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弘揚「開拓創新、求真務實、攻堅克難、堅守奉獻」的地震行業精神,全方位、多視角展示我省防震減災工作風貌,山西省地震局舉辦首屆山西省防震減災工作攝影大賽,廣泛徵集反映山西省防震減災工作情況的攝影作品,目前共收到來自地震系統和社會各界的參賽作品百餘組。經過初步篩選,61組作品入圍,角逐特等獎和一、二、三等獎,隨後將發起投票,投票截至2016年3月11日0點,截止後我們將按照微博和微信的得票總數排名確定獲獎作品。為方便廣大網友瀏覽和投票,特將入圍作品精簡整理如下,歡迎大家積極投票,選出您最認可的三組作品,也歡迎大家向我們提出您的寶貴意見和建議,小編初次組織比賽難免有很多思慮不周之處,還請多多包涵,謝謝大家!
長文多圖預警,請在wifi環境下瀏覽!
1號作品《省級地震救援隊伍實戰拉動演練》來自山西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曾渝平。圖為2014年4月20日省級地震救援隊伍實戰拉動演練現場,太原市消防支隊開展救援行動,山貓救援車、無人機航拍齊出動。↓
2號作品《抓地震科技,促防震減災》來自山西省地震災害研究所陳永前。圖為地應力觀測現場記錄水壓值、地殼應力研究所研究生實地觀察學習斷層、盆地等地質情況。↓
3號作品《風雪觀測路》來自太原基準地震臺範玉俊。圖為:太原基準地震臺水準觀測人員為保障觀測數據連續性,克服站點被大雪覆蓋、道路溼滑等困難,堅持完成水準觀測;大同中心地震臺高級工程師現場處理極低頻電量觀測特徵與分析研究項目數據;太原基準地震臺流磁觀測人員雪夜在陽高縣點位對儀器進行測前調試。↓
4號作品《媒體開放日》來自太原基準地震臺曹文強。圖為2015年5月6日山西省地震局媒體開放日,《山西日報》、《山西晚報》、黃河新聞網、山西廣播電視臺等媒體記者在太原基準地震臺測震室採訪。↓
5號作品《忻州市地震應急綜合演練》來自忻州市地震局林建平。圖為2014年7月20日忻州市地震應急綜合演練參加演練的各支救援隊伍集結和救援隊搜救被埋壓人員場景。↓
6號作品《防震減災進校園》來自山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蘭思萱。2014年10月,省地震局赴新絳縣拍攝《防震減災進校園》專題紀錄片,圖為新絳縣澤掌鎮中心學校自編自演的舞臺劇《堅強》,講述學校舞蹈課被突如其來的地震打斷,學生們科學有效地避震並開展自救互救,終於脫困。↓
7號作品《防震減災 你我同行》來自網友、防災科技學院地球物理學地震監測方向學生@地震一哥 。圖為2015年暑假,他組隊在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城、中都鄉和北三狼村進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
8號作品《長治GNSS站搬遷》來自省地震局監測預報處王煦。由於山體滑動造成基柱傾斜,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絡長治GNSS基準站12月9日完成遷建。圖為GNSS參數測量、儀器臨時故障維修和山頂作業。↓
9號作品《爆破地震數據測量》來自山西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霍魁。圖為12月10日平朔煤礦爆破地震數據測量工作場景:觀望地形、固定測量擺、⑥儀器擺放。↓
10號作品《專注》來自太原市防震減災局李冉。圖為2014年冬太鋼防震觀測站工程驗收現場會,新一代的地震人向前輩請教。↓
11號作品《後繼有人》來自省局監測預報處曹峰。鑽孔應變組網觀測試驗與應變實時監控系統項目在神池地震監測臺站安裝鑽孔應變儀,老中青三代地震人共同工作。圖為學習儀器安裝過程、專家帶領學生查看鑽孔巖芯和大山裡的臺站。↓
