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2020年,肆虐的新冠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衝擊,也對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變化時局中,杭州灣畔的「千年古縣、江南水鄉、濱海新城」海鹽縣,卻展現出強勁的產業發展活力。
3月27日,總投資120億元,包含研發培訓、綠色製造、循環配套三大板塊共計6個子項目的山鷹國際綠色紙業百億循環產業基地項目正式入駐海鹽;4月15日,總投資120億元,包含智慧物流、高端製造和創新研發、金融商業配套三大板塊的傳化(長三角)智慧港項目也在海鹽籤約落地。今年1-8月,海鹽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175.0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列嘉興市第3位。
從兩大百億級項目相繼落地,到亮眼的經濟指標,無不顯現出海鹽產業蓬勃的發展活力,這背後包含了海鹽各級黨委政府堅持高質量謀劃產業發展的孜孜以求。
定體系創新驅動全面提升
在海鹽經濟開發區核心地段,安費諾永億、安費諾嘉力訊、威萊克、日久光電等企業的車間正緊鑼密鼓地進行生產,這些5G通訊產業鏈上的企業因海鹽5G通訊產業園的建設而集聚於此。據了解,5G通訊產業園計劃總投資110億元,重點打造以5G通訊模組與元器件、終端低壓電器等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園區,產品主要用於5G基站建設、人工智慧、物聯網、中國電信產業、高端手機製造商等,預計達產後年產值超240億元,稅收超10億元,是海鹽產業邁向未來的關鍵一步。
但曾經,海鹽的工業家底十分薄弱,相較於周邊的兄弟縣(市、區),傳統產業優勢不明顯,新興產業「著墨」不多。為拉小差距,迎頭趕上,實現超越,2010年,海鹽提出建設「415」工程的口號,即在全面提升緊固件、紡織服裝、造紙及紙製品、食品藥品等四大傳統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發展臨港工業、核電關聯產業、裝備製造業、節能環保業、電子電器業等五大新支柱產業。並在每年的4月15日舉行工業大會,表彰先進的企業、企業家。
2019年,海鹽緊抓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的發展契機,發揮浙江接軌上海的前沿陣地的區位優勢,瞄準數字經濟發展,強化創新驅動,主動承接滬杭高科技成果、產業項目「溢出效應」,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對「415」產業結構進行優化調整。構建以健康產業、高強度緊固件、時尚輕紡、綠色紙業四大優勢產業為基礎,以高端裝備製造(核電關聯)、新能源及環保、電子信息(數字經濟)、智能家居及建築工業化和新材料五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新「415」產業體系發展格局。
以創新為驅動,海鹽工業歷經10年培育,湧現出了以山鷹、協和、青蓮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業,以恆鋒、欣興、海利普為代表的優秀高新技術企業,全縣工業已有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個省級特色小鎮,發展勢頭良好。「工業是海鹽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撐,也是海鹽邁向全面小康的堅實保障,正因此,海鹽不斷自我加壓,以高質量、創新發展理念引領工業持續向前發展。」海鹽縣經濟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顯格局傳統新興齊抓並重
「浙江友邦集成吊頂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成吊頂技術發明者,行業內首家A股上市企業……」浙江友邦公司的產品展示廳中,負責人向來訪者娓娓道來企業與產業的發展圖卷。集成吊頂是海鹽的傳統優勢產業,位於百步鎮的浙江百步經濟開發區是中國集成吊頂源發產業基地,浙江友邦集成吊頂股份有限公司便坐落其中。近年來,海鹽通過完善規劃,集聚企業,營造環境等舉措,形成了以集成家居為核心,以裝備製造、印刷創意、高端紡織為重點,以節能環保、信息技術、工業設計、智能家電等戰略先導產業為延伸的「1+3+X」時尚智造產業體系,集成吊頂市場份額佔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
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30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地處杭州灣北岸的秦山街道,孕育出獨具海鹽特色的核電小鎮。「核電小鎮聚焦核電關聯產業,產業定位屬於我省未來重點發展七大產業中的高端裝備製造業。」海鹽縣核電產業發展服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說。據悉,海鹽核電小鎮規劃建設「一區兩園」,即核電運行服務與展示中心、核電關聯產業區和生活配套服務區。目前,核電小鎮擁有以世界500強企業法馬通核電服務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核電關聯企業171家,累計擁有中高級技術職稱人員652人,國千人才2人,省千人才1人,中核二三秦山分公司彭存利工作室成為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坐落於海鹽縣望海省級高新技術園區的長三角智慧新型顯示城也是海鹽新興產業的代表。據了解,顯示城以新型顯示技術為重點,著力高起點定位、高水平設計、高頻度招商、高層面保障、高強度推進,引進了京浜光電等重點項目,旨在將海鹽打造成為「全國示範、省內唯一」的智慧新型顯示產業創新發展示範區,成為長三角地區新型顯示產業的制高點、全省「數字經濟+縣域經濟」的樣板區和新動能。2020年,顯示城籤約項目11個,總投資達42.5億元。
「415」產業體系明確了海鹽傳統優勢產業與新興技術產業「兩條腿走路」的產業發展思路,在此基礎上,海鹽各級黨委政府通過聚力項目引推、兩退兩進、數字經濟、精準服務,聚焦企業培育,緊盯爭先創優等針對性舉措重點扶持工業發展,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新興技術產業引領、傳統優勢產業支撐的產業集聚發展格局初顯。2019年,海鹽全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實現213.1億元、135.8億元、62.6億元,分別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76.2%、48.6%、22.4%。
優結構注入不竭發展動力
杭州灣畔,武原街道鹽北東路旁,在熱火朝天的施工氛圍中,一座引人矚目的文旅綜合體正拔地而起。該文旅綜合體項目名為杭州灣融創文旅城,由海鹽縣政府與融創中國共同打造,城規劃面積約4365畝,分主題樂園、度假酒店、特色商街、宜居住區四大板塊,將建設為集文化體驗休閒、體驗式購物商業、生態度假居住於一體的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杭州灣區域旅遊目的地和國內知名的旅遊度假區。完成建設並投入運營的杭州灣融創文旅城將成為海鹽第三產業的龍頭項目,帶動城市經濟和社會就業,為海鹽乃至長三角地區的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全新動力。
除了重點扶持工業發展,海鹽縣還積極開展「退二進三」,著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近年來,海鹽以科技信息業、商貿服務業、核電關聯服務業、現代物流業、健康文旅業、金融服務業六大行業為發展重點,開展企業培大育強、重大項目招引、平臺集聚提檔、促進消費升級等行動,持續擴大全縣第三產業規模。十八大以來,海鹽縣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6.96:58.99:34.05轉變為2019年的3.19:60.22:36.59,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重要驅動。
「日趨合理的產業結構極大地增強了海鹽經濟社會的發展後勁,為海鹽把握長三角一體化、杭州灣『大灣區』等發展契機提供堅實保障。」海鹽縣委書記陳玲芳表示,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規劃,開啟現代化徵程、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打基礎的重要年份,海鹽要準確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通蘇嘉甬高鐵建設、杭州灣大灣區平臺整合提升等機遇,堅持高質量發展,提升經濟綜合實力,突出項目支撐力,強化創新驅動力,厚植企業成長力,才能乘勢而上、贏得主動。(記者 劉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