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果說香]-香道與佛學文化

2021-02-08 瑪咖中國


各位施主,好久不見,十分想念!近來睿果遊學四方,多日不曾與大家見面,今日偷閒半日,與大家聊聊近來所學,不周之處,還望指正。



自古以來,焚香與佛就結下了不解之緣,過年時要到寺廟裡燒一炷香給佛爺和菩薩,祈願來年一帆風順,升學考試時給菩薩上一炷香,希望菩薩保佑能夠考上一個大學。




燒了那麼多年的香,大家有沒有想過香道與佛學文化有著怎樣的聯繫,今天睿果就給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一些知識。




寺院是佛教徒培福修慧的場所,古稱叢林,通常在寺院大雄寶殿上供奉的叫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淨飯王的太子,後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證道。成為大徹大悟的覺者,是佛教的創始人,被佛弟子尊為「世尊」、「本師」等。燒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

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不一定。供養佛、菩薩方法很多,通常用鮮花(表因)和水果(表果),如果條件不具備,僅供一杯清水(表清淨平等)也行。但是,絕對不用酒肉來供養佛菩薩。通常用「香、花、燈、塗、果、樂」六供養,其中之一均可。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喧、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燒香求財可以得到嗎?

不可以。佛經上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要懂得其中道理,求財要如理如法去求。燃香成灰是表示無私的奉獻,即佛門所說的「布施」。這啟示我們:從生求財求福,先要舍財種福。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舍是因,得是果,捨得不二。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佛菩薩施捨給你的。佛門常講:「命由己造,福由己求。」燒大香就發大財嗎?這純屬「以凡夫之心,度諸佛之腹」。大徹大悟、大慈大悲的諸佛菩薩,又怎會像凡夫眾生一樣,去在意你大香小香而分別賜富呢?當然不會。



寺院是公共活動場所,一般會限制燒大香,加上節假日人流量多,燒大香稍為不慎就會灼傷他人,濃煙滾滾,不利環保,也易引起火患,如此,求福不成,反造無邊罪業。一定要燒大香的信眾,可將大香交給寺院管理人員,統一安排焚燒,焚燒時,寺院裡的法師也會為你們祈禱。




燒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淨,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願,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禮拜佛菩薩,上幾支香為宜?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誠心」。




八、寺院裡供的佛菩薩很多,給每個佛、菩薩都要燒三支香嗎?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九、把點燃的香拿在手上拜佛正確嗎?

不正確。把香點燃後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淨而不染。上完香後,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後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汙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




佛經上說:「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所謂法供養就是佛經上的教導,如理如法受持誦讀,自行化他,為人演說。即在日常生活和待人處世中:「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分享了這麼多香道的知識,相信您一定想要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香。不說那些高香,佛在心中留,哪怕不去寺廟,在生活中點一炷香,禮法不失,還能修身養性,何樂而不為呢?相信「瑞雲貢」手工線香是你一直在尋找的那一款香。