12號作品《山西首支省級救援隊成立大會演練現場》來自省地震局應急救援處王翾潞。圖為2004年7月13日山西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成立大會暨地震應急演練現場,太原市消防支隊特勤大隊開展救援演練。目前我省已建成兩支省級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
13號作品《臨汾活斷層探測》來自山西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周曉濤。圖為臨汾市活斷層探測鑽機施工現場。開展城市活斷層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價工作,確定城市地下活斷層的分布和危害性,採取相應的切實有效的防震減災措施,是科學規劃城市建設和保障城市安全的基礎性工作。↓
14號作品《野外工作之儀器維護》來自省局監測信息中心丁大業。2014年山西省新建一批流動測震臺站,以增加臺站密度,提高監測能力。圖為技術人員在五臺縣上紅表村、山陰縣南口前村、榆次藥村安裝測震儀器。↓
15號作品《生命的召喚》來自省地震局宣教中心羅勇,攝於2014年4月20日省級地震救援隊伍實戰拉動演練現場。圖為:①模擬震後爆炸,救援人員搜尋生命②救援人員使用空中緩降技術解救建築物高處的受傷人員③千斤頂下的軍徽:救援人員用千斤頂支起預製板鑽進狹小空間解救被埋壓傷者。↓
16號作品《茂縣斷層考察》來自山西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薄建傑,攝於2008年汶川地震後援建茂縣時的斷層考察現場。圖為張培震院士險坡採樣、途中遇險、滾石滑坡下工作。↓
17號作品《12月10日原平3.2級地震應急工作》來自山西省地震局監測信息中心孟小琴。2015年12月10日13時27分,忻州市原平市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6公裡。震後,山西地震臺網中心立刻啟動應急工作。圖為數據處理、地震上報、啟動應急信息平臺。↓
18號作品《雨中觀測》來自夏縣中心地震臺王向陽,攝於2015年9月9日。圖為山西省地震局預報中心研究員與夏縣臺職工進行流動水準觀測、夏縣臺職工在永濟風伯峪進行流動水準觀測。↓
19號作品《晉北地區實地調研》來自山西省地震應急中心趙傑。2015年2月4日,山西省地震局應急處、應急中心會同中國地震局專家赴山西省北部地區考察調研。圖為專家們考察大同市西北部山區地質災害、在大同縣西冊田鄉堡村考察大同-陽高地震舊址、考察大同市西北部山區地裂縫災害。↓
20號作品《為地球把脈》來自臨汾中心地震臺薛志文。圖為2015年10月29日臨汾中心地震臺水準觀測人員高躍雄等在龍祠地震臺進行日常短水準觀測。↓
21號作品《實驗室也是地震人的戰場》來自夏縣中心地震臺姚林鵬。溫泉水中陰離子含量檢測是夏縣臺水化學觀測的測項之一,圖中是在配置陰離子對照模板標準曲線,為日常觀測作對照、計算含量用。↓
22號作品《地電外線路巡檢》來自大同中心地震臺王焱。圖為2015年12月10日,大同中心地震臺職工進行地電外線路巡檢。↓
23號作品《雨中拍攝》來自山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趙曉雲。圖為2014年10月,宣教中心工作人員冒雨在大同-陽高地震遺址拍攝防震減災宣傳片《防震減災進校園》。↓
24號作品《野外流動觀測》來自山西省地震局監測信息中心閆民正。圖為地震監測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流動觀測的場景。↓
25號作品《老中青三代對地震事業忠貞不渝》來自山西省地震局監測信息中心穆慧敏。圖為2015年10月12日,山西省地震局中青年地震監測工程技術人員協助池順良教授在原平地震臺安裝四分量鑽孔應變儀。↓
26號作品《臺站選址與環境測試》來自太原基準地震臺張亮娥。受西南環鐵路的幹擾影響,太原基準地震臺於2013年啟動搬遷工作中第一項——選址工作,同時對備選臺址進行電磁環境背景噪聲的測量。圖為選址與環境測試工作場景。↓
