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醫療】曾志文:工聯會倡為內地港人提供港式醫療

2021-12-29 香港工聯會

工聯會去年底受政府委託承辦寄藥給內地港人的行動,工聯會副理事長曾志文接受《大公報》訪問表示,兩地醫療體制及藥物註冊有差異,港人對服用香港註冊藥物較有信心,政府應考慮讓身在大灣區內地城市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港人,繼續享有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療服務。

身兼香港工聯會大灣區服務社總幹事的曾志文表示,在內地居住超過半年的港澳臺人士可申請居住證,有居住證便可注射新冠疫苗及可購買醫保,支付大部分醫療費,但大灣區九城市並未一致開放予有居住證人士購買醫保,港人到內地工作或居住應購買涵蓋內地的醫療保險,加強保障。

工聯會有協助港人參加港大深圳醫院覆診支援服務,曾志文說,病人若已很久未覆診,便需進行覆診前驗血、驗小便等基本檢查,每次600至800元人民幣,加上藥費,患有多種病的長者,可能一次已耗盡資助金額。

若日後政府容許醫管局跨境採購醫療服務,她建議就糖尿、血壓等問題,可讓病人在內地的二級醫院就醫,專科問題則可在優秀水平的三甲醫院處理,而一般非專科或輕微病情的覆診,可在普通科門診診治。

曾志文說,內地付款普遍已經電子化,若落實本港公院病人跨境醫治或檢查,醫管局或政府需考慮醫療費用支付方式,掛單後兩地貨幣折算「埋單計數」 問題,以及資助額是否足夠等。假如醫管局承包或購買內地醫療服務,甚或在內地建醫院,應參考港大深圳醫院引入香港管理模式,提供香港公院醫療水平,將有利深圳其他醫院與國際接軌,同時對港人融入灣區生活有促進作用。

除醫療外,她希望,政府應作出整體福利規劃,考慮到更多位置便利港人的地區購買安老院舍宿位,方便長者子女探訪。

請看原文請按「閱讀原文」連結

資料來源:大公報

相關報導:

