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禪詩告訴我們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2020-12-14 文化學者陳娘來

#道法自然#

(一)禪詩

【作者簡介】

清海(生卒年不詳),五代禪僧。師事招慶道匡禪師得法,居郴州(今屬湖南)太平院。

【原詩】

開悟詩

實際從來不受塵,

個中無舊亦無新。

青山況是吾家物,

不用尋家別問津。

【譯文】

真理本自清淨,從來不沾惹煙塵,無古無今,無來無去,無舊無新。

何況那綠水青山本是我自家之物,用不著去尋家,也不用向人問津。

【賞析】

這首詩表現了一個禪者安然自適、無事清純的禪心。

禪心,佛性,我們人本來的靈性,從來就是清淨的,根本就沒有一點塵埃,就好像初生的赤子一般。而且,它無所謂新舊、古今。它無生無滅,是永恆存在的。青山、大地無不是佛性的呈現。既然如此,又何必多事,何必找它的歸宿,何必向人問津呢?!

(二)哲理詩

開悟詩——無中生有

作者▏陳娘來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被喜歡與推崇

修道的大智若愚者被冷嘲與熱諷

大巧若拙也好

大拙若巧亦罷

或言塞翁失馬

抑或否極泰來

皆由道而生,生一

轉而生二

二月的美人雍容華貴

春宵之後遇見了第一縷陽光

在樹冠流湧

三月的溪邊鵓鴣啼叫

採紫藤蘿少女的情思時淡時濃

仿若柳絮輕飛抑或碧溪潮生兩岸

四月的雨勢傾斜了大地

閃電為白雲鑲邊

四方八野的水藻覆蓋了地平線

五月榴火似彤

暴雨驕陽

恰似你的熱烈

六月有溫軟的南風

它吹得遊人醉

直把嶺南作江南

七月之塔矗立南浦

風爬上塔簷

留下漣漪撫弄秋水之湄

八月桂花飄香

秋之甘霖

蒼翠了松柏濡香了花雨

九月長風萬裡

天邊歸雁印殘霞

對此可以酣高樓

十月露凝為霜

缺月疏桐

花瓣奔走在墓堆蒼茫

十一月杜鵑老了容顏

仿佛是千年啼叫的鳥

要喚回東風

十二月多情的水

告別了不舍的岸

讓樹根露出了滄桑

一月不是冬的邊緣

中心的氣場撐高了天壓低了水

虛空了

才可涵養萬物

這萬物之母啊

生一,生二

還可生三

【賞析】

這是一首哲理詩。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不生不滅、無始無終,具有永恆性和客觀實在性,它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也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所以我們不必庸人自擾,為一些幻象所迷惑。一切順其自然就好,做人做事真正做到「道法自然」。

