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的症狀常見的有哪些?膝蓋骨性關節炎可不可以治癒?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和關節滑膜炎——都是典型的關節炎症狀。然而,有一些骨關節炎的早期跡象,「悄麼聲」地來到你身邊,我們往往卻不自知,錯過了早期診療的時機。所以,如果有以下症狀,那你就要注意啦!
骨關節炎在臨床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二類。原發性骨關節炎,是指用目前所有的檢查方法查不出病因的骨關節炎,通常所指的骨關節炎屬於這一類;繼發性骨關節炎是指在其它各種病因或疾病的基礎上,誘發的病變,如創傷、類風溼關節炎、神經及內分泌疾病等。這一類骨關節炎的病變比較局限。反覆使關節勞損的人群是患骨關節炎的高危人群,如舞蹈工作者、鑄造工人、礦工和公共汽車司機等。肥胖是造成骨關節炎的主要因素。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有哪些表現?
1、疼痛疼痛是骨關節炎的最主要症狀,通常呈燒灼樣或刺痛樣。早期的時候,往往時有時無,不明顯;到了中期,活動時疼痛加重,但休息後尚能好轉;若疼痛持續存在,尤其在睡眠中也出現疼痛時,則提示情況加重了。
2、僵硬在患骨關節炎的部位,晨起時或關節靜止一段時間後,常常有僵硬的感覺,這種感覺一般可持續數分鐘或十幾分鐘,很少超過半個小時。活動後,僵硬感可緩解。
3、腫脹骨關節炎早期一般不易引起關節腫脹,但到了中期,常由於關節面磨損而脫落產生碎屑,招致關節滑膜炎症,使人感到關節腫脹、疼痛、不適。
4、肌肉無力由於關節的腫脹和疼痛常會使得活動減少,這樣就易使肌肉萎縮,軟組織攣縮,從而引起肌肉的無力感。
5、關節變形早期的骨關節炎往往不會帶來關節形態的改變,隨著症狀加重,關節開始明顯的腫脹、增生、變形。
6、關節活動受限骨關節炎發展到比較嚴重的階段,關節的有效活動範圍就會明顯減少,表現為不能完全地彎曲,或不能很好地伸直,導致行動起來很不方便。進一步發展下去,關節形同虛設,會喪失活動功能。
對於骨關節炎的治療目前有哪些方法?
骨關節炎治療方法很多,概括起來包括物理療法、藥物療法和手術療法,同時也很強調病人的主觀配合。
病人是否需要避免體育活動以免病情加重?
並非如此。相反病人需做一些適當的體育鍛鍊來輔助治療。骨關節炎病人的體育鍛鍊可分為三類:
保持或增加關節最大活動度的運動,應由病人主動進行,循序漸進,每日鍛鍊3次以上。
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如靜力鍛鍊為增強肌力的簡便有效運動。若運動中出現疼痛,或運動後疼痛持續15分鐘以上,可適當減少鍛鍊次數。
增加戶外活動,提高日常活動能力和耐力,如散步、遊泳,病人應積極實行,並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時間和活動量。不同病人應著重不同鍛鍊,如頸椎、腰椎骨關節炎,應經常進行頸、腰旋轉、屈、伸運動,手骨關節炎患者應經常做抓、握鍛鍊。
常用藥物療法
目前治療骨關節炎常用的藥物可分以下幾類:
快作用緩解症狀藥:此類藥物主要是止痛和改善症狀,鎮痛劑、非甾體抗炎藥和局部激素注射屬於此類。
慢作用緩解症狀藥:此藥物見效慢(一般需要數周以後),但停藥後療效仍持續一定時間(如數周),也只有緩解症狀的作用。口服硫酸軟骨素、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酶、過氧化物歧化酶抑制劑屬於此類。
軟骨保護劑:能夠減緩、穩定以致逆轉骨關節炎軟骨降解的藥物。此類藥物也屬於慢作用藥,既能緩解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又有改變病情的作用。目前軟骨保護劑的研究尚停留在實驗階段。
手術療法
如果病人有持續性疼痛或進行性畸形,藥物治療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案的選擇需按病人年齡、職業、生活環境和習慣的不同而分別制定。
關節鏡清理:主要針對伴有「膝關節卡頓」或半月板撕裂等症狀的患者,通過關節鏡下摘除游離體、清理半月板碎片及增生的滑膜等,能減輕部分早中期患者的症狀,但有研究認為其遠期療效與保守治療相當,最新的國際指南也不推薦關節鏡手術作為症狀性骨關節炎患者的治療手段。
膝關節周圍截骨術:是經典的保膝治療手段,最常用的是脛骨高位截骨術(HTO)。該方法通過改變力線來改變關節面的接觸面,就像是一顆小樹長歪了,我們通過外力把它變直。該方法可以有效緩解甚至消除疼痛,大部分患者可不需再行關節置換。該方法適合青中年活動量大、力線不佳的患者。
單髁置換術:適用於當膝關節的軟骨只有一個地方受累,而且關節韌帶功能完好的情況下。這是一種微創手術,該技術能儘可能保留正常的關節結構,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術後關節自我感覺好等優點,十年優良率在95%左右。但是當關節軟骨多個部分或全部都受累時,單髁置換就不能解決問題了。這時需要全膝關節置換。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針對終末期骨關節炎成熟且有效的治療方法,尤其是伴有各種嚴重畸形時,能非常有效的解除患者病痛,極大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術後絕大多數患者遠期效果滿意,20年假體生存率可達90%。