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候
一候 蚯蚓結 | 二候 麋角解 | 三候 水泉動
冬至 又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漢書》言「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春之先聲也。
冬有你至,不舍晝夜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這一天是一年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此日後,白晝時間越來越長,冰封的大地逐漸舒展,靜待春日佳音,預示著歲月的又一個開始。
冬
至
如
年
/
在古代,冬至是祭天祀祖、祈福賀冬的日子。早在東漢,每逢冬至前後,百官便例行放假,休養生息,《後漢書》云:「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人們安養身體,相逢祝福,感恩上天賜予的福氣。
北宋年間,冬至更是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日子,《東京夢華錄》中寫道:「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
冬至大如年,不只是意義賦予,它是生活的日常,也涉及民間風俗。春耕夏長,秋收冬藏,忙碌一年的人們,終於得閒,與家人圍爐話舊,慶祝即將過去的一年。
飲食上也有講究,在北方人們會吃餃子,俗語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南方則多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寓意著團圓、圓滿。
陽
生
春
來
/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杜甫《小至》
冬至也是養生的節氣,因為「氣始於冬至」,也就是說從冬至開始,生命活動由衰轉盛,由靜轉動。
儘管此時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但恰恰在此時,萬物的生命得以彰顯。在稀薄的陽光下,厚雪中冒出的青翠枝葉。風雪夜歸後,品一盞暖茶,感受覺知的復甦。
未經冬長夜,何以見春光
古人在冬至來臨前,繪製「九九消寒圖」。自冬至日起,畫一枝梅花於窗上,每日晨起時,隨手畫圓。待九九八十一圓畫滿,梅花變杏花,推窗春色滿園矣。
白晝最是時光短,奈何相思勝夜長。時維冬至,吉日良時,年末了,願時光放緩,故人相逢,心願得償。
聯 系 浮 雲 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