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可以增強體質,
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快樂,
可以讓人生更充實...
跑步的好處那麼多,
然而,在跑步的過程中,
你有沒有明白什麼?
1.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但一定要先想到最壞的結果。我準備跑步的時候,百度了很多關於跑步的好處和壞處,好處自然不必說了,壞處,當時了解到的如足底筋膜炎、半月板損傷等一些顯性傷痛,嚴重的甚至誘發運動性休克...雖然最壞的結果只是極小的概率,但只有先了解到,你才會更加謹慎。當最壞的結果都不會讓你感到害怕,你才真正可以開始跑步了。
2.循序漸進。不要聽到別人說跑步小半年能「拿下」半馬你就躍躍欲試,對於初跑者來說,那只是傳說,你並不知道人家是什麼基礎。年近三十歲時我第一次嘗試長跑,天知道跑了多少路,800米!雖然幾乎被所有人鄙視,但對我來說已經首戰告捷,畢竟此前連續跑的最長紀錄是學生時期的400米。
決定開啟長跑生活,我堅持每三天跑一次,用了快三個月才第一次繞著小西湖(10公裡)跑了一圈。很快,杭馬開始報名,按照半馬3小時15分的完賽時間我確定不會被關在門外,卻連短馬(12.8公裡)也沒有體驗,只報了小馬(6.8公裡)。
跑步近兩年我參加了有生以來第一次半馬比賽,努力加運氣,淨成績排進女子前八。試想如果我在跑步兩個月後就感受半馬,走走跑跑或帶傷完賽該是種怎樣的心理體驗呢!那麼累,人那麼多,身子那麼沉,為什麼要去湊這個熱鬧?以後不跑了吧...說不定就此放棄了跑步。所以,只有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才會成就美好。
3.小目標。一個朋友有著二十多年的跑步經驗,如果不是近年來馬拉松熱,年過五旬的她是不會改變每次最長時間50分鐘或最長距離八公裡的跑步模式的。那時她對別人參加馬拉松很是佩服,自己卻不敢嘗試。於是我告訴她:想體驗賽道氛圍並不難,首先,忽略速度(無論多慢,只要不停下來,不走路就可以),時間和距離二選一,多跑三分鐘或多跑一公裡,三次後再以新成績為基準延長。
她說:「一次可以多一公裡,15公裡應該是我的極限了...」「不要想那麼多,目標分割,先能跑到15公裡再說。」我說。如果能跑15公裡了,16公裡還是問題嗎?已經較最初水平延長了100%,再增加30%就是半馬了。水到了,渠自然就成了。一口吃不成胖子,但是一口接一口地吃,一定會成為胖子。
4.不怨天尤人。每個跑友都會在跑了一定量後遇到瓶頸期,即便不求速度提高,哪怕配速「退讓」幾秒,仍舊覺得很吃力。這時不良情緒就來敲門了。抱怨空氣品質差呼吸困難,抱怨近日未休息好狀態差,抑或說心事重重壓力大...可是,這些人,在自己身上找過原因嗎?如果「漏睡」,為什麼不趕緊「補睡」?空氣品質差我們無法改變,那麼就暫停戶外運動,室內做做核心訓練、力量強化。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怎麼了?曬網是為了更好的打魚呀。說有心事就更不應該了,你本可以在跑步的數十分鐘裡放空大腦、尋求靈感來化解心事,卻將這寶貴的時間用來抱怨,是不是太可惜了呢。凡事,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吧。要記住,跑步是帶給你快樂的,而不是讓你添堵的。
5.學會承受。我不認為那些從沒有受過傷的教練或運動員就意味著更專業更資深。不是說一帆風順不能讓人成長,而是人們只有在錯誤或挫折中才能體會更多,提升更快。好多跑友不慎受傷被迫停跑時就好像生命忽然倒數一樣,煩悶、焦躁、悔不當初…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這個時候事實已經在了,身體已經不舒服了,若不想心裡也難受,我們首先應該學會承受,然後,接受。只有跟自己妥協、卸下精神上的負擔,平和地進行康復訓練,才能早日重返跑道。
