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港將本土球員老化的恆大踢下冠軍寶座後,我當時以為中超從此將進入上港時代,然而並沒有。而且看起來,他們今年仍是奪冠候選人,只是熱度明顯下降。
上港擁有中超薪水最高的兩位外援,奧斯卡與浩克年薪都超過了2千萬歐元,同時去年引進的阿瑙託維奇年薪也高達1500萬歐。雖然薪水溢價非常厲害,但這三人的實力絕對是亞洲頂級,浩克與奧斯卡畢竟代表巴西國家隊參加過14世界盃,奧斯卡還是絕對主力。另兩名外援艾哈邁多夫與洛佩斯遜色了一些,但也非泛泛之輩。
與恆大、國安兩個死敵相比,上港吃虧吃在沒有歸化球員這塊,對方都拿足了兩個歸化名額,上港一個沒有。從這個角度講,上港還是為國足備戰世界盃損失了不少,把歸化中鋒艾克森給了恆大,把本土頭號球星、全村的希望武磊給了西班牙人,而武磊在中超穩定的發揮基本相當於一名優質外援。
一來一去,上港相當於損失了兩位外援。西班牙人降級後。不知道武磊去向如何,能在英超贏得合同最好不過,如果只是陪西班牙人打西乙,還不如召回上港算了。
上港在奪取中超冠軍後之所以未能衛冕,主要短板還是出在本土球員這塊。和恆大原有陣容85、87那批骨幹相比,上港本土陣容以89到95年齡段之間為主,年齡上優勢明顯。但我實在沒想到,他們居然幹不過恆大那批95後。
去年恆大依賴的本土陣容以高準翼、韋世豪、楊立瑜、嚴鼎皓這批球員為主。比上港年輕,職業經驗差了一大截,但他們愣是把上港這批正當年的球員給比下去了。
上港這批崇明島精英,厚度有餘、高度不夠,是一撥好球員,就是沒有尖子沒有明星,武磊走了之後,居然只有顏駿凌一人能在國家隊站穩腳跟。其他人,諸如王燊超、蔡慧康、呂文君、石柯,都進過國家隊,卻沒怎麼在大賽中上場。最近的一次是石柯成為去年亞洲杯國足主力中後衛,等到世界盃預選賽時,就被裡皮放棄了。其實這批人年齡不小了,都接近30,從高標準的要求看,他們的潛質並不大。
上港還有一個最大問題在於,這批人從代表東亞隊殺入中甲開始,至今,人員幾乎沒有任何調整,奧斯卡、浩克兩大核心外援也已徵戰多年。這帶來兩個問題,第一,陣容打法沒有變化,容易被對手吃透;第二,人員沒有流動,勢必讓球隊失去某種活力和飢餓感。
一套陣容數年不動,是職業球隊的大忌,除非像恆大最初8年那套陣容,遍地國腳,在老化之前,主體框架是不需要變動的。儘管如此,恆大在最初幾年,依然不停地在招攬隊員。
我其實對恆大沒有任何傾向性,但在我看來,恆大在俱樂部運作方面就是比上港職業很多。至少上港不引進內援的做法十分業餘,可能他們以為擁有了徐根寶的一批正值當打之年且配合默契的精英後,就不需要再做調整,優越感太強了。
別的不說,就韋世豪的轉會,上港當初是擁有先天優勢的。那時候韋世豪是替補,但上場後效率是真高,武磊之外,韋世豪的天賦能力碾壓其他所有本土進攻球員,上港看不到嗎?我至今認為,韋世豪在上港沒地位,一是因為當時年齡太小,性格又牛逼哄哄,二是他不是東亞系的。這就是長期不引進內援、不進行陣容調整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