27號作品《地震臺站場地勘選》來自太原基準地震臺趙強。 2013年至2015年,太原基準地震臺開展了新臺址勘選工作。地震工作人員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在野外搭起帳篷,進行備選臺址電磁環境背景噪聲的測量。↓
28號作品《風雪無阻》太原基準地震臺沈曉松。交城斷裂為太原盆地西界的主控邊界斷裂。為了測量交城斷裂的活動情況,太原基準臺員工堅持跨斷層短水準觀測整整40年,一代又一代的地震人風雪無阻,保證觀測數據連續、完整、可靠。↓
29號作品《地質考察》來自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趙晉泉。圖為羅雲山斷裂帶上開挖的探槽、俄羅斯地震專家考察霍山斷裂、地震專家考察羅雲山斷裂剖面。↓
30號作品《野外作業及線路維護巡檢》來自大同中心地震臺李文超。圖為2015年10月10日大同縣山自造村極低頻巡檢;2015年10月11日晚地電外線路被盜割,大同中心地震臺職工爬杆接線;冬季臺站日常外業觀測。↓
31號作品《相對重力觀測》來自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梁偉鋒。圖為2010年2月6日,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職工在山西山陰跨斷層綜合場地進行相對重力觀測。↓
32號作品《採集磁組構樣品》來自山西省地震局預報中心李自紅。2010年,挪威卑爾根大學Reidar Lovlie教授應邀來山西進行野外調查,圖為與山西省地震局技術人員李自紅、李斌、閆小兵等在臨汾盆地羅雲山山前斷裂採集磁組構樣品,以研究臨汾盆地的應力場演化。↓
33號作品《地震救援實戰拉動》來自陽泉市平定縣東外環路消防隊秦浩傑。圖為5月9日陽泉消防在平定縣公安消防大隊開展地震救援實戰拉動演練。↓
34號作品《太谷縣職業中學防震安全演練》來自網友@superwj晶 ,圖為2015年9月18日,太谷縣職業中學組織全校師生開展防震避險演練。↓
35號作品《震後什邡》來自山西省地震局機關黨委韓成太。汶川5.12大地震後,什邡通往山區的鐵路、公路全部中斷。圖為作者震後赴災區進行實地考察時所見景象。↓
36號作品《取水樣》來自定襄地震臺郭宇。定襄地震臺職工幾十年如一日,每天山路徒步4公裡,07:20按時取水樣,風雪無阻,代代堅守。圖為06:20開始取水前的準備工作、取水路上默默前行、提取水樣。↓
37號作品《省級地震救援隊訓練現場》來自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高雲峰。圖為由山西省地震救援一隊、二隊抽調骨幹組成的山西省救援隊在國家地震緊急救援訓練基地參加訓練。①安全破拆訓練②山嶽救援訓練③豎井救援訓練。↓
38號作品《晉冀蒙聯合演練》來自山西省地震應急中心丁小牛。圖為2015年8月,山西地震局現場工作隊赴內蒙古自治區參加晉冀蒙聯合演練。①流動臺網布設②通信車衛星設備展開③視頻聯動指揮。↓
39號作品《勞動澆灌幸福花》來自山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劉康廷。圖為2014年4月26日至27日,山西省地震局組織部分職工赴五臺地震科技中心進行植樹勞動,綠化臺站及周邊環境。↓
40號作品《校測水位》來自山西省地震局預報中心李麗。圖為2012年9月21日山西省地震局工作人員在漫水井進行每季度一次的水位校測,以檢驗儀器觀測的測值的準確性。↓
41號作品《茂縣援建工作》來自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閆小兵。圖為汶川地震後山西省地震局在茂縣開展地質勘察工作、以引擎蓋為辦公桌、山西省地震局與茂縣防震減災局共商對口援建事宜。↓
42號作品《冬日一隅》來自大同中心地震臺閆美蓉。圖為大同中心地震臺職工在上皇莊地電阻率場地進行電極接地電阻檢測、大同中心地震臺職工在鎮川井給水管「穿衣」。↓
43號作品《防震減災進課堂》來自山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高振強。圖為2014年10月,山西省地震局在陽泉市賽魚小學和小南坑小學進行防震減災科普示範校宣傳片的拍攝,並向孩子們贈送《地震災害防災避險知識讀本》。↓