http://www.takungpao.com/news/232109/2021/0915/631992.html

相關焦點

  • 林淑儀︰灣區政策 港人重要契機
    工聯會榮譽會長鄭耀棠爭取到其他港區人大代表聯署提案,促請國務院制定灣區政策,促進流通,並爭取港人在灣區有當地居民的待遇。工聯會亦已準備成立大灣區工作小組跟進。林淑儀表示,新當選政協主席汪洋強調對委員有要求,要求委員多提意見和建議,委員亦要提交履職報告。
  • 內地居住證公佈 工聯倡擴申請資格
    工聯會的內地諮詢服務中心昨日指出,居住證有效解決在內地讀書、工作的港人,包括可在網上購車票、申請各式各樣的戶口較便利等,實在地、大大方便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不過,不少到內地養老的退休港人,由於沒有在內地就業過,故不能參加社會保險,缺乏醫療保障,「這次居住證對非就業人士的幫助不大,很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進展。」
  • 劉百球:內地醫療改革對澳門的啟示——以初級衛生保健為主、全民醫療保險為輔,融入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為未來路向
    ,非牟利和私人醫療機構為輔助,共同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本文欲借鑒內地半個多世紀以來醫療改革的歷程,結合作者在內地、澳門行醫多年對醫療和保險體系的理解,以及世界衛生組織對全民醫療保障的發展建議,為澳門未來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言獻策。 2009年,內地推動新一輪醫療改革,目標是降低對患者直接支付的依賴程度,建立全民醫療保障體系。
  • 香港醫療體系及優勢
    該局為每名市民提供全面的終身醫護服務,並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衞生署是政府的衞生事務顧問,也是執行醫護政策和法定職責的部門。衞生署致力推行促進健康、預防疾病、醫療和康復等服務,以保障市民的健康。衞生署轄下有多間診所及健康中心,為香港市民提供資助醫護服務。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屬法定機構,負責提供公立醫院及相關的醫療服務。
  • 工聯會專科醫療中心 惠及更多市民
    創立70年的香港工會聯合會工人醫療所(簡稱工人醫療所),對許多港人來說並不陌生,不少人都曾受惠於其價錢相宜且優質的醫療服務。
  • 【肇慶·香港城】|港人帶你睇真正的港式社區|800呎豪裝只需60萬起
    】  最懂港人的內地房企!【政策利好 坐享紅利】  灣區價值窪地,升值潛力無限!【獨特肇慶 閃耀灣區】 9+2極點佈局,促灣區一體化發展!肇慶新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對接大西南片區戰略重點樞紐位置,對接國內經濟既重要門戶。【全能交通 瞬達香港】 暢通灣區,90分鐘直達香港!
  • 【工聯抗疫連線】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了解寄藥服務
    他表示,今次【寄藥行動】在工聯會、兩個藥學會的鼎力支持和熱心幫助下,令整個服務得以順利推行,幫助很多因疫情而滯留在廣東和福建省的港人獲得藥物的支援,非常感謝工聯會和義工們的全情投入。而因應疫情關係,以及從內地入境香港的隔離令延長到6月初,政府繼續委託工聯會為5月份覆診而未能返港的港人,提供免費寄藥服務。有需要此服務的市民,敬請致電熱線電話(36525833)預約登記。
  • AXA安盛高端醫療保險=寰宇醫療保險 & 安盛安心醫療保險
    寰宇醫療保險Axa 安盛寰宇醫療保險再優化維一可保前已存在的重大疾病, 維一可亨有全球8500間網路醫院免找數而直接出院(包括內地人士),沒有隻限制於中國和香港維一有24小禮賓服務維一不設賠償限額直接終身(每年賠償1200萬~2250萬)
  • 香港醫療體制詳解
    香港的醫療體制和水準在國際上都有良好口啤,香港醫療沿用大英國協制是一個先進的醫療體系,不僅聲名卓著,且在多個醫療領域上領先全球。由於政府認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加上市民過度倚賴公共醫療系統,導致現行公共醫療資源的負擔過重。政府檢討公共醫療系統的服務模式,並制訂改革方案,關鍵點是要加強公營及私營醫療機構合作,以解決公共醫療負擔過重而私營醫療資源過剩的矛盾。 香港醫療系統分為公營及私營醫療服務兩類。香港公共醫療部門的使命是提供足夠的醫療和保健服務給每一個香港市民。
  • 裝備到內地升學,把握大灣區機遇
    隨著大灣區急速發展,很多在內地工作或生活的港人可能都會考慮讓子女在灣區城市升學。工聯會內地諮詢服務中心聯同郭偉強議員辦事處及政府人員協會今日舉辦「灣區升學講座」,主持鄧家彪聯同一眾嘉賓講者,為線上及現場家長分析到內地灣區城市的升學路。
  • 醫療劵暫未考慮擴至境外使用 歐陽瑜:推進內地澳人醫保津貼覆蓋江門
    列席大會的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回應指出,特區政府推行醫療補貼計劃,目的是扶持本澳私家醫生的經營,若將醫療券擴大到境外使用,對本澳私家醫生的經營有所影響,因此,現階段暫未有考慮有關計劃。施家倫口頭質詢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並推進醫養結合,為港澳居民在廣東養老創造便利條件。
  • 【資歷聯通】林淑儀:灣區是開拓職業發展的大舞臺
    相對之下,產業結構多元、經濟活力強勁的大灣區,無疑可為香港年輕人帶來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是讓他們發揮所長、一展抱負的理想地。香港年輕人普遍有熱誠有幹勁,有不少人都想回內地走走,投身國家發展,唯獨欠缺參與的門路。我曾在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上,提出促進粵港澳職業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建議,當中包括引入灣區職業教育品牌學校來港招生等。
  • 工人醫療所――植根基層七十載
    (簡稱工聯會)屬下的醫療福利機構。工聯會曾發動旗下各個屬會的工人在休班時間到碼頭輪藥,讓工人醫療所得到寶貴的藥物醫治患病工人。話雖如此,工人照X光片的時候病情往往已經惡化,嚴重至出現肺葉空洞。工人醫療所的李崧醫生參考醫學雜誌上醫治肺病患者的方法,在工人醫療所為有肺葉空洞的肺病患者嘗試進行氣腹療法。工人醫療所為此曾專門設立一間氣腹室,直至肺病在香港受到控制,患者顯著減少才關閉。
  • 香港醫療險介紹(二)!性價比極高的終身醫療險!
    hkbx_alexteam)暫時來說,內地普遍的醫療險都是非保證續保的,而今年內地保險也有新的改革,某些公司開始推出了壹定年度保證續保的醫療險,這是非常好的開始。但從現實來講,當我們年紀越大,保證續保的重要性也越顯重要,所以在醫療險方面,一定會推薦終身保證續保的。**醫療險,最重要的是保證續保,記著:不能保證續保的醫療險都是耍流氓。
  • 香港醫療險介紹(三)--頂尖!醫療險中的愛馬仕!
    在網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關於中港保險的文章,有說概念,有說對比,但很少文章是專門介紹一款產品的,所以我們希望,為產品推出獨立的文章
  • 專題文章:香港強積金 vs 內地社保
    內地與香港皆有法例,要求僱員和僱員強制供款,作為社會保障的一部分,香港有強積金,內地則有社會保險。兩者均是為社保基金供款,僱員可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其中大大不同,強積金主要用於退休保障,社保則包含多方面保障,除了養老保險外,還有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及住房公積金。
  • 雙程證準打疫苗 勿以有色眼鏡看待,望可以享受醫療支援
    她解釋,因現時雙程證人士倘需返回內地,關卡重重,除需自費前往私家醫院或機構進行檢測外,亦要一併帶同子女離港,並需於內地入住隔離酒店14天,「好大陣仗,仲未必返得返落嚟,因為內地辨雙程證好似因疫情有延誤。」
  • 內地研究升格回鄉證 與內地身份證同層次
    中央陸續推出便利港人在內地就業和生活的措施,繼容許合資格港人下月起可以申請內地居住證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葉國謙今日出席電臺節目時表示,內地正研究將回鄉證升格至與內地身份證同一個層次
  • 【工人醫療所專題】工人醫療所深耕澳門社區醫療70載
    【2021年03月24日-星期三-澳門新聞】創立於1951年的工人醫療所,曾為無數澳門工薪階層提供醫療服務,陪伴著澳門幾代人成長,從澳葡年代開始,經歷霍亂病、結核病、新冠肺炎等疫情,來到今天,社會繁榮興旺的黃金時代。歷經70載,即使面對經濟、人力、技術的重重考驗,工人醫療所無懼風雨,由始至終堅守懸壺濟世角色,為本澳社區醫療默默耕耘,服務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