相關焦點

  • 這首禪詩告訴你的方法簡單卻實用
    中國的佛教文化最講究這些,而禪詩又是其中的精髓。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莫將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禪詩大多通俗易懂而又意蘊深廣,把一個深刻的道理包含在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或者一個非常普通的現象之中,這首詩也是這樣。一年四季每一個季節都會有自身最獨特的風景。春天到來,百花開放,爭奇鬥豔,世界美景都在植物中。
  • 《阿含經》裡面的 真實禪
    乃至六六法是什麼?甚至最後能夠通達百法入地。可是這一定要先從這個真實禪的參究,來成就明心的功德。  好!那我們來介紹這個真實禪。在《雜阿含經》926經就有這樣的經文,它還有個別譯,《阿含經》裡面第151經也有類似的經文,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舉這個《雜阿含經》926經裡面的內容: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
  • 這100首經典禪詩,可書可畫
    (王梵志禪詩)32.步步穿籬入境幽,松高柏老幾人遊;花開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風對碧流。(牛仙客沼寺詩)33.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梅花尼嗅梅詩)34.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煙泛泬寥。(司空圖牛頭詩)35.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透處幾多般。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半生被眼瞞。
  • 《什麼是禪?禪是什麼?》!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然後降伏自我.
    我們今天要講得讓大家.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先引起學生的興趣,希望多少能夠對佛法上,有真實的體會和了解。所以,我們要了解,禪就是沒有意見,有意見就會知見立知;說: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你這樣才有辦法進入禪的境界跟功夫。有一個人來問我說:慧律法師啊!您是哪一黨的啊?我說:佛是無相的,哪來什麼黨呢?勉強講就是釋迦黨了,釋迦牟尼佛這一黨了!所以,你要進入禪的境界,不能像政治人物這樣子,嚴重的對立。因此,修禪的人,應該是: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然後,降伏自我。為什麼徹底沒有意見呢?
  • 唐朝最美禪詩,皎然和尚經典絕句,字字驚豔,細讀忘俗,有大境界
    關注六不和尚,感悟詩詞之美元好問曾有妙句說「詩為禪家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詩道與禪道,在唐朝已經並肩而行,到宋明,禪與詩更是如鹽入水,心境相通。學禪不解詩,慧心總未徹;學詩且知禪,靈境多裨益。禪,即靜慮定慧。讀禪詩,可妙悟人生,淨化心魂,更可以放下煩惱,獲得內心喜樂。因此,唐代著名詩僧皎然的詩值得細讀。皎然和尚,早年勤學,出入經史百家,後皈依佛教,於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他在唐中期詩名甚隆,著述甚多。他的詩樸實中有妙悟,禪機中有詩情,故而讀來既有詩趣之美,更有禪思之深,讀之讓人忘俗。
  • 童年回憶與禪宗歷史的相遇 一休和尚的詩與禪
    出生前的未分別智,才是自己的本源實相。禪修的目的是拂去纏身的塵埃,回歸真實的自己,《狂雲集》<聞鴉有省>云:  豪機瞋恚識情心,二十年前即在今。  鴉笑出塵羅漢果,日影玉顏奈何吟。  黎明,一休見華叟,敘述所悟心境,華叟承認一休已悟,欲給予印可。一休對印可連看都不看,逕自離去。
  •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
    靜不下心來,讀讀蘇軾這首經典禪詩,開頭28個字道盡從容的力量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子由,即蘇軾的弟弟蘇轍,蘇軾與蘇轍兄弟二人一向感情深厚。嘉祐六年。蘇軾得詩後,則以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與之想和,在詩中,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以樂觀的姿態,來寬慰弟弟。《懷澠池寄子瞻兄》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 詩聖杜甫的晚年生活悽涼到什麼程度?讀這首詩讓我們淚如雨下
    但是卻正是這樣一個人,才可以真正深入民間,了解最真實的社會現實,把這些真實的民生疾苦融入詩歌當中,是以為「詩史」。然而,在杜甫的暮年,身體染上了多重疾病,而且四處流浪,無家可歸。尤其是在心中,所擔憂的天下依然得不到太平,這些使得杜甫身心俱疲。杜甫在他離世的前一年,他登上了嶽陽樓,寫下了著名的《登嶽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 宋代高僧寫了首絕美禪詩,淡定從容,在喧囂浮華的時代必須讀一讀
    很多人認為讀完禪詩之後豁然開朗,而在我們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當中,更需要讀一讀禪詩來平復我們焦躁的心情,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釋守淨淡泊明志的人生智慧吧。釋守淨也是我國歷史上的一位著名僧人和詩人,雖然史書上對他的記載寥寥無幾,但是他現在流傳下來並有跡可循的詩詞卻大約有43篇之多,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偈二十七首》就是他的代表作品。
  • 「禪」到底是什麼?日本人鈴木大拙,講得清清楚楚!