6.傾聽自己身體與內心的聲音。我在第一次報名半馬比賽後沒幾天跑出了足底筋膜炎,一瘸一拐地在熬到賽前一周,卻在這天的毅行活動因雨天鞋襪選擇不慎「丟了」兩個腳趾甲。無論朋友、跑友,哪怕曾是筋膜炎的「過來人」,無一不建議我放棄六天後的比賽。不甘心,畢竟那將是我第一次踏上「馬路」;不堅決,因為健康始終是第一位的。於是到處打聽,諮詢業內專家,得到的回覆是「如果沒有刺痛感,可以繼續慢跑,最佳的康複方式不是絕對的靜養...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酌情考慮是否這次暫時放棄...」
我當時的症狀是,每天晨起痛,起跑的前四五公裡痛,然後是發脹,再多了就沒什麼感覺了,十公裡左右又會開始有痛感,在可承受範圍內。我知道內心的聲音是強烈的「go on」,糾結是因為沒有任何人支持我,得到的回覆讓我堅定了我的堅持,所以當我第一次參加半馬比賽過線後被告知是第二個衝過終點線的女子選手時,我激動得流淚了。面對選擇的時候,忽略所有外在的聲音,遵從自己的內心吧。
7.硬拼死撐要不得。跑步過程中若出現岔氣、過度喘息、不慎受傷等情況,先感受自己的心跳,再問問自己還能不能堅持,一定要有與身體對話的過程。人們愛家人往往勝過愛自己,如果自己手指劃破出血可能並不會貼創可貼,換成你家人,說不定還會建議去醫院打破傷風。
這個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就是讓你把自己當成家人一樣去在乎、去關愛。我們知道很多傷病都因「太拼」而來,不要已經痛得齜牙咧嘴了,還為了既定的終點讓身體繼續去撐。如此,即便看起來成功了,也只能歸為失敗。迎難而上是不可多得的精神,但不要忘了我們跑步的初心是為了健康愉悅,而不是衝鋒陷陣。此刻的暫停,是為了以後的繼續,要懂得從長計議。
8.細節的重要性。平時跑步,跑前熱身跑後拉伸就是細節;參加比賽,提前準備好屆時所需最佳物品就是細節;作為跑者,日常飲食和其他輔助訓練就是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是放在任何領域都通用的道理,它不會因為你是誰而偏心。我一個達到了國家一級運動員水平的朋友去外地跑馬,卻忘了帶她的跑鞋,臨時買的一雙鞋雖然價格不菲,但沒經過磨合,馬拉松結束後鮮血早已浸透了襪子。多麼痛的領悟啊。
9.不要盲目跟風。跑步的人不管起點多低,只要肯堅持,總會量變到質變。隨著時間推移,跑友逐漸變多,關注的跑圈兒也越來越大。有的跑友,看到人家每天感受著太陽冉冉升起,他就為自己定了晨跑計劃;看到好多跑友到處去跑馬,他也按捺不住了;看到有什麼新裝備上市,他又渴望去嘗試...
而其實,他應該做的是:淡定。晨跑會為很多人開啟美好的一天,但因為起的太早,也會讓有些人感到疲憊不堪;到處去跑馬,一是精力,一是經濟,一是假期,若不兼備,還是老老實實的體驗本地比賽吧。
至於裝備,更是不用追。一次一個朋友讓我幫忙推薦跑步手錶,我說的是售價一千多塊的佳明235,另一個朋友搭話「他年薪可是七位數。」「那又怎麼了?還不是七分多的配速?」我說這話並不是說配速相對慢就不能戴高的端跑步手錶,而是如「左右平衡」、「觸地時間」、「垂直幅度比」等更多詳盡數據,對他,哪怕對四分多配速的人而言,也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等反而會佔用初跑者更多的精力。量體裁衣是永恆的道理。
10.珍惜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可以是每次比賽跑出pb的實力派,他可以是跑量不大但逢跑必賽的新「秀」;他可以是雖然速度不快卻數年如一日堅持跑步的老標杆;哪怕他是曾經的跑神後因各種原因停跑了,或者他是對跑步一無所知的菜鳥...他們的刻苦鑽研、他們的毅力與堅持、他們的寶貴經驗,都將成為你的財富。正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無論他們是誰,我們都應該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