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宋末元初,茶陵成為當時湖南的三大印刷中心之一。茶陵、醴陵、攸縣、炎陵都有自己的印刷產業和作坊。
到元代,茶陵人陳仁子創辦東山書院。書院以刻印出名,成為當時湖廣三家私刻書中最著名的一家。700多年前,其整理刻印《夢溪筆談》二十六卷,是我國現存最早版本,現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而曾經聞名遐邇的東山書院歷經戰火的摧殘與歲月的侵蝕,已不復存在,舊址變民房。
早在宋末元初,
茶陵成為當時湖南三大印刷中心之一。
圖為現在的茶陵縣城(茶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株洲的印刷業小史與
「株洲造」稀世珍本《夢溪筆談》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就有印刷術。印刷術經歷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泥字、木字、鉛字)以及現代照版印刷幾個階段。
北宋祥符年間(1008—1016),茶陵就刊行了《圖經》(地方志)。宋末元初,茶陵縣與潭洲(長沙)、寶慶(邵陽)成為當時湖南三大印刷中心。
雕版印刷
元大德八年(1304),茶陵縣進士陳仁子在東山(今腰陂鄉)創建「東山書院」,常年僱用刻工數十人。所刻印的書籍傳世和存目的有13種600餘卷。
活字印刷
石印機
民國初期,茶陵有徐文光、文光堂、亞南、元和、下水坊等印刷、書紙鋪。攸縣有徐博文書紙印刷局及大堂隆、經國堂、益大昌等印刷作坊,均從事木印、石印業務。抗日戰爭時期,湖南省辦的《開明日報》為避日軍騷擾,從長沙遷至茶陵。茶陵縣此時期也先後創辦了《茶陵民報》、《洣江日報》、《自治周刊》、《雅言報》等。
鉛印機
解放後,株洲的印刷業逐步發展壯大。50年代初期,市區及各縣先後建立地方國營印刷廠,但基礎薄弱,規模較小。在社會主義改造中,一些私營印刷廠、店都併入國營印刷廠。1957—1959年《株洲日報》、《醴陵報》、《茶陵報》、《攸縣報》、《酃縣報》、《株洲郊區報》先後創刊,各地國營印刷廠均改為報社印刷廠,實行「以廠養報」。以後,市區及各縣另建起市(縣)屬國營印刷廠,主要承擔本地印刷業務。再後來,這些印刷廠的設備、技術不斷提高,並逐步開展彩色印刷業務。
東山書院刻印的《夢溪筆談》
株洲的印刷史上曾有過令株洲人驕傲的一頁。
由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寫《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大家不一定都知道,我國現存最早版本的《夢溪筆談》元大德年刻本,就是我們「株洲造」。
《夢溪筆談》
元大德九年(1305),茶陵進士陳仁子創辦的「東山書院」所刻印的沈括《夢溪筆談》二十六卷為我國現存最早版本。該元大德刊本曾藏於元宮中,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後得到,並贈送給太子朱標,後又歸宮中「文淵閣」(書中鈐有「東宮書府」、「文淵閣」等印)。清代,元大德刊本從宮中流出,為清藏書家汪士鍾(字閬源,1786~?)所得,收入其聞名中外的藏書樓「藝芸精舍」。接著,該書又被松江韓氏收藏。最後被民國著名藏書家陳清華(字澄中,1894—1987,邵陽人,曾任民國政府中央銀行總稽查師)收入囊中。解放前夕,陳清華移居香港。1965年,陳清華有意將包括這部《夢溪筆談》在內的一批珍貴善本出讓。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為了避免珍貴文物外流,親自過問、關懷,責成文化部指派專人前往香港洽辦,花巨資購回。
這部「株洲造」稀世珍本——《夢溪筆談》元大德刊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株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