    因此,在禪宗這裡既沒有任何神聖的經典與教理,也沒有任何可藉以靠近禪真義的象徵性方式。要問禪宗教了什麼,那要自己去回答,禪宗什麼也沒有教,如果硬要說禪宗教了什麼,那只不過是你們每個人自己心靈中流出來的,教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禪宗只是推示了我們途徑。
  • 禪的實相:明心見性與成佛
    不一樣的是什麼?一樣的又是什麼?不一樣的是什麼?妄心;一樣的呢?本心。所以三字經裡面告訴我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相遠的是什麼,習相遠;相近的是什麼,性相近,不過這個性相近啊不是那個本性了,人之初性本善的這個性還不是本性,那是比較相近,不叫相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長得一樣,不一樣的是我們外在的軀體,不一樣的是我們內在的習氣,習性業障不同。
  • 李商隱的這首寫給妻子的詩,年年入選課本,千百年來感動著我們!
    今天小赫赫就與大家分享一首李義山的詩,這首詩可以說我們人人都會背,年年入選課本,也是李商隱最具代表的作品,更是寫雨詩中的絕世經典之作。這首詩表面上在寫雨,但是細讀之下卻是在思人憶古。整首詩完美地詮釋了李商隱在詩歌創新方面的能力。
  • 鄭板橋這首詩寫得很有趣,通篇富含哲理,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
    筆者今天要重點與大家聊一聊《新竹》這首詩,雖然這首詩在名氣上不如前面的兩首,但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也是意境唯美,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另外通篇還富含哲理,這也正是此詩最為獨特的一個地方,所以讀這樣的作品,我們只要讀懂了,同樣也是能夠明白很多的道理。
  • 老和尚說:什麼是禪?禪是安心,不屬於佛教,是我們大家的!
    那禪是什麼呢?不可言說,言語道斷都是錯。但我們要如何理解禪的概念呢?當代高僧星雲老和尚在北京大學演講禪文化與人生說到禪。說到禪的歷史,追溯最早的應當從古印度的佛教開始。佛陀在靈山會上拿著一朵花,拈花一笑。而這一笑,就成為禪宗以心傳心,與弟子迦葉尊者心心相印。佛陀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囑於汝。」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現代人每天都很忙碌,忙著學習、忙著工作,忙著應酬,忙著收拾複雜的人際關係,這些事情佔據了我們每天的大多數時間,自己卻沒時間去歡喜和憂傷,沒時間停住腳步去看看路邊的風景,甚至都沒有時間痛哭一場,這個社會太浮躁、太吵鬧、太物慾橫流,很多人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痛苦不堪,所以需要某種東西幫助我們在喧囂中尋得寧靜
  • 「輪迴轉世」真實的存在我們的周圍
    世界上有太多的未解之謎,我們無法用科學去證明它的真實性,但是它又客觀存在於我們的世界,我們的周圍,這就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話題,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認為它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在科學界,卻始終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下面我們將通過真實案列去揭開它神秘面紗。它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轉世輪迴。說到轉世輪迴,我們就不得不提出另一個概念,就是靈魂是否存在。
  • 比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的這首詩更值得一讀
    這樣一來,他們看到的其實更多是一個存在於他們想像當中的海子,離真實的海子已經比較遠了。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接近和了解一個真實的海子呢?最好的辦法就是讀他的作品,讀他留下來的那些詩歌。通過讀這些作品,我們會對海子這個人和他的精神世界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
  • 《畫》這首詩的作者,到底是不是王維?王維的詩集中有這首詩嗎?
    但因這首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緣故,小時候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基本上只知道背誦,卻很少有人認真研究、品味過這首詩。縱觀這首詩,儘管只有短短二十個字,但卻跟他的《山居秋暝》、《鳥鳴澗》、《竹裡館》一樣,都通過詩句,將美景刻畫的淋漓盡致。讀之,腦海中自然而然會浮現詩句當中所描繪的景象。
  • 毛澤東的這首詩告訴我們:牢騷太多,只是因為自身的格局不夠
    這首詩寫於1949年4月29日,並於1957年1月發表於《詩刊》雜誌。「和」,是酬和之意。1949年3月28日,柳亞子寫了一首詩給毛澤東,毛澤東讀後,回了這首詩。從柳亞子寫的詩裡,我們可以看出身為民主人士,在新中國即將解放的時候,他詩迷茫的。柳亞子一方面對毛澤東的豐功偉業進行了的誇讚,一方面又暗自發牢騷,覺得自己雖然有一身才華,卻無處施展,最後提出將來等到家鄉解放後,就回家養老做個隱士。
  • 讀書究竟有什麼用?僅僅是為了賺錢?這首詩就給出了最好的詮釋!
    圖片:參加選秀節目劇照以上的觀點都是真實存在著的觀點,不予反駁,因為有這麼一句話:存在即合理嘛!當然,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今天我們來看看古人對讀書有什麼看法。圖片:讀一讀心理學的書劇照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過《觀書有感》這首詩,是朱熹寫的。現在收錄在小學六年級上冊的語文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