44號作品《地震應急演練》來自山西省地震應急中心路堯。圖為檢修應急通信車頂攝像機、測試CODAN背負式短波電臺、通信車向指揮部實時傳送現場災情。↓
45號作品《地震臺舊貌》來自山西省地震局退休職工袁正明。圖為20世紀80年代太原基準地震臺觀測大廳、763拾震器、2008年太原基準地震臺短水準觀測工作場景。↓
46號作品《掛網作業》來自山西省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扈桂讓。圖為工作人員在韓城斷裂上峪口探槽壁進行前期掛網作業。↓
47號作品《5·12防災減災公益宣傳》來自《生活晨報》社記者張啟亮。圖為2011年5月12日,省地震局向社會公眾開放,工作人員演示講解地震監測工作、2013年5月12日,太原市防震減災局開展「平安中國」千城行動公益宣傳。↓
48號作品《厲兵秣馬,保障應急》來自山西省地震應急中心王飛劍。圖為2015年11月25日,山西省地震應急中心趁低溫天氣進行演練,保障極端氣候條件下應急工作的開展。↓
49號作品《地電線路鋪設》來自太原基準地震臺李豔。圖為:①2005年3月23日,臨汾中心地震臺職工準備鋪設電場線路②一絲不苟查驗即將埋入地下的電場觀測線③2005年3月24日,專家在臨汾龍祠臺調試FHD觀測線圈。↓
50號作品《應急演練之測震工作》來自山西省地震局監測信息中心王卓君。2015年12月28日,山西省地震局進行地震應急演練,圖為測震工作人員接到演練通知後開展應急工作。①測震室震後應急工作②現場應急流動中心架設③現場應急流動子臺架設。↓
51號作品《常備不懈》來自山西省地震應急中心楊斌。圖為2010年7月27日「晉震2010」地震應急演練現場應急救援隊伍接受檢閱。↓
52號作品《斷層氣觀測點建設》來自山西省地震局預報中心範雪芳。2015年5月,地震科技星火計劃「臨汾盆地斷層氣綜合觀測」項目實施,採用可攜式測氫儀、測氡儀進行現場背景值測試、選點、討論、施工,製作集氣裝置,安裝調試儀器,實現斷層氫、二氧化碳連續自動觀測。↓
53號作品《艱苦的野外工作》來自山西省地震局退休職工王國強。圖為工作人員在井底布點、雪地中布線。↓
54號作品《搶險救援 災後希望》來自省水利廳楊麗。圖為2015年5月12日山西省首次省、市、縣三級聯動地震應急綜合演練現場。↓
55號作品《搭在玉米地上的帳篷》來自太原基準地震臺王春和。為了勘選出最適合地震觀測的場地,地震工作者將帳篷搭在了玉米地上,通宵達旦地進行測量。↓
56號作品《流動測震臺網演練》來自臨汾中心地震臺高躍雄。圖為2013年在鄭州舉辦的年度全國應急流動測震臺網演練。↓
57號作品《現場踏勘》來自山西省地震局震害防禦處李冰。為探測交城斷裂和某建設項目場地的相對位置關係以及場地內部是否存在更新的活動斷裂,2015年8月5日,山西省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在並委員前往該項目施工現場實地查看探槽施工質量及活動斷裂探測情況。↓
58號作品《朔州地震小區劃項目現場工作》來自山西省地震局宣教中心孫景慧。朔州市市區地震小區劃項目是民生工程,由山西省地震災害研究所承擔完成。圖為勘探現場,在零下十幾度的嚴寒中,工作人員發揚「吃苦不怕苦,掉皮不掉淚」的精神,嚴格規範操作,認真讀取數據。↓
59號作品《地震安全性評價野外工作掠影》來自山西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丁學文。圖為①地震安全性評價委員會工作人員爬上水庫壩了解地質地貌情況、在口泉斷裂兩側取熱釋光年齡樣。↓
60號作品《2014年「5·12」地震應急演練》來自山西省地震災害研究所史雙雙。圖為流動測震臺網設備及現場監測工作場景。↓
61號作品《離石地震臺北武當觀測站勘選建設》來自離石中心地震臺薛生瑞。由於觀測環境的破壞,離石地震臺進行搬遷重建。圖為技術人員從呂梁山區幾個準觀測點中優選出北武當觀測站點、複測開挖山洞方位角、測定臺站噪聲背景、基巖墩複測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