡相仿的「二王一馬」(王勵勤、王皓與馬琳)對抗中,完全落在下風,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這導致了中國隊以及其他國家隊伍中,練削球的選手越來越少。因為這個技術費力不討好。又難練,還很難有競爭力。」
削球打法的運動員,掌控心態同樣很關鍵。
侯英超與北京奧運會男單冠軍馬琳同歲,都於1980年出生。兩人職業生涯交手過太多次,侯英超只贏過馬林一次,還是在乒超聯賽中。
那場勝利,侯英超認為有點僥倖,是在對手有些大意的情況下勝出。
「也許馬琳之前沒輸給過我,沒有100%投入,況且我那天表現很好。如果那場比賽他是以打世界大賽的心態出陣,我可能還是沒有機會贏他。」
侯英超對陣國乒主力隊員難求一勝,除了削球打法被動之外,還有彼此之間太過了解的一層原因。
他們每天都在一個館裡訓練,抬頭就能看到對方訓練的內容。
「我們從小一起打球,他們肯定對我的旋轉很了解,甚至我一抬手他們就知道這球怎麼轉。」
如果一味龜縮在失利的泥淖中,侯英超只會越陷越深,他需要藉助一根杆子往外爬,探出頭,讓自己心境超脫。
在國家隊訓練的十幾載時間,他無數次寬慰自己:「我只要戰勝自己就可以了。」
他開始期待著在每一次失利中取得進步。
前一次輸給對手0比4,如果下一場能夠從對方手中拿到一局,這也會讓他感到欣慰。
「遇到很少贏的對手,我會告訴自己始終不能放棄,我不能連信心都沒有,我放棄一次,之後就會有很多次相同的情況,那我索性就別打球了。」
在國乒這支優秀的隊伍中,目光所到之處皆是世界冠軍。成為世界冠軍與奧運會冠軍的目標,似乎是每一位選手的標配。
更優秀的選手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拿到「大滿貫」,改寫歷史。
侯英超卻從未有這般鴻鵠之志,這並非他容易滿足現狀、得過且過,而是因為他心態坦然、接受現實。
「我知道,我永遠不可能達到馬琳、王勵勤他們那種水準,從我進入國家隊一隊的那天起,我就知道這一點。我只想做到和自己比。如果我只盯著他們,估計要得抑鬱症了。」
常人很難想像,他在國乒的這些年承受了怎樣的壓力。如何在因打法致使的逆境中確保不被淘汰,是他每一天的課題。
他引以為傲的一點是,這15年中的每一天訓練,他從未遲到、早退過,做到這一點太難了。但這卻是他的立足之本。
「我不能比別人練得少,而是要比別人練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