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足球運動員而言,身體素質似乎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硬體,而其中的身高則也不容忽視。在足球這樣的對抗比賽裡,往往長得高的人對獲得制空權方面有優勢,而身材矮小的球員就會處於劣勢。然而有些長得不高的人卻能通過自身的努力以技術、靈活、速度等優勢來彌補。國足曾有5大國腳,個個身高不足1米7,但都算比較給力。
身高不足1米7國腳之五:盧琳(1米68)
2005世青賽,中國打進了16強,那屆國青有董方卓、陳濤等天才球員,其中盧琳也很出色。小組賽,國青4:1橫掃巴拿馬,其中1球就來自於盧琳在35米外的任意球世界波。記得那會兒土超豪門還相中了他,可惜廣州沒放人。就其特點而言,盧琳不是靠身體吃飯的人,而是屬於典型的廣東技術流球員,
身高不足1米7國腳之四:吳坪楓(1米62)
南派球員似乎大多身體都不太出眾,然而他們的技術、速度卻超過常人。速度快,爆發力強,技術給力,這就是吳坪楓的特點。2011年,他在中超豪門恆大有28次出戰機會,進了4球,助攻了5次。不過他早在2002年就第1次代表國足出賽了,那會兒國足3:1虐了西亞二流敘利亞。總體來說,他在有限的時間裡還算是個給力的國腳
身高不足1米7國腳之三:謝育新(1米69)
早在33年前,我國就有個19歲的年輕人去了荷甲留洋,並效力了半個賽季,此人就是前著名國腳謝育新。他的特點為「體力好,速度極快,衝擊力十足」。88亞洲杯,國足對陣敘利亞,他1人就進了2球。92亞洲杯4強戰,面對亞洲一流的日本,謝育新一路狂奔,並在開場第32秒時轟了1球。他就算擱到今天也算給力的國腳。
身高不足1米7國腳之二:趙達裕(1米60)
1984年,國足1球拿下了除了老馬外的全主力出戰的阿根廷,而打進唯一制勝球的人就是有名的國腳趙達裕。別看人家只有1米60,但其腿部肌肉發達,技術全面,十分給力。1984年,中國拿下了亞洲杯第2的佳績,趙達裕就是那時的功臣之一。就其在場上的表現來說,即使將他放進今天的國足也能算一流球員。
身高不足1米7國腳之一:古廣明(1米69)
上世紀80年代,國足有位十分出名的快馬前鋒——古廣明。人稱「泥鰍」的「古仔」速度很快,100米速度為11秒2左右。1982世預賽,1986世預賽,他一直是球隊不可缺少的力量。雖然他還沒有1米7的身高,不過卻憑藉出色的速度與過人的盤帶在前方攻城拔寨。記得他後來還在德乙長期踢球,也算早期留洋的代表人物了。古仔不但是廣東代表球員之一,同時也是國腳邊鋒的代表人物之一,很難被超越了。
以上5人就是平均身高不足1米7的國腳,第3謝育新秒破日本球門,第2趙達裕助國足勝阿根廷,第1古廣明很難被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