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院智慧農超
陳家壩社區黨員與居民一起清淤
石峰社區志願者開展防疫宣傳
小灣社區居民在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休閒玩耍
編者按
社區連著千家萬戶,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社區治理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社會和諧穩定。萬州通過黨組織「下沉」,引領廣大群眾參與共建共治,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積極推動「三治」融合,構建「三共」格局,不斷夯實黨在城市基層的組織基礎,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水平,讓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
本期黨建專刊聚焦城市社區黨建,講述部分社區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推動基層治理的點點滴滴。
「五心」聚人心
「王書記,我在電視上看見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領獎,感到很光榮。」「你們現在把社區搞得真的不錯,我們生活在這裡也安逸。」
「這都是大家幹出來的,也是我們社區每一個人的功勞。」
……
日前,在牌樓街道石峰社區居委會門前,一些居民圍著社區黨總支書記王明,你一言我一語地嘮著嗑。
像這樣的場景,在石峰社區,幾乎隨處可以見到和聽到。
2015年,石峰社區由村變為社區,如何適應農村變城市、村民變居民等帶來的變化呢?社區黨總支經過廣泛調研和思考,結合社區實際,創新推出「五心家園」這一社區治理途徑,即紅心向黨、愛心無垠、暖心流淌、安心無憂、同心共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引領力、凝聚力、戰鬥力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凝聚起了共建和諧家園的強大合力。
2019年4月,社區有3棟120戶居民樓因地質原因變成危房,加之汛期到來,一旦下雨,更加危險,需立即將居民搬遷到倒騰房。可是,一些居民由於對問題的嚴重性認識不夠,加上嫌搬遷麻煩、家具家電可能損壞等原因,不願意搬遷。
這時,共產黨員率先站了出來。
「這是社區為我們大家的安全著想,我馬上搬!」50多歲的黨員程洪全第一個籤字,帶頭搬家。接著,又有10餘名黨員相繼籤字搬家。在他們的帶動下,居民也都開始陸續籤字搬家。一些居民還主動跟社區幹部、黨員一起給其他還在猶豫的居民做工作,勸說他們搬家。
在大家的同心協力下,原本計劃要兩三個月才能完成的避險倒騰搬遷任務僅用一個半月就完成。
人心齊,泰山移!
農轉城購房最多、人員流動性最大、返萬人員最多……這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期間擺在石峰社區面前的現實。
面對未知的病毒和肆虐的疫情,1個臨時黨支部、7個突擊隊,51名社區黨員、42名部門黨員,26名社區幹部、網格長、社區民警和醫生率先出擊,扎在街巷、釘在一線,始終在崗在位在狀態。
年過七旬的老黨員張成龍每天走街串巷開展防疫宣傳,日均行走超兩萬步;45歲的轉業軍官周忠正主動承擔了電話排查184戶社區居民的任務……
黨員無聲的行動感染著社區的每一個人,社區志願者隊伍很快從最初的50餘人發展到500餘人。他們自願服從社區的安排,雖然沒有三頭六臂,但極盡所能,無私付出。
一股磅礴的力量瞬間在石峰社區凝聚起來。傳染風險最大、防控任務最重的石峰社區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0」確診、「0」疑似、「0」陽性、「0」疫情矛盾。
「社區是居民安居樂業的家園,只有激發出居民強烈的社區意識,才能讓他們自覺、積極、主動融入到社區的管理、建設中來。」王明說,「五心」聚了人心,讓家庭更和睦了,樓棟更和順了,小區更和暢了,社區更和諧了。
一年的蝶變
整潔平坦的街道,通透明亮的小巷。清風拂來,樹葉沙沙作響。
休閒廣場上,市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或閒聊,或鍛鍊,悠然自得。圖書閱覽室裡,居民坐在書桌前,津津有味地看著書……