為什麼推薦瑞雲貢,我們不說它的配方有多麼高大上,這些沒用。關鍵是這一款香是被大師開過光的,而且是由男丁純手工製作,是雲南省佛學院的指定用香。



源於自然,品味健康。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更多養生資訊等著你。

相關焦點

  • 香道|古老文化的精髓碎片
  • 沈香與香道
    沈香是自然界極為稀少、極其珍貴的珍寶物質!沈香是一味名貴的中藥。也是佛教禮佛供佛的一種聖物。更是香道文化裡主要的一種香料之一。
  • 香道文化丨宋代的香道習俗
    一說到「香道」,大家可能會先想到日本,因為至今,日本還保留著傳統的三「雅道」,而香道正是其一。殊不知,最初的香道是起源於中國,發展於隋唐,並在宋朝的時候達到巔峰,卻在明清的時候走向沒落。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崇尚簡樸節約的生活方式,討厭宋朝精緻奢侈生的活方式,於是禁止了「花道」、「香道」,只保留了「茶道」,其中好壞我們不能武斷,只能說各有利弊。
  • 傳香道古韻,守千年匠心,大鵬教育開展非遺制香文化傳承活動
    (原標題:傳香道古韻,守千年匠心,大鵬教育開展非遺制香文化傳承活動)
  • 【大境香事】臺灣陳玉美老師香道研習課程
    香道的學習,可以認識香、應用香與得到香的教化,走入清靜的香道生活。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悠久,宋元時期,品香、鬥茶、插花、掛畫,並稱為上流社會怡情養性的「四般閒事」。薰香至此也成了一門藝術,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經常相聚品香。 當前,一些時尚人士悄然迷上了香道,重拾隔火薰香的樂趣。
  • 【艾家人·藥香】宋代香道
    香道文化也從皇家貴族、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階層,宮廷、祭祀、婚慶娛樂、茶館酒樓、畫廊寺廟等各類場合用香頻繁,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出現了《洪氏香譜》之類關於香的專著。    「寶馬雕車香滿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詞句間接反映了香在宋代平民生活中的影響力。這也是中國香道文化進入鼎盛時期的一個標誌。    宋代,平民百姓用香料製作和食用香藥食品日漸成風。
  • 香道丨香道之都揚州
    香道文化 茶藝師網 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生活藝術的升華...... 比起茶道與花道,香道的地區特點並不十分明顯,而自稱「香都」的地方卻不少,有廣東的東莞、江西的金溪、福建的永春等。
  • 迷失的藝術-香道
    它始於中國,至古堯、舜、禹、禮記中談及祭天、禮佛、殷商時代就有香爐問世,漢末的《名醫別錄》對其就已經有文字記載,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香道博大精深,並不只是狹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從香道在中國的歷史來看,漢代之前用香是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博山式的薰香文化大行其道。
  • 睿果國際「試管嬰兒顧問」稱「允許客戶選擇性別」或涉違法 合作...
    而記者調查發現,深圳睿果國際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旗下海外醫療品牌睿果國際的「第三代試管嬰兒」國內業務,對外宣稱允許客戶「百分百選擇孩子性別」。對此,中國網財經記者致電睿果國際熱線,接電人員表示,與公司負責人溝通後回復,截至發稿,尚未收到任何回復。
  • 香道與禪道
  • 學習香道必備 丨 香品、香具與香文化(精華版)
    同時,對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備細緻的分類:會客用的香,臥室用的香,辦公用的香,修煉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可以說在唐代已經是專香專用了。  佛教在唐代的興盛也對香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推動。佛經和僧人對香大加推崇,幾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動中都要用香。
  • 關於香道,你了解多少?
    △ 東京香雅堂, 1983 年創立,香道原料道具專賣店人們普遍認為,唐代鑑真和尚東渡,不僅把佛教傳到日本,同時帶去了品香文化。△ 塗香,粒子最細小的香「香道」作為一門藝術被正式確立是江戶時代的事,但南北朝時期的佐佐木道譽即是元祖,其後的東山將軍足利義政好藝術風流,禪文化與香道文化都盛極一時
  • 香道與養生
    能傳遞良好的信息給諸佛菩薩,能夠增長修行者之身體諸種大根,香在火中點燃,是由熱中升出的清涼,瀰漫於內心,使人維繫正念,化煩惱為菩提。佛法修行重要在於上供下施,以無上妙香供養諸佛菩薩、金剛、護法和歷代祖師具無量之功德。
  • 子歸·香道 | 心有沉香,何懼沉浮
    >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先秦時期,古人用香祭祀、闢穢。兩漢時期,絲路讓香道在文化交融中不斷發展。唐宋時期,香道盛行,阡陌市井皆是香。在香道逐漸沒落於浮世的今日,雨花區非遺館的一個靜謐角落裡,真馨香堂正在默默地傳承著香道。
  • 淺談道家文化與香道文化之淵源
    近現代的香文化是「硝煙亂眯眼,人家盡冷香;一陣香風過,中華又騰煙。」隨著近現代中國貴族階層的日漸式微,中國的香文化也日漸式微。「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香,既可頤養身心,亦可祛穢療疾,自古道人敬神、養生都離不開香道。
  • 東方書院 |聽梁老師講中國香道
    我國用香、品香的歷史悠久,可以說香始於遠古,兩千多年來的中國上層社會、文人騷客、高僧大德也始終以香為伴,對香推崇備至。從《詩經》、《離騷》到魏晉詠、賦,從唐詩宋詞到《西廂記》、《紅樓夢》,文人們盡情地描繪了「香」的風雅,並將「弄香」推上文化的殿堂。現如今,國際莊裡也有越來越多的文人雅士通過各類聚會場合接觸到香道文化。它不只是一種文化的印跡和符號,更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和現象。
  • 原來香道是這麼玩的——京都松榮堂
    如果您是一個需要空間的人;如果您是一個喜歡文化體驗的人,請聯繫我們。        「中國人用香的歷史可說是非常的早,中國用香的文明可概括為:肇始於春秋戰國,滋長於秦漢兩朝,完備於隋唐五代,鼎盛於宋元明清。          漢代之前用香以湯沐香、禮儀香為主,漢魏六朝則流行道家學說,博山式的薰香文化大行其道。
  • 崇心堂 日本香道的風雅禪意,皆源於中國
    慶長十一年(1606年),江戶幕府第一代將軍德川家康給佔城國王、柬埔寨國主、暹羅國王等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希望獲得上好伽羅香的願望。至今,日本奈良的東大寺正倉院內,還珍藏著一段有1300年以上歷史的黃熟香——「蘭奢待」。香木的切口處放著三張付籤,分別寫著足利義政、織田信長、明治天皇三位風雲人物「某年某月截取幾寸幾分」的記錄。
  • 香文化(1287)《 香乘》李維楨序
    葉《石林燕語》述:「章子厚自嶺表還,言神仙升舉形滯難脫,臨行須焚名香百餘斤以佐之。廬山有道人積香數斛,一日盡發,命弟子焚於五老峰下,默坐其傍。煙盛不相辯,忽躍起在峰頂。」言出子厚,與所謂返魂香之說皆未可深信,然詩禮所稱燔柴事天、蕭炳供祭、蒸享苾芬、升香椒馨,達神明、通幽隱,其來久遠矣。佛有眾香國,而養生鍊形者亦必焚香,言豈盡誣哉?
  • 香道中的四大名香是什麼?
    沉香: 在世界所有香料當中,沉香最為神奇,為眾香之首,集天地氣味一體,散食色慾為一方;被稱為植物中的鑽石;從質量來說都是從古至今的第一位。沉香是一種混合了樹膠、樹脂、揮髮油、木材等多種成分的固體凝聚物,體積不同,形狀各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