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張作霖的這件事中,我們又一次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民族大義」四個大字。
說起張作霖我想大家在熟悉不過了,從一馬匪到叱剎風雲的東北王,盤踞東北多年。但是,東三省正處日本與俄國鬥爭的漩渦中心,所以,無法避免的張作霖需要與日本人俄國人打交道,並遊走於他們之間。
畢竟,當時無論是沙俄還是日本都想將東北給吞下去,作為「東北王」的張作霖,其實沒得選擇,為了自己也好,為了東北的百姓也罷,張作霖都必須小心謹慎的周旋在日俄之間。加之當時軍閥割據,幾乎每個大軍閥的背後都有外國勢力的影子,自然的張作霖也需要藉助外部勢力來發展自己。以「郭松齡反奉」為例,張作霖就曾尋求過日本人幫助,並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成功將郭松齡打敗,挽回局勢,並在之後對於當初答應日本人的條件置之不理,最終日本人惱羞成怒之下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一代梟雄就這樣死在了日本人的手裡。
我們從這裡其實就可以看出,張作霖雖是馬匪出身,也會藉助外國勢力壯大自己,但是張作霖在民族大義面前從來都不含糊,並且對帝國主義們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感到深深地不滿,只是他無能為力。
張作霖雖然無法改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的現狀,但是他卻可以從自身出發對帝國主義的抵制。如不籤訂賣國條約、不在外國銀行存錢、不在外國租界蓋房等等,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便宜中國人,我也不能便宜外國人。」
此外,張作霖還是個愛恨分明的人,他最恨的便是那些貪汙受賄的官,張作霖管他們叫「官鬍子」(所謂鬍子就是土匪的意思)。另一方面,張作霖在處理地方上的貪汙事件時,常以雷霆手段處置,沒有一絲情面可講。就像張作霖曾說過的一句話:「中國之壞,在於官吏之壞。辦公事的人,只貪圖私利。如修京奉鐵路,內中貪汙受賄,種種弊病太多,著實氣人。」由此可見,貪汙者在張作霖這裡,不可能有好下場。
但是有這麼一個銀行員工,貪汙了三百萬,張作霖不僅不處罰他,還得到了張作霖的庇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名「貪汙」的銀行職員,名為鄧君翔,原本是英國滙豐銀行一位職員,而且,經他手的錢特別多,所以鄧君翔開始動小心思了,鄧君翔暗中動用銀行的錢私放貸款,謀取暴利,用銀行的本金實現自己空手套白狼的目的。
當然了,如果鄧君翔只是動用銀行的錢私放貸款,其實也沒啥,畢竟只要沒有人追究下來倒也相安無事,就算追究了,也只要及時補回虧空也不會有太大的事。了偏偏鄧君翔流年不利,運氣背的很,在放出去300萬後,卻發現這筆巨款收不回來了,鄧君翔才知道大事不妙了,錢收不回來,那麼這300萬的虧空自己肯定是補不上的,稍有差池,自己必死無疑。
這個時候,鄧君翔開始慌了,為了躲避牢獄之災,鄧君翔決定跑路。
他首先找到自己的好朋友李贊侯商量,李贊侯也知道事情不好辦,沒有推遲,直接對鄧君翔說現在只有大買辦曾毓雋說不定能夠幫到你。於是鄧君翔二話不說就拿出數千銀元,委託李贊侯代替自己去拜訪了曾毓雋,看看有沒有什麼辦法,曾毓雋在了解了時候後,也覺得十分麻煩,皺著眉頭說道:「得罪了中國人還好說,往租借一躲就行了;不過鄧君翔得罪的是洋鬼子,還有誰能幫你呢?」
這一下,可是讓鄧君翔心涼透了,這可怎麼辦?連曾毓雋都沒有辦法,是不是意味著自己沒得救了,一瞬間讓鄧君翔心跌到了谷底。
不過好在最終還是接著曾毓雋的人脈,鄧君翔的事跡被張作霖知道了。這天張作霖正在他打牌,突然身邊人說有個在英國滙豐銀行當帳房的中國人,私自挪用了滙豐銀行300萬公款,現在東窗事發,希望能夠得到張作霖的庇護。一向憎恨貪汙的張作霖,聽了後不怒反喜,反而起了庇護鄧君翔的的心,畢竟在張作霖看來英國人在中國撈了不知道多少錢了,而鄧君翔不管是出於私心還是什麼,這次反而是在撈英國人的錢,所以,在張作霖眼中鄧君翔實際上是做了一件「好事」。
基於這一點,張作霖決定要幫鄧君翔一把。
為此,張作霖不光是派人前去保護鄧君翔,可能是因為第一次聽到中國人貪汙了外國人的錢,心情不錯還賞了鄧君翔幾千塊錢「以資鼓勵」,張作霖此舉也算是開天闢地第一舉了。
鑑於張作霖的保護,一時半會的英國人真的是拿沒轍。這樣僵持著也不是辦法,最終雙方就談妥了一個協議,張作霖代替鄧君翔籌資歸還了英國人十萬元,最終讓英國人放過了鄧君翔。
我們從這件事中來看,不得不說當時的張作霖在處理這件事情上,顯得有點草率了,這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該做的事情。要知道,當時張作霖剛剛成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人不久,而且南方還有革命軍虎視眈眈準備發動北伐,張作霖正是需要外國人支持的時候,這樣才能更好的坐穩自己「海陸空軍大元帥」的位置。但是,偏偏這個時候選擇庇護鄧君翔,這極有可能與英國交惡,是十分不明智的;反正如果是我一定不會對鄧君翔予庇護,甚至還有可能主動把鄧君翔交給英國人,換取英國人的支持,來達到鞏固自己地位的目的。
但是,這也是張作霖與我們不同的地方,這是他特有的「匪勁」,興頭上來了根本不會理會這些,也恰恰是因為張作霖的這個「匪勁」,張作霖經常不按常理出牌,這也讓外國人對他抓摸不透,而他也才能遊刃有餘的遊走在各國之間,維持東北的獨立性,鄧君翔貪汙滙豐銀行300萬一事恰恰也是這一現象的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