他們的臉上,都流露出發自內心的愜意。
這個一年前的「後進社區」——天城鎮小灣社區搖身一變,成為「先進社區」,巨大的轉變讓人著實驚奇。
短短一年時間,小灣社區是如何華麗蝶變,脫胎換骨的呢?當你走進社區,感受著社區裡點點滴滴,或許就會找到答案。
從「沒人願來」到「座無虛席」
一年前,小灣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總共只有100多平方米,若有10來個居民同時到來,就會顯得擁擠。加上功能配套設施不齊全,居民辦事也不方便。用社區黨支部書記周家樹的話說,就是「沒人願來」。
去年9月,隨著小灣還房小區建成,社區爭取到一個新的辦公區域。設定功能區域,聯繫裝修公司,制定裝修方案,社區上下立馬行動開來。
周家樹帶著施工方到其他社區參觀、學習;社區黨員陳軍主動當起裝修「監工」,天天守在社區,哪裡不合格就推倒重來……
僅僅一個月,裝修就完成了。一站式服務大廳、養老服務站、圖書閱覽室、棋牌室、健身室和衛生室、警務室、便民超市、郵政銀行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居民不僅辦事更加方便,還可以在這裡享受文化娛樂、學習教育、體育健身、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務。
一時間,以往冷清的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一下熱鬧起來,每天,居民都會蜂擁而至,休閒的休閒,看書的看書,娛樂的娛樂。
「這裡環境好,還有專門的人服務,別說還能看書、娛樂,光是坐起就舒服。」60多歲的居民王克連每天一早就會來到社區便民服務中心,一待就是半天。
張成秀、宋大仁、劉興春幾個老友更是每天都不缺席。「我們都是吃完飯就來,擔心來晚了沒得位置。」宋大仁打趣地說道。
從「被動等候」到「主動上門」
社區光有「形」還不夠,還得「形神兼備」。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社區幹部的作風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以往,社區幹部往往是坐在辦公室等居民上門,造成一些情況和問題無法及時掌握和及時解決,居民意見較大。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針對這一現象,小灣社區幹部變坐等居民上門為主動入戶走訪,變被動解決問題為上門化解矛盾糾紛。
「如果不是社區幹部來走訪,我可能就活不成了。」6組居民劉興勇身有殘疾,行動不便,獨居家中。今年7月的一天晚上,他上廁所不小心摔倒,腳部骨折,躺在地上一整晚無法動彈。幸運的是,第二天一早,社區主任譚家春到他家走訪時發現了這一情況,及時將他送到醫院。考慮到他家的實際情況,譚家春又與劉興勇遠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商量,將其送到養老院,由專人照顧。
和劉興勇一樣受益於社區幹部主動上門走訪的還有居民唐永成。
去年12月,周家樹到唐永成家走訪時,唐永成正為自己的就業犯愁。之前因患重病,家裡的所有積蓄幾乎花光。如今,他想出去打工,可身體不好又不敢出遠門,在本地務工,又求職無門。
「我來幫你想辦法。」周家樹馬上把這事應承下來。接著,他四處奔波,了解轄區企業的需求,跑了四五個企業,終於幫唐永成在一企業找到工作。
從「關我啥事」到「我能做點啥」
社區是我家,管理建設靠大家。
小灣社區黨支部積極推行「黨建 」模式,加強「三治」融合,把黨建工作觸角延伸到社區各項工作,通過議事六步驟,實現民事、民議、民決,居民的事,讓居民自己說了算。小灣社區黨員幹部帶頭幹、示範幹,主動參與黨員輪值參事,為居民做榜樣、樹標杆。
去年小灣還房交房時,一些居民因種種原因不願接房。社區立即召開黨員會議和居民代表會,傾聽居民意見,商量解決辦法。很快,居民的「心結」被解開,交房工作僅用半月就完成。
前不久,黨員殷素琴輪值時接到居民反應,車庫有不少裝修垃圾未及時清運,影響環境和生活。她立即將這一情況反饋給社區,與社區幹部一道以最快速度將垃圾清運。
在小灣社區,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社區黨員發現居民有困難,能解決的自己馬上幫著解決,不能解決的及時傳遞給社區黨支部共同商議解決;社區有什麼事情需要做的,一個個居民馬上主動站出來……
如今,在小灣社區,隨處可聽見居民問社區幹部:「我能做點啥?」即使以前的一些「犟拐拐」也熱衷起社區的事情。
從「關我啥事」到「我能做點啥」,越來越多的居民破除「看客心態」和「依賴意識」,自覺參與、主動擔當,描繪出社區治理的「同心圓」。
「自轉 公轉」解難題
每天早上,朝陽初升,高筍塘街道烏龍池社區33號、34號樓下的院壩就熱鬧起來。
綠蔭覆蓋的大樹下,居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或休閒散步,或晨起鍛鍊,臉上無不流露出舒心、愜意的表情。
「多虧了黨建聯席會,不然哪有現在的好環境。」社區居民楊亞逢人便說。
烏龍池社區33號、34號緊鄰烏龍池菜市場,由於管道破裂,汙水糞水橫流,既影響市容市貌,又影響居民生活和出行。社區雖多次進行整治,但每過一段時間又會反覆,居民對此怨聲載道,反映強烈。
今年3月10日,街道聯繫社區的幹部在走訪中發現了這一情況。為解決這一問題,街道適時召開了社區黨建聯席會,召集街道相關科室和社區幹部、區市政設施維修管理中心、區園林綠化管理中心、居民代表等共同商議解決辦法。
經過商量、討論,一個根除「頑疾」的整治方案制定下來。
修復管道、排除大樹險情、平整院壩、安裝欄杆……街道、社區、居民和各單位一起動手,共同整治,合力攻堅。通過整治,這裡的環境變美了,休閒地塊也有了,曾經的「爛攤子」舊貌換新顏。
百花齊放香滿園,社區治理也是如此。
「社會治理中出現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黨建聯席會中找到解決辦法。」高筍塘街道相關負責人說,多方參與、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協作解憂的黨建聯席會就是推動社區治理從「自轉」走向「自轉 公轉」,推動問題解決和落實的有效途徑。
經過8次黨建聯席會的溝通協調,基礎設施老化,攤販佔道經營嚴重、消防隱患突出、「髒、亂、差」多年的甘家園農貿市場「頑疾」徹底根除,不僅建起智慧農超,讓老百姓逛得舒心,買得放心,吃得安心,而且道路還即將恢復通車,緩解了主城交通擁堵問題。
經過多次黨建聯席會,區領導推動幹、區級部門聯動辦、街道社區主動為,好運來、禾森商廈等樓棟的2000餘戶居民的「兩證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如今,在高筍塘街道,隨著社區治理「自轉」與「公轉」一起轉,居民越來越和樂,社會也越來越和諧。
「小陣地」發揮「大作用」
每天沿著綠樹環繞,道路整潔的小區道路轉一轉,再到黨群服務中心讀書看報,跟鄰居聊聊天,拉拉家常,是長江之星小區居民老向的必修課。
「我在這裡生活已有兩年,小區的管理、服務越來越好,生活十分和諧、舒適。」老向感嘆道。
陳家壩社區共有15個商業住宅小區和1個還房小區,居民有3萬餘人。為實踐好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陳家壩社區在濱江壹號、長江之星、南山綠庭等幾個較大的小區建立黨群服務站,把黨組織向居民小區延伸,吸收小區居民中和物業公司內的黨員加入進來,積極營造和諧、溫馨的社區氛圍。
「如果不是小區的黨員,我的車可能就『泡湯』了。」說起7月26日那場暴雨洪水中的事情,南山綠庭小區居民吳先生感激不已。
當天,由於天降暴雨,山洪漫進南山綠庭小區22棟的地下車庫,30餘輛車被淹。
險情面前,黨員逆行。小區黨群服務站的黨員和物業人員近30人快速行動,一邊通知車主轉移車輛,一邊抽水、排水,一邊用沙袋隔離進水口。經過緊急排險,車輛無一受損。
在陳家壩社區黨群服務站,還活躍著由熱心奉獻的黨員、居民等組建的自治服務團隊,定期專項開展公益性服務,積極調解居民間的矛盾糾紛,解決小區存在的治理難題,為居民建設溫馨家園。
前不久,濱江壹號小區一居民家中的下水道堵塞,導致樓上住戶家中溢水,雙方發生矛盾。社區黨群服務站的黨員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帶領自治服務團隊成員多次到兩家做工作。經過調解,兩家人達成和解,握手言和。
矛盾糾紛減少了,環境越來越漂亮了,小區越來越和諧了。如今,一股文明、和諧之風正吹到陳家壩社區各個小區的每一個角路。居民逢人就說,自建立黨群服務站以來,小區的安全度、文明度、便民度等大大提高。
「黨群服務站實現就近常態化服務居民群眾,有效打通了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裡。」陳家壩街道組織委員尹